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秋,叶县的校舍还没竣工,就进行招生考试,按成绩分班,编到各年级上课。庆鑫文理各科都好,只有英语较差,他被分配在初一。他们的学校纪律严格,采用军事化管理,不分班,而分队,一队一百余人,分成三个区队,上课、睡觉、运动都是统一行动。
东方欲晓,起床号一响,同学们迅速起床,赶到操场排队。值星官带着队伍,跑步前进,到几公里外的河边,用河水洗脸。冬季砸碎河冰,水凉透骨,搓手取暖。然后,回校参加早操,大操场上五千多人,统一指挥,行动守规,整齐不乱,很是壮观。
早操过后,八点钟上课。课本很少,十几个同学只有一本,时间难以分配。学习的机会求之不易,得之便更为珍贵;希望不易实现,实现便更为香甜;三年的失学使他踌躇满志,一旦有了机会,他便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并不惜一切代价,希望取得成功。为了挤时间看书,便摸黑起床,爬到山头上,早做运动,学陶侃搬砖,把几块大石头,东滚西挪,累出一身大汗,从此他养成早起跑步的习惯。天刚蒙蒙亮,便坐下来念书,这时同学们还在睡大觉呢!庆鑫这样勤奋学习,师生称赞:"他是可怜的好学生。"在逆境中艰苦奋斗,不屈不挠,这是他成功的第八个因素。
练习本和纸张,更是缺少,哪里有钱购买,只能跑到商店里,和老板说好话,再三哀求,要来用过的旧本子,利用反面书写。钢笔更不能奢望,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旧钢笔尖,绑在筷子上,写秃了用钝了,就放在石头上磨,磨尖了再用。一个破钢笔尖伴随他学习,整整用了四年。墨水也是利用废物,就地取材,刮点锅底灰,用水胶调成墨汁。他们面对重重困难,因陋就简,勤学不辍。
当时,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期,饭量大,却只能一日两餐,半饥半饱。每人每餐一个半斤重的大馒头,十个人一碗盐水,馒头蘸盐水,吃得津津有味。要是哪天多几个油星,或有几片萝卜,就算改善生活了。尤其是上午,饿得肚子咕咕作响,不到正午,它就提出抗议了。一个个学生变成小馋猫,多么希望伙夫开恩,多做几个馒头,能够填饱肚子啊!十二点是开饭的时间,大家整队去饭厅,只听得一阵唏哩呼噜之声,狼吞虎咽,馒头和盐水瞬时就不见了。
晚餐与中餐没有区别,也是馒头加盐水。晚饭以后是自由活动,学校生活虽然艰苦,心中却感到欣慰,面对艰难,他们鼓起勇气,去承受一切,个个变得自信和坚强。由于共同生活,又结识了一批好友。庆鑫和几位要好的同学,也是山东同乡,如王自立、石文祥和张维新等常常聚在一起,讨论时局,希望战事早日结束,回家返乡,探望父母。那时,人人想家念家,情绪强烈,但是苦无机会。
1942年,鲁西南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农田绝产,生活困难,老百姓靠树皮草根充饥。大批灾民为了逃命,成群结队,背井离乡,四处逃荒,沿途要饭,露宿街头,苦不堪言。有的跑到微山湖,有的逃到洋河,有的卖儿卖女。冻饿而死者,十之二三。旱灾刚过,又发生蝗灾,那遮天盖地的蝗虫,不知从何而来,吞噬着庄稼叶子,如老牛吃草一般,发出哗哗的响声。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作物,眼看成熟,几个小时过后,就被蝗虫吃光。同学们听逃荒的灾民说,鲁西南灾情严重,人们心急如焚,很是为家人的安危担忧。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次年元旦,中、美、法、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表示要联合起来,对德、日、意法西斯作战,世界局势向有利的方向发展。1942年,德军进攻苏联受挫,日寇在太平洋海战中失利,日军为了援救侵入东南亚的孤军,想打通从东北三省到南宁、广州的"大陆交通线",在中国孤注一掷,所以敌人向皖北、河南进攻。
那时阜阳危急,二十二中只好往西迁移。不幸,他们在跨越平汉铁路时,受到日军的攻击,流亡学生死伤惨重。一部分退回到阜阳地区,一部分逃到河南西部,刘重晋等同学在什么地方呢?不知他们生命如何?杨庆鑫很是为他们担心。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