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谴责 杜騙新書   》 第二十一類 僧道騙      張應俞 Zhang Yingyu

  和尚認牝牛為母
  夏六月間,一行腳僧過於路,見小竪牧一夥牛,內有黃牝牛,大而肥,牧竪伸左腳與之舐,牝牛舐之。又以右腳與舐,僧問曰:“此牛何為舐你腳?”牧竪曰:“此牛最馴熟,吾甚愛之。我腳多汗鹹,故牛愛舐。”僧知牛愛舐鹹味,密目間此牛,係索長者傢所畜的。次日,僧取濃????汁厚塗頂臉,及遍身手足等處。尋到索長者傢,跪門涕泣曰:“願賜慈悲心,超度我母子。”索老曰:“我不會說法念經,怎能超度人?”僧曰:“我先母在生,不肯修齋布福,今已死七年,知冥中必受罪譴。奈傢貧不能功果追薦,因慕目蓮救母,情願削發從師,專求度母。前月得遇善知識,指我母在長者傢,投生為黃牛母,敬來求超度。”索老曰:“我欄有四頭牝牛,知何牛是?”僧曰:“願同往看,畜物更有靈性,母子相見,必有恩愛情在,自與別的不同。”索老與僧同到欄前,放出群牛,僧見大牝牛到,即揭下袖蒂帽,涕泣跪嚮前曰:“此是吾母也。”牝牛嗅其鹹味以舌遍舐其頭臉,若憐藉狀。僧愈加流涕。又自剝去衣服,牛遍舐其身不忍去。索老看見果異,真似母之愛子,但不能言耳。問曰:“既是你前生之母,今須何以超度?”僧曰:“我若有銀,當以半價買去養。奈貧僧衣體罄空,願長者全捨。貧僧牽往山庵,日采草煮粥喂養。待其譴罪完滿,天年數終,貧僧當收埋,念經捲超度,庶來世轉身為人,不墮畜生道矣。”
  長者憐其詞情懇切,曰:“吾捨與你去。”僧叩頭拜謝,牽此牛往三日路外,付山庵寄養。至十月天氣寒涼,叫屠子來宰,以一半分與,賣得價銀一兩五錢。一半僧自留,做成幹糧,收藏衲襖中。各處徑到步長者廳前,結雙趺而坐。長者出曰:“何僧敢升廳而坐?”僧曰:“你頗認得我麽?”長者曰:“不知你是何人,怎麽認得?”憎曰:“亦自然覺得面熟麽。”長者曰:“並無相會,何處面熟?”僧長嘆曰:“你本來靈牲且盡喪,何怪不識故人色相?”長者曰:“何為是故人?”僧曰:“昔佛印點醒東坡,遠公喚回樂天,非蘇白二公之故人乎。你前生與我同修,因塵心未斷,復來享此人福。我今特來度你,急宜丟手塵債,再去勤修,庶不廢前生功行也。”長者曰:“你安能識得前生?”僧曰:“我功行高你一倍,你今且享半生福祿,我又加半生若修,何難知三生事因。”長者曰:“你今生若何苦修?”僧曰:“從前苦修且休題,現今已闢𠔌三年矣!”
  長者始驚曰:“你能闢𠔌,在我傢闢一月何如?”僧笑曰:“三年於是何有一月?”長者曰:“亦服茶湯乎?”僧曰:“清茶滾水,日一甌耳。”長者留之,掃一空室與坐。早進甌茶,夜進甌滾水,連坐七日,再請出答,對如常,長者驚服問曰:“我當如何修?”僧曰:“衹棄傢長往,自有修行善方。”長者曰:“妻寡子幼,産業付誰,此事不能。其次修何如?”僧曰:“惟有捨施修寺奉佛,來生亦受福報。現今廬山一庵,化人獨力修造,倘捐五百金,一完修之,亦一大功德也。”長者依言,遣僕同僧送五百金往,交付與住持明白。留僕住數日,送歸報主。後僧分住持銀二百五十兩而去。其以闢𠔌動富翁,則私食所帶之幹糧耳。寧有人而真闢𠔌者?
  按:此僧脫牛,猶其小者,轉賣之可也。名為生前母,而宰食之,罪浮於天矣。至用為幹糧,而詐稱闢𠔌,其騙益大。雖半捨入庵,亦是好事,僧若得勸緣功。然周急賑貧,自當施於鄰里,何必投入於庵,此愚人信福田利益之過也。亦未讀傳奕公高識傳矣。
  服孩兒丹詐闢𠔌(外一則)
  有僧自稱能闢𠔌者,富傢多召而試之。連七八日,不食一粒,或間二三日,服滾湯一甌而已。傳名甚廣,人爭以金帛捨之。一鄉官見褚縣尊,偶道及此,稱世間有此高僧,真仙怫再生於世也。褡公最正大,素不信僧道輩曰:“人受此色身,那能斷絶食色,假托闢𠔌者,不過暗藏幹糧,以哄惑愚民耳!明理君子,何可信此輩。若果能闢𠔌,彼將遠遁深山,惟恐名落人間,何必浪遊市裏?受人施捨金帛,將何所用?”鄉官被褚公一駁,似乎已為信邪,更欲取信其言。乃曰:“老父母不信。可召而試之,方知晚生言非妄矣。”
  褚公即差人喚至,令搜其身,別無夾帶,惟持二十四個彌陀珠,許之帶入,掃一淨室,牀席與坐。外遣人輪番密窺,日遣人明開門一視,出仍鎖門,兩日內果結雙趺而坐,容貌如故。第三日開視,見臉有乏汗,求滾水飲,褚公命與之。復出鎖門,密窺者來稟曰:“僧以一彌陀珠調水飲訖。容貌復好。”後每兩日進滾湯一碗,密窺者輒稟雲:“以珠調吃。”經十一日召之出,取其彌陀珠視之,衹十九枚在手耳。褚公收其珠,命收入輕監,不許攪動,聽彼靜坐,以候發落。密囑禁子曰:“勿容僧道人入見,兩日後必問你乞食,你問其彌陀珠何以做?做來,以水調之,與此珠一樣,後重賞你。”
  次日,僧即問禁子求食。禁子問曰:“你教我作珠方法,便與你食。”僧曰:“此藥極難得,你但與我食,出外多以銀謝你,不必問此方。”禁子不與之食,三日餓倒,面青黃無人色矣。褚公提出審曰:“我早知此珠是孩兒丹矣。你供出製造方法來,免汝一死。”僧詐作將死形狀,不敢應。褚公笑曰:“衆看此闢𠔌僧,在褚爺前,闢三日𠔌,即餓死矣。此丹乃婦人胎內孩子。必須謀死孕婦,剖其嬰孩以作此丹。不知你害死多少命,以造此惡業,你怎敢說出口,我豈求汝方乎。若打死你罪還輕。”命衙前搭起一臺,以十九枚珠發出,將四個調與衆百姓看,以滾水調之,滿碗都是膏液,有敢飲者又香又甜,衹飲兩口,一日亦飽。後十五枚,發與醫生治補損。然後縛此僧,在臺上凌遲之。褚公曰:“縣令為民父母,豈忍殺人,但為衆冤泄恨矣。”衆皆稱快。而鄉官後亦永不信僧道矣。
  按:此詐闢𠔌者,多是藏幹糧,其服孩兒丹者少。
  此糧非藏於身,恐人搜也。都寄於丐乞者之身,有人試之,則密以幹糧付。又有服鬆毛竹葉者,鬆毛用羊蹄草同吃,竹葉用嫩蕨同吃,皆滑而可食。僧亦嘗以此惑人,謂彼能服此,然從古有闢𠔌之說者,乃仙方非人間所有也。曾見有遇異人,授闢𠔌者述之於左。
  武夷山有貧民結廬於岩麯,僅容牀竈,墾山種茶,賣以供食。積十數年所開茶山,歲可收鬻三四金,每日力作不息。惟大寒暑,甚風雨,終日寂坐岩廬下,不識經典,亦不通往來。忽日,一道人過其廬,謂曰:“汝耕山勞苦,何不以茶山付人代耕,歲收一金以買衣資。吾授汝闢𠔌方,則不須買米,不勞耕山,可安坐自足矣。”山民曰:“吾嘗聞修行人有闢𠔌方,若肯教我,願拜師父求學。”道士曰:“你性子恬靜,盡可修行。今後惟早晨煎清泉二罐,煎至半落,以兩罐合煎作一罐,早午晚各飲二甌。飲後澄心息想,以舌抵上腭,合口閉目,終日靜坐。或天清神爽,愛出遊行,則慢步閑觀,隨意所適。不拘半午,不拘片時,凡行住坐臥,衹從心不拂,或山果草實可食者,遇着稍食一二不妨。但不可有意尋求,如此便可闢𠔌矣。記之,不可輕易傳人。”
  山民依此行之一年,果不食一黍。顔如金黃,輕健如常,同山傍居人常不見其糴米。或過其廬,亦無鍋甑。問之,答曰:“近年學得闢𠔌方。”居人轉相傳異,有拜之求方者,輒逃避不受曰:“師囑勿輕傳泄。”次年傳於遠近,多有來山拜訪者。或賫糧宿其居廬。看守至匝月,果惟見飲滾水,飲後靜坐,寂無一為,亦無閑談。不知者或窮問之,或與談修養,微笑而起,出遊山徑,迨午晚歸,復暖滾水而飲。凡人之來者不迎,去者不送,亦無半語訊問人。人問之,有可答者,隨口答一二句。問其餘閑事,則搖首不應。若有厭煩之意,惟有自去靜坐。
  凡言動應酬,總是付之無心而已。第二年後,名益着,富傢貴人多備安轎迎之,堅逃不往。富貴人身往勸逼之後,亦遍往諸傢,所到不食人一物,惟嚮空室靜坐,若一木佛然,有言動而已。經二年半後,有潭陽富人,禮迎之。處奉更肅,若敬神明。時進茶果,稍為食些。
  少後,備清茶精飯,苦勸之食,堅辭不能,不得已為食一甌。少頃饑甚,服滾湯又饑,餓不能禁。又索食,富人歡喜肅進之。連三日內,皆一日五餐,僅能止饑。
  山民自驚疑急求歸山。依舊服湯靜坐,不免肚饑。後衹得復食三餐,如尋常人矣。
  按:山民所遇之道士,明是仙人,若闢𠔌三年完滿,必有超度矣。惜哉!為名所纍。致人迎奉,致人逼食,而自毀前功。此勸食之愚富人,彼意欲虔奉之,以分生佛之福,豈誠心奉道哉。此山民既為所誤,而彼福亦安在也,且墮百劫之罪,來生必與山民,結一大仇矣。觀此則闢𠔌乃仙方,不徒在服滾水靜坐也。
  不然後仍服之坐之,而何𠔌不能闢哉,則今之托闢𠔌,索人錢米者,真盜賊僧道也。真闢𠔌者,敢令人知乎?
  信僧哄惑幾染禍
  徽州人丁達,為人好善喜捨。一日與友林澤往海澄買椒木,到臨青等處發賣,貨已賣訖。此處有一寺,內有名僧號無二者,年近三十餘,相貌俊雅,會講經典,善談因果。夙動多少良傢子弟,往寺參拜,常有被其勸化,削發出傢者。時達邀澤去謁無二,林澤曰:“你素性好善,聞此僧巧嘴善言,纍誘人削發為僧。你若見之,被其哄惑,何以歸見父母?”達曰:“勸在彼,從在我。我自有主。彼何能奪。”苦要往拜之,見無二舉動閑雅,談及因果之事,達被打動,盡捨其財本入寺,拜無二為師,欲削發為僧。澤怒曰:“未到此處我早言之,今果被哄惑,何以為人?”再三苦諫不聽,澤自回去。達在寺修行。過二年後,僧無二因有董寡婦入寺燒香,容貌甚美,亦信善,好念彌陀,帶一使女十七歲。國色嬌媚,到寺亦參拜。無二以巧言勸誘,寡婦亦心服,即拜無二為師,欲削發為尼。暫在寺宿幾夜,其丫頭常往無二房送果品,無二欲心難製,以白金十兩戲之,丫頭收其銀,與之通情。無二又思及其嫠婦,夜潛入其房,候董氏熟睡,欲強姦之,董氏堅貞不從喊曰:“何人無理敢來姦盜。”言未數聲,無二以手巾緊勒其頸,須曳而死。次日,使女去報知董氏之子李英,及到寺無二已先逃走矣。但無二久出名,各處人多認得,李英雇人遍處緝拿。不兩日拿到送縣,王爺即點民兵百餘,圍繞其寺,時寺僧已四散逃命,無僧可拿。王爺再命焚其寺,將無二責了四十,問典刑之罪。達悔財本俱喪,無顔回傢,後傢中已知達逃回,叫人尋覓歸傢。發長方敢出,此愚人信僧之明鑒也。
  按:寺門藏姦,僧徒即賊,此是常事。亦往往有敗露者,人不目見,亦多耳聞,何猶不知戒。而婦人入寺,男子出傢,真大愚也。董雖死,猶幸節完。丁達雖幸逃生,而財本已喪。使當時與無二並獲,何分清濁,必並死獄中矣。故邪說引誘人者,無論士農工商,皆當勿信而遠之可也。
  僧似伽藍詐化疏
  天元寺年久傾頽,住持僧完朗有意修之,恐工費浩大,非有大力者,發願獨任,未易舉手。忽日遊方僧若冰來寺投宿,身幹魁梧,面方而黑,目圓耳長,宛似本寺伽藍形像。完朗一見心喜,夜設齋款待,甚加勤敬。次日僧若冰曰:“寶剎非興旺,何如此肯接待十方。”完朗曰:“興我寺者,在尊宿一臂之力,敢大有所托。”若冰曰:“山傢緣簿,怎能相助?”完朗曰:“此寺須五百金方可全修,雖化些少衆緣,亦不濟事。
  看尊相,極似我本寺伽藍,托你擇巨富傢,若化其全修,待彼在允否間,約其來寺親看,我自有方法納之。”若冰會意,前去大江邊,有柴商財本巨萬。若冰備幹糧在身,直到柴排廳中,朗誦一經,結跌而坐,高叫曰:“化緣。”柴商荊秀雲,命手下以錢與之。僧全不視曰:“吾非化小可錢鈔,貧僧與施主有夙緣,要化千金。”秀雲作色曰:“化千金何用?”僧曰:“此去二百裏,有天元寺,前創時施主有緣在,故今生大富。近年頽壞,須五百金修理。又須五百金為香火田,後可保長久。則施主功德遠大矣。”秀雲曰:“你為寺化疏,前生與此寺何緣?”僧曰:“寺本我居食之地,非有緣得久處乎?”秀雲不睬之。
  僧在柴排坐三日不去。手下人以飯與食亦食,不與亦不食。又過四日,秀雲曰:“吾捨三百相助,你更去化別人。”僧曰:“有緣者不能化,無緣者何勞空說。”秀雲曰:“你把疏簿來,我題三百兩。”僧曰:“疏簿在寺中,三百亦不夠用,不須題,你圖今生享福,衹施五百兩,若布來世津梁,非千金不可。”秀雲曰:“吾不信今生來生,你且領三百兩去,好心修造,不足者,豈無別善人相助?”僧曰:“吾那要銀,你自送與住持僧。”秀雲曰:“吾十日後送到寺來。”僧遂合掌念阿彌陀佛一聲而去。
  歸對完朗詳說其事,又約十日後柴商且來,吾遠避之。完朗大喜,早備茶果齋品以待。至第十日,秀雲果帶銀同兩僕來。
  完朗知是柴商,肅迎待茶畢問工曰:“施主高姓。”秀雲曰:“姓荊。”完朗曰:“施主從那裏來。”秀雲曰:“前約寶剎中化疏僧,今敬從江上來。”完朗沉吟曰:“山寺未曾化疏。”
  秀雲曰:“十七日前有憎在柴樓中,坐七日,我許他今日來。”
  完朗曰:“本寺僧此半月內並無人出外者。必方僧詐托也。”
  即命作齋相待。秀雲心疑怪,若方僧詐托,何不前日即領銀去。
  衹存在心,遍寺閑遊,到伽藍祠去。舉頭看伽藍,宛似前日僧形像,兩僕亦指曰:“此伽藍好似前日僧。”秀雲看越驚異,心疑是伽藍化為僧,以勸我修寺。即以筮祈曰:“前日僧若是你變的,求一聖筮。即打一聖。又曰:“三百金已帶來,祈保今年大利。”再一聖筮,又得一陽。又曰:“三百不夠,若要五百,求一聖。”又得一陰。又祝曰:“我心中已悟,若更要五百兩香燈,求一聖筮。”果擲一聖。秀雲拜謝訖,來就齋席,謂完朗曰:“須用銀幾何?”完朗曰:“久有意要修,前日叫匠人估計,要五百兩方夠。故不敢舉。”秀雲曰:“我前日許過三百兩,今現送在此,明日更送二百兩來添,若修完備,再捨五百兩,買置香火田,永遠奉佛。”完朗聞言大喜,合掌下拜。後依約捨完。若冰密分二百兩而去。
  按:僧貌似咖藍,故湊成此巧,亦可謂奇。然是人作成此套,何嘗真有伽藍化身乎!故富而能捨,本是善行,若謂真佛化緣,而施捨者輒有福報,此兩個裝騙僧,豈能福人乎!吾不信也。
  詐稱先知騙絹服
  東陽江達澗父遺産萬金,因為本府庫吏,纍纍浸圂剝削,破去傢強半。又好男風,嘗畜美好小僕,陪侍出入。有日江之梁友,遇其小僕問曰:“前日為你相公買兩疋青絹都長,做長衫必有剩。”小僕曰:“裁縫不善做,先做一領太長穿不得,後一領做得恰好。”梁曰:“長的可裁短,何妨?”僕曰:“他也不要得,已藏在書房大箱中去。”原來江多衣服,其穿後不用的,都投入此箱。”梁曰:“新服何忍棄?叫把與我修短服之。”僕曰:“你要問他討箱中第三件,便是這新服。”適一僧在旁聞得,素知江達澗肯施捨,即詐稱方僧,入江相公廨中抄化,江以兩文錢施之。僧曰:“吾看滿衙之中,皆有怨氣,惟相公府中祥光滿室,後日必有好官職,前程遠大。吾將化你一件好服,以結個緣。”江曰:“我無好服。”僧曰:“你有一件穿不得的捨與我好。”江故曰:“衣皆可穿,那有穿不得的。”僧曰:“是一件新青絹,太長的,在書房大箱中第三件。該捨與我,吾為爾消災延壽。不然,你眼下有小是非到。”江心異之,開大箱中看,果有兩件在上,新絹服第三。便疑此僧先知,持出捨與之問曰:“既捨此服,可免是非否?”僧曰:“我試你有善心否?今果肯施,便轉災成福矣。”
  按:今僧皆庸人,何能前知,其稱已往事者,多得於傳聞。說未來事者,皆涉於矯誣。觀此僧欺江相之事,則今之稱善知識者,皆此類也。江相之易欺如此,傢安得不敗。世之信僧引誘者,可以此為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類 脫剝騙第二類 丟包騙第三類 換銀騙第四類 詐哄騙
第五類 偽交騙第六類 牙行騙第七類 引賭騙第八類 露財騙
第九類 謀財騙第十類 盜劫騙第十一類 強搶騙第十二類 在船騙
第十三類 詩詞騙第十四類 假銀騙第十五類 衙役騙第十六類 婚娶騙
第十七類 姦情騙第十八類 婦人騙第十九類 拐帶騙第二十類 買學騙
第二十一類 僧道騙第二十二類 煉丹騙第二十三類 法術騙第二十四類 引嫖騙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