|
释家类 》 石康純理性新作:口吐蓮花 》
第21節:由捐款想到的 行為
石康 Dan Kang
由捐款想到的
我的一個朋友老牛沉迷佛法當中,比我還要沉迷,他結識了一幫“金剛兄弟”,隔三差五地募捐,有一次他竟嚮我藉了錢去捐,把錢從錢包裏掏出來之際,我忍不住刻薄地叨嘮了一句:“哎,怎麽都過了兩千多年了,這佛教徒四處要飯的老毛病還沒改啊?不是社會上有慈善組織麽?”老牛聽了衹神秘地笑一笑了事兒。
其實佛教徒要錢的目的無非是幫幫窮苦人,建個小學什麽的,有時候會再順手兒為自己建個寺廟,這不是與政府行為一樣嗎?在西藏,以前便是政教合一的,也沒看出佛教徒在管理社會方面的智慧高到哪裏去。我對比過其他宗教聖城,比如耶路撒冷,看到1930年前後兩地的某些作傢的生活筆記,就我所知,宗教權威們把自己待的地兒弄得挺好的,而同地區的窮人待的地方就不那麽好了,信佛的統治者與其他的統治者沒什麽不同,衹是稱呼有點變化,若不是與宗教搭上了關係,我簡直不想弄不清“明妃”和“妃子”有何區別。
行為
佛教的行為準則是自利利他,我認為這與任何正常健康的人的行為準則毫無差別,呵呵,老牛捐了,我就不捐,要是人人都捐,那麽我寧可當募捐者。方便啊,我的偏好是隨心所欲,有時我走半道兒上會順手兒把錢塞給一些要飯的,或看着就不幸的人,圖一個直接方便及心裏踏實,但有時我會對那幫要飯的破口大駡,叫他們滾蛋走人。當然我一點也不反對老牛捐錢,或別人嚮廟裏捐錢,我也捐過,瞎捐捐而已,人那兒立一個捐錢箱,往裏扔點兒零錢比較合理,扔進一空煙盒兒就不太合適了。
歷史上的基督徒曾因狂熱的信念而建立加爾文教派,出現過十字軍東徵,更有衆多教士不怕千難萬險而積極傳播福音,這些成為我喜歡或不喜歡基督教的理由。對於佛教,我也有不太喜歡的地方,回教徒曾入侵古印度,毀無數寺廟並殺十萬佛教徒,竟未遇到抵抗,反倒是印度教徒奮起還擊,我認為這表現出佛法中軟弱愚蠢教條的一面。
另一原因,是一些佛教徒表現出的狹隘僵化所致,他們把別的宗教觀點都看成不究竟的,全是偏見,他們衹在語言上強調衹有佛教的觀點纔是究竟的,是正見,而在具體行為上卻並不令人信服,很明顯這是一種極端的見識,在不信教的旁人眼中,更容易把所有這些宗教見解都當成偏見。當然,把本教派的見地當成正見,也很容易被看成是玩弄詞藻,誰都知道,哪一種宗教見地是究竟的,完全取决於對於“究竟”這一詞語的解釋,依我看,佛教徒與其一遍遍宣稱自己的見地是正見,還不如另一些類似“讓一切如其所是”的稀裏糊塗的說法兒聽着更不招人煩——不過對於佛教徒,我的態度仍是一如既往的同情及友善。好啦,朋友,我知道你得到了屬於你的信仰與真理了,通過佛法,你認為你自己更好了,更坦然了,甚至更快樂了或不再害怕了,雖然我不一定那麽認為,甚至不一定同意你,但我為你自我感覺良好而高興,就是這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對佛教最初的小感受 | 第2節:不落兩邊 宗教大師與心理醫生 | 第3節:擺脫抑鬱 | 第4節:佛經中的概念(1) | 第5節:佛經中的概念(2) | 第6節:語言問題 信仰衝突(1) | 第7節:語言問題 信仰衝突(2) | 第8節:真正的佛陀 | 第9節:不出現的阿羅漢 凡夫與聖人(1) | 第10節:不出現的阿羅漢 凡夫與聖人(2) | 第11節:東方神秘——空性見 佛教徒的答案 | 第12節:佛 | 第13節:神秘的矯情 | 第14節:作為一個人的見解 | 第15節:不同的偏好 《佛陀傳》 | 第16節:超越存在的不可說 | 第17節:衹能理解一半的佛陀 神秘答案 | 第18節:敬畏 | 第19節:業力說 | 第20節:廢話 世俗與超越 | 第21節:由捐款想到的 行為 | 第22節:無我見 | 第23節:中觀 純粹形而上 | 第24節:無主體的佛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