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董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   》 第21節:賞瓶      馬未都 Ma Weidou

  賞瓶
  從雍正一朝起,官窯基本形成一個定式。比如賞瓶。賞瓶,顧名思義是賞賚之用,賞人的。賞瓶本來有一個名字,叫"玉堂春瓶"。過去皇上看誰順眼了,誰有功了,就說:"哎,賞玉堂春瓶一對。"底下太監們就傳旨:"傳旨,賞玉堂春瓶一對。"到後來呢,太監當着皇帝這麽說,一轉身就說:"賞瓶一對。"偷懶了,把中間省去了。所以,後來這種專門用來奬掖、賞賚之用的瓶子,就叫賞瓶了。原來的本名"玉堂春"反而不叫了,忘了。原來的名字多富有詩意啊!《清檔·雍正記事雜錄》中有這樣的記載:"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將賞用瓷瓶燒造些來。"可見當時賞瓶的用量比較大,雍正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奬掖官員。你想,皇上送你一對瓶子,擺在傢裏多榮光啊。
  雍正時期的賞瓶,目前全國就一例,現存廣州文物商店,帶有雍正紀年款。雍正以後,賞瓶大規模生産,保留到今天的也非常多。皇上為什麽要用青花賞瓶來奬勵呢?首先青花表示清廉;瓶子上畫的是纏枝蓮,也表示清廉。皇上用青花和蓮花,暗示"為官要清廉"。賞瓶一對,不僅是奬狀,而且是警示。
  我在很多年前逛一傢商店,看見一個半截的賞瓶,沒脖子,呈一個罐狀。我那時也沒錢,收入很少,就問他:"這個東西多少錢?"他說:"一百二十塊錢。"現在聽起來,一百二十塊錢,不就是吃頓飯的錢嗎?但當時這一百二十塊錢對我來說挺多的。我一開始真不知道它是個半截的瓶子,我就覺得這是一個罐,它那口磨得還很平。後來人傢告訴我,上面那截沒了,這就是一個賞瓶的下半截,我那時是第一次聽說"賞瓶"這個詞。可我心想:這個東西是半截的,傷殘了。我就很猶豫。那人就勸我:"這個機會很難得,少了半截,錢還少很多呢!要有個脖子,就值好幾千塊了,這不纔一百多塊嗎?"我就是"聽人勸,吃飽飯",把它買了。
  後來我在這個賞瓶上看出了意思。我通過它對賞瓶有所瞭解,就是從根上開始瞭解。儘管它沒有脖子,剩下半截也夠我看的。收藏本身是件內心快樂的事,不必強求,隨遇而安。你碰到的就是這麽一個東西,儘管它是殘的,但它便宜,我買得起;如果真碰上一個完好的,比如雍正的賞瓶,全國就一個,全世界就一個,要好幾百萬,我也買不起,就是看一眼。這種隨遇而安、內心的快樂是非常重要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第1節:過渡期第2節:天啓崇禎青花(1)第3節:天啓崇禎青花(2)
第4節:崇禎筆筒第5節:筆筒在晚明出現第6節:明末江山之爭
第7節:正月理發第8節:順治青花第9節:筒瓶
第10節:康熙大帝第11節:康熙青花第12節:康熙青花枯枝花鳥梅瓶
第13節:刀馬人第14節:勤能補拙第15節:寄托款與文字
第16節:墨分五色 緊皮亮釉第17節:雍正皇帝的政治與文化(1)第18節:雍正皇帝的政治與文化(2)
第19節:雍正青花風格(1)第20節:雍正青花風格(2)第21節:賞瓶
第22節:督陶官(1)第23節:督陶官(2)第24節:十全老人--乾隆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