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石康纯理性新作:口吐莲花   》 第21节:由捐款想到的 行为      石康 Dan Kang

  由捐款想到的
  我的一个朋友老牛沉迷佛法当中,比我还要沉迷,他结识了一帮“金刚兄弟”,隔三差五地募捐,有一次他竟向我借了钱去捐,把钱从钱包里掏出来之际,我忍不住刻薄地叨唠了一句:“哎,怎么都过了两千多年了,这佛教徒四处要饭的老毛病还没改啊?不是社会上有慈善组织么?”老牛听了只神秘地笑一笑了事儿。
  其实佛教徒要钱的目的无非是帮帮穷苦人,建个小学什么的,有时候会再顺手儿为自己建个寺庙,这不是与政府行为一样吗?在西藏,以前便是政教合一的,也没看出佛教徒在管理社会方面的智慧高到哪里去。我对比过其他宗教圣城,比如耶路撒冷,看到1930年前后两地的某些作家的生活笔记,就我所知,宗教权威们把自己待的地儿弄得挺好的,而同地区的穷人待的地方就不那么好了,信佛的统治者与其他的统治者没什么不同,只是称呼有点变化,若不是与宗教搭上了关系,我简直不想弄不清“明妃”和“妃子”有何区别。
  行为
  佛教的行为准则是自利利他,我认为这与任何正常健康的人的行为准则毫无差别,呵呵,老牛捐了,我就不捐,要是人人都捐,那么我宁可当募捐者。方便啊,我的偏好是随心所欲,有时我走半道儿上会顺手儿把钱塞给一些要饭的,或看着就不幸的人,图一个直接方便及心里踏实,但有时我会对那帮要饭的破口大骂,叫他们滚蛋走人。当然我一点也不反对老牛捐钱,或别人向庙里捐钱,我也捐过,瞎捐捐而已,人那儿立一个捐钱箱,往里扔点儿零钱比较合理,扔进一空烟盒儿就不太合适了。
  历史上的基督徒曾因狂热的信念而建立加尔文教派,出现过十字军东征,更有众多教士不怕千难万险而积极传播福音,这些成为我喜欢或不喜欢基督教的理由。对于佛教,我也有不太喜欢的地方,回教徒曾入侵古印度,毁无数寺庙并杀十万佛教徒,竟未遇到抵抗,反倒是印度教徒奋起还击,我认为这表现出佛法中软弱愚蠢教条的一面。
  另一原因,是一些佛教徒表现出的狭隘僵化所致,他们把别的宗教观点都看成不究竟的,全是偏见,他们只在语言上强调只有佛教的观点才是究竟的,是正见,而在具体行为上却并不令人信服,很明显这是一种极端的见识,在不信教的旁人眼中,更容易把所有这些宗教见解都当成偏见。当然,把本教派的见地当成正见,也很容易被看成是玩弄词藻,谁都知道,哪一种宗教见地是究竟的,完全取决于对于“究竟”这一词语的解释,依我看,佛教徒与其一遍遍宣称自己的见地是正见,还不如另一些类似“让一切如其所是”的稀里糊涂的说法儿听着更不招人烦——不过对于佛教徒,我的态度仍是一如既往的同情及友善。好啦,朋友,我知道你得到了属于你的信仰与真理了,通过佛法,你认为你自己更好了,更坦然了,甚至更快乐了或不再害怕了,虽然我不一定那么认为,甚至不一定同意你,但我为你自我感觉良好而高兴,就是这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对佛教最初的小感受第2节:不落两边 宗教大师与心理医生第3节:摆脱抑郁
第4节:佛经中的概念(1)第5节:佛经中的概念(2)第6节:语言问题 信仰冲突(1)
第7节:语言问题 信仰冲突(2)第8节:真正的佛陀第9节:不出现的阿罗汉 凡夫与圣人(1)
第10节:不出现的阿罗汉 凡夫与圣人(2)第11节:东方神秘——空性见 佛教徒的答案第12节:佛
第13节:神秘的矫情第14节:作为一个人的见解第15节:不同的偏好 《佛陀传》
第16节:超越存在的不可说第17节:只能理解一半的佛陀 神秘答案第18节:敬畏
第19节:业力说第20节:废话 世俗与超越第21节:由捐款想到的 行为
第22节:无我见第23节:中观 纯粹形而上第24节:无主体的佛教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