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法苑珠林 》
第二十
釋道世 Shi Daoshi
致敬篇第九(此有六部)
述意部功能部普敬部名號部會通部儀式部述意部第一原夫上聖垂慈至人利物。意欲導四生於寶所。運三有於大車。師弟異軌而同歸。法俗殊途而一致。所以立像表真彝訓常俗。寄指筌月出道常規。但以妄着我人墮慢沿流。隨業漂淪無思悛革。良田對迷纍劫不識三尊。愚戇頑執罕逢十聖。
是故命如風燭難可駐留。形同石火豈容長久。況復五濁交侵四蛇常逼。而能安忍玩茲虛幻。故使大聖慈悲適悲適化陶誘。行中要切無過禮懺行道。故竜樹十住論雲。菩薩晝夜各有三時。於此六時禮拜十方諸佛。懺悔勸請隨喜回嚮。菩薩來至阿惟越地。依此修行速成不退。如念東方善德佛等。十方諸佛本願力故。若有衆生於先佛所種諸善根。聞是佛名即能信受。便得不退菩提之心。亦由愚識常聞惡聲。今忽聞喚南無佛名。欻然驚喜情慮欣泰罪滅福生。故經云。敬禮此佛能除百萬生死重罪。或言。能除千劫生死重罪。若不依此階級以動凡心。則負罪者纍劫受殃。但聞佛名無不踴躍。我有何罪不見真容。雨淚滂流一心合掌。我有何善聞佛名號。欣喜加敬。瞻仰聖顔。愛戀無厭。用此悲慶信根日增。如此通情識心無纍。則於敬禮常加歸命。比見道俗聞唱佛名。身雖逐禮心乃外緣。中途蹶錯都不省悔。無信無慚於是乎在。或有道俗屏處禮拜。或升或瀋。身心墮慢曾無驚懼。
不敬之罪於是轉加。或有道俗對衆禮拜。千僧萬俗高聲唱和急度而禮。身不逐拜心不敬思。類同點兵但記空名。如碓上下勞多無益。上來略疏非無斯咎。茍求名利不存忠敬。依信能入發生智識。信既不行能入何寄。自下略述五意。並依聖教示其真偽。請除妄歸真功成究竟也。
功能部第二仰惟。大覺之慈至極之聖。宿佑嘉運冥感應期。聞名致敬則勝業肇於須臾。
憑心相化則妙果成於曠劫。故五十三佛聲益微塵之前。三千至真光鑠河沙之後。
二十五佛功利救苦之厄。娑婆七寶不逮一禮之福。雖合掌之因似賒。而樹王之報漸及。故知禮拜稱贊豈虛棄功。虔誠呈敬冥益福利。故智度論雲。若菩薩未入法位。遠離佛法壞諸善根。設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故不應遠離諸佛。譬如嬰兒不離其母。行路不離糧食。熱時不離涼風。寒時不離暖火。度水不離堅船。病苦不離良醫。是故菩薩常不離佛。何以故。父母親友人天王等。不能益我度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離諸佛也。
又藥王藥上經云。釋迦牟尼佛告大衆言。我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傢學道。聞五十三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以是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其初千人者。始從華光佛為首下至毗捨佛。於莊嚴劫得成佛道。即過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始從拘樓孫佛為首。下至樓至佛。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佛者。始從日光佛為首。下至須彌相佛。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善德如來等。亦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於十方世界各得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衆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復有人能聞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若復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名者。除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經。皆悉清淨。以是諸佛本誓願故。於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三千佛名在諸佛集劫經。名號種姓國土等在賢劫經。千佛中釋迦常第四成佛也)。
又决定毗尼經云。若能至心敬禮三十五佛。其人功德無量無邊。
又佛名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二十五佛名。至心受持讀誦恭敬禮拜。
得離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苦。得除瞋恚愚癡。滅百劫重罪。常生十方淨佛國土。
設復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一百歲中常用布施。猶不如誦持禮拜二十五佛名功德。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何以故。以衆生善根微薄不得聞此佛名。若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此二十五佛者。非於一佛十佛所種諸善根。是人乃於百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然後乃得聞此佛名。是人超越四十八劫在前成佛。若復有人。不信此二十五佛名得此功德。是人當墮阿鼻地獄滿足百劫。捨利弗。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懺悔諸罪。當淨洗浴着新淨衣淨治室內敷好高座安置尊像懸二十五枚幡種種華香供養誦此二十五佛名日夜六時懺悔滿二十五日。滅四重八重等罪。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亦復如是。又文殊問經贊佛偈雲。
我禮一切佛調禦無等雙丈六真法身亦禮於佛塔生處得道處法輪涅槃處行住坐臥處一切皆悉禮諸佛不思議妙法亦如是能信及果報亦不可思議能以此衹夜贊嘆如來者於千萬億劫不墮於惡道又菩薩本行經云。正使化無數億計人成闢支佛。有人百歲四事供養。功德甚多。不如有人以歡喜心一四句偈贊嘆如來功德無量。
又善生經云。以四天下寶供養於佛。又以重心贊嘆如來。是二福德等無差別。
又大悲經云。一稱佛名南無佛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盡也。
述曰。既知聖教禮佛功德不可思議。是故行者常須作意不得自墮。恐無常忽至瞻禮無處。譬鼠入角路窮何趣。是故經中世尊說偈雲。
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今日復明日不覺死輕至冥冥從業緣不知生何道又上生經云。若有禮敬彌勒佛者。除卻百億生死之罪。乃至來世竜華樹下亦得見佛。又云。我滅度後四衆八部聞名禮拜。命終往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犯諸禁戒造衆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一切惡業速得清淨。若有歸依彌勒菩薩。當知是人得不退轉。彌勒成佛見佛光明即得受記。
又增一阿含經云。禮佛有五功德。一者端正(以見相好生尊上故)二得好聲(以見佛時三自稱曰南無如來至真等正覺故)三多饒財(以具華香燈明隨力供養故也)四生處高貴(以見佛時心無染着又能右膝着地長跪叉手禮故)五生天上(以念佛功德法爾故)。
又金剛三昧經云。若有暫聞佛勝智慧。深心隨喜不起誹謗者。於百千劫不墮惡道。生處值佛。乃至念佛法身功德無邊。
又普賢觀經云。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從諸佛生。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薩戒者。不須羯磨自然成就。應受一切人天供養。
又涅槃經云。若於佛法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華。則生不動國。善守佛僧物塗掃佛僧地。像塔如母指。常生歡喜心。亦生不動國。此即淨土常嚴。不為三災所動也。
普敬部第三敬惟。法身無相應現十方。謂四方四維上下。俗儒所說。唯據此洲。洲外有洲。古今未說。若依內典通窮無際。橫亙十方傍羅異域。今佛教中娑婆忍土。萬億日月四重圍輪大千世界名一佛土。此猶據化佛釋迦如來所王之域。故華嚴經云。盧捨那佛報身如來所王之土復過是數。盡十方界非凡所謀。故梵網經偈雲。
我今盧捨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如經所云。千華千佛即以一葉為一華。故一華千葉千佛現世。又如普賢觀經云。毗盧遮那法佛如來所王之上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據此明無住之住。引凡虛心令其敬仰。至理而論安有住處。如是十方無量世界諸佛如來無時息化。過現未來約凡生滅據化而說。若依實教。聖化常周功齊法界。不可以一域為局。不可以三世限論也。今且據釋迦一代現化而述。故權受胎八相成道。利益淺機漸通大教。乃至父母諸親俗尊尚禮如來。何況下凡而不虔敬也。
又佛說十二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云。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東方去此佛剎有十不可說諸佛剎億百千微塵等。過爾許諸剎有一佛土。名曰解脫主世界。彼世界有一佛。名曰虛空功德清淨微塵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華波頭摩琉璃光寶體香最上香供養訖種種莊嚴頂髻無量無邊日月光明願力莊嚴變化莊嚴法界出生無障礙王如來。若善男子善女人犯四重五逆誹謗三寶。及犯四波羅夷。是人罪重。假使如閻浮履地變為微塵一一微塵成於一劫。是人有若幹劫罪稱是一佛名號。禮一拜者。悉得滅除。況復晝夜受持讀誦憶念不忘者。是人功德不可思議。
而彼佛世界中有菩薩。名無比無障礙王。如來授彼菩薩記。當得成佛。號曰毫相日月光明焰寶蓮華堅如金剛身如毗盧遮那無障礙眼圓滿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剎相王如來。
彼東方復有佛。名曰一切莊嚴無垢光如來。
南方有佛。名曰辯纔瓔珞思念如來。
西方有佛。名曰無垢月相王名稱如來。
北方有佛。名曰華莊嚴作光明如來。
東南方有佛。名曰作燈明如來。
西南方有佛。名曰寶上相名稱如來。
西北方有佛。名曰無畏觀如來。
東北方有佛。名曰無畏無怯毛孔不竪名稱如來。
下方有佛。名曰師子奮迅根如來。
上方有佛。名曰金光威王相似如來。
爾時佛告彌勒。若有正信善男子善女人。稱此十二佛名號之時。經於十日當修懺一切諸罪。一切衆生所有功德皆隨喜。勸請一切諸佛久住於世。以諸善根回嚮法界。是時即得滅一切諸罪得淨一切業障。即得具足成就莊嚴一切佛土。具足無畏。具足身相。具足菩薩眷屬圍繞。具足無量三昧。具足如意佛剎莊嚴。行阿耨菩提而得端正可喜果報。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有善男子若有善女人受持此佛名生生世世中得他人愛敬光明威力大生處為人尊於後得成佛又屍迦羅越六嚮拜經云。佛在世時有長者子。名屍迦羅越。早起洗浴着衣六方各嚮四拜。佛入王捨城。越遙見之。佛到傢問之。何為六嚮拜。此應何法。越言。父在時教我不知何應。佛言。父教汝禮不以身拜。越便長跪言。願佛為我解此六意。佛言。聽之。其有長者黠人。能持四戒不犯者。今世為人所敬。後世生天上。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愛他人婦女。四不妄言兩舌。貪恚愚癡不能製此四意者。名為月暗。如月盡時光明稍冥。能自製惡意者。如月初生。其光稍明。至十五日盛滿時也。
佛言。東嚮拜者。謂子事父母當有五事。一者當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時作飯食。三者不益父母憂惱。四者當念父母恩重。五者父母疾病當恐懼求醫療之。父母視子亦有五事。一者當念令去惡就善。二者當教計算書疏。三者當教持經戒。四者當與娶婦。五者傢中所有當給與之。
南嚮拜者。謂弟子事師。當有五事。一者當敬嘆之。二者當念其恩。三者所教隨之。四者思念不厭。五者當從後稱譽之。師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當令疾知不忘。二者當勝他人弟子。三者欲令知已不忘。四者有諸疑難悉為解說。五者欲令弟子智慧勝師。
西嚮拜者謂婦事夫。當有五事。一者夫從外來當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當炊蒸掃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於外。夫駡詈之不得還駡作色。四者當用夫教誡。
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若寢息蓋藏乃臥。夫視其婦亦有五事。一者出入當敬於婦。二者衣食以時與之。三者當給與金銀珠璣。四者傢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
五者不得於外耽畜侍禦。
北嚮拜者。謂人視親屬朋友。當有五事。一者見之作惡。私往屏處諫曉呵止之。二者小有急事當奔趣救護之。三者所有私語不得為他人說。四者當相敬嘆。
五者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嚮地拜者。謂丈夫視奴容婢使。亦有五事。一者當以時衣食。二者病瘦當呼醫治之。三者不得妄撾捶之。四者有私財物不得奪之。
五者分付之物當平等與之。奴婢事大夫亦有五事。一者當早起。勿令大夫呼之。
二者所當作次用心為之。三者愛惜大夫物不得棄捐乞丐人。四者大夫出入當送迎之。五者當稱譽大夫善不得說其惡。
嚮天拜者。謂人事沙門道人。當用五事。一者以善心嚮之。二者擇好言與語。三者以身敬之。四者當慈慕之。五者沙門道人人中之雄。當恭敬承事問度世之法。沙門道人當以六意視其凡民。一者教之布施不得自慳。二者教之持戒不得自犯。三者教之忍辱不得恚怒。四者教之精進不得懈慢。五者教之一心不得放意。六者教人黠慧不得愚癡。如是行之為汝父在時六嚮禮拜之教也。何憂不富。
迦羅聞已。即受五戒作禮而去。
名號部第四夫道與俗反。名與實乖。得其趣者玄會幽理。何以然耶。至如俗中相考不許述其名字。若論內典諸佛名號。稱揚禮敬獲福無量。良以諸佛如來大慈愍物。降靈在俗濟度為先。有心希仰無不蒙益。或以口稱。或以心念。或以身禮。三業加敬三毒清涼。漸拔有根出於界係。有斯大德故稱得福。彼流俗者與上相違。且順一生潛諱而已。遠祖後孫非諱所及。孔門徵在可以鑒諸。今依論中諸佛名號標舉義類各有勝能。故略釋之。以例諸名。如西雲釋迦。此雲能仁。豈有一佛非能仁也。如西雲何彌陀。此雲無量壽。豈有一佛非長壽也。如東方善德佛。乃至下方廣衆德佛。豈有一佛非善德非廣德也。衹可題名同異。據其功能力用齊等。但心思佛名號目睹金容。敬心信禮得福無量。故十住毗婆沙論嘆佛偈雲。
若有人得聞說是諸佛名即得無量福如為寶月說我禮是諸佛今現在十方其有稱名者即得不退轉述曰。今創發起一切恭敬者。一者謂普及為言。切者謂盡際為語。恭謂束身翹仰。敬謂心無異念。若不唱此恐心馳散。故勤情恭敬正觀現前也。敬禮常住三寶者。如涅槃經云。若有人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以法身凝然不變故常。報身相續不斷故常。化身作用無休故不變。又佛身體一隨義說三。故釋迦雲。吾今此身即是法身。由是法身所依持故。如泥木靈像造有所表。敬誠殷禮獲福無量。輕心毀謗招罪彌殃。然後供養嚴持香華。運心周普作用佛事。現前不現前。常須普薦香華一切衣服飲食音樂等事。皆共衆生等心供養無令斷絶。故華嚴經中。諸菩薩等所行供養。隨心指相如見大山大雲大水大火。即以為香山香雲八功德水七淨妙華。運心作意無不成供。乃至華林果樹例準行之。禮佛者。隨禮十方佛二十五佛三十五佛五十三佛賢劫千佛萬五千佛等。稱名用意具如前述。懺悔者。所有輕重自作教他。見作隨喜。義須披析。悔前所犯。慚愧慷慨銜悲滿目。
若不蒙誨示則守死長苦。具明法用如下懺悔篇述。勸請者。至誠求願。諸佛觀諸衆生巨細無異。望得從願莫捨壽命。願住多劫度脫衆生。隨喜者。他人作福心生歡喜也。回嚮者。回諸福德嚮無上道。發願者。願是能引行是起作。若有願無行願則虛。若有行無願行則孤。由有行故願不虛。願行相扶證果不虛。故懺悔罪中亦兼有願。願於今身償不惡道受。即是通明也。自外臨時準用可思。
通會部第五述曰。今此所敘。威容相狀。中邊時俗。各有異儀。隨國行之。以敬為本。
此乃初心。非學不解。故須委歷用曉未聞。久行碩德固非所望。然中天虔敬振旦不同。彼則拜少而繞多。此則拜多而繞少。彼則肉襢露足而為恭。此則巾屨備整而稱敬。誠道俗之殊容。乃方土之異等。但自審詳儀臨時緩急。若容與朝覲則三業殷勤。時序匆切則四支削略。斯並行藏在要。智出不思。足使加敬盡哀。彼我通意者也。故出曜經曰。有信士威儀。有出傢威儀。有大道人威儀。有小道人威儀。由是善行趣道之基。故生善處。以此文證明知。歸信威儀入道之始。不可隱略。故序以命之。
如俗中周禮有九品之拜。出自太祝之宮。斯非內教。然禮貴從俗故也。一曰稽首拜。謂臣拜君之拜也。稽訓為稽(計奚切)即文稽留停頭至地少久也。二曰頓首拜。謂平敵者。如諸侯相拜也。即以頭嚮下虛搖而不至地也。三曰空首拜。
此君答臣下之一拜也。即以頭至手。所謂拜手也。四曰振動拜。謂敬重之顫慄動變之拜也。五曰吉拜。謂而後稽顙。謂齊縗不杖以下也。言吉者。此殷之兇拜也。周以其與吉拜頓首相近。故謂之吉拜。即先作稽首拜。後作稽顙。是額也。
以額觸地無容儀也。六曰兇拜。謂稽顙而後頓首拜。謂三年服者拜也。七曰奇拜。謂先屈一膝。即今時所謂雅拜也。一說奇拜但一拜以答臣下之拜也。八曰褒拜。褒謂為報。報拜者再拜是也。又云。褒拜今時持節之拜也。即再拜於神與屍也。九曰。肅拜。謂但俯下手。今時揖者是也。亦指婦人拜。又肅拜或至三也。
空首奇拜唯一。餘則再拜之也。上並俗禮正文。鄭康成依位釋之如此。今據內教以禮敬為初。大略為二。即身心也。佛法以心為其本。身為其末。故須菩提靜觀室內。如來嘆為禮見於法身。蓮華色尼初至寶階。如來毀為拜於化佛。故知靜處思微念念趣道。觀形鑒貌新新在俗。能所未免相見齊生我倒現前。即為障道。故佛約此而分身心敬心。如能即色緣空。觀境心造。紛紛集起不無染淨。知識妄念未可清澄。想倒空時緣念斯絶。今居凡地力極製禦。止得如斯。念念自然漸能清淨。常起兩觀不得單行。謂知塵無境。是漸背俗。謂知識亦無心。是漸嚮真。如此策修長時不已。分分增明三衹方就也。
又大慈經云。佛告阿難。南無佛者。此是决定諸佛世尊名號音聲。故稱言南無諸佛故。過去有大商主。將諸商人為摩竭大魚欲來吞舟。由三稱南無佛名。並皆免難。魚聞佛名。以善心故捨身後世出傢得道。何況有人得聞佛名聽聞正法。
親於佛所種諸善根。而不畢定利益。
又十誦律。佛語優波離稱和南者是口語。若麯身者。是名心淨。若比丘禮時。從座起偏襢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以兩手接上座足禮。述曰。依經云。和南者梵語也。或云那謨婆南等。此猶非正。依本正雲槃淡(唐言準)我禮。或云歸禮。歸亦我之本情。禮是敬之宗緻也。或云。歸命者。義立代於南無也。理事符同表情得盡。俗人重南無而輕敬禮者。不委唐梵之交譯也。況復加以和南諸佛迷之。彌復大笑。又南無者。善見論翻為歸命覺。亦云禮大壽。又和南者。出要律儀。翻為恭敬。善見論。翻為度我。準此而言。恭敬度我義通凡聖。豈和南偏在尊師。亦通上聖念救生也。故經中來至佛所。雲南無無所着至真等正覺。是名口業稱嘆如來德也。
敷座部第六述曰。敬尋經律無敷坐具之文。但雲脫屣禮足。今據事用理須坐具。故四分律雲。為護身護衣護僧臥具故製畜坐具。既為身衣。明知須設。又坐具之用。本是坐時之具。所以禮拜之中無其敷之。故如來將坐。如常敷之。準此比丘自敷而坐。不合餘人為敷。今見西僧來至佛前禮者。必褰裙以膝□地合掌長跪。口贊於佛然後頂禮。此乃遺風猶在。恭相可準行之。今時僧尼至於佛前。並令侍者為敷坐具。此益憍慢未是致敬之恭。又至佛前貯立待席方始禮者。此亦不可。又在床上而設禮者。此亦不敬。如見尊長即須急拜。安得覓席。如見君王即須敬拜。何得在床。人王凡尊尚恭不高。何況法王輒相倫擬。雖有餘救終成慢墮。故三千威儀經云。不得在座上禮也。
儀式部第七述曰。此部別有五儀式。第一明脫履者。此為申極敬儀也。如此土群臣朝謁之儀。皆在殿庭履屨不脫。有時上殿則劍履皆捨。此古之法非始今儀。天竺國中地多濕熱。以革為屣製令着之。如見上尊即令脫卻。自餘寒國隨有履着。行事之時脫足為敬。若是白衣多着靴鞋為恭。初入寺內不勞脫足。若入佛堂得脫。第一。
第二明偏襢者。依律雲。偏露右肩。或偏露一肩。或偏露一膊。所言襢者謂肉襢也。示從依學有執作之務。俗中袖挾右袂便穩於事是也。今諸沙門但出一肩。仍有衫襖非襢露法。如大莊嚴論雲。沙門釋子者肩黑是也。外道通黑。沙門露右。故有不同。律中但有三衣通肩被服。如見長老乃偏襢之。設以衣遮名為偏襢。一何可笑也。故知肉襢肩露。乃是立敬之極。然行事之時。量前為襢。如在佛前及至師僧懺悔禮拜。並須依前右襢為恭。若至寺外街衢路行。則須以衣覆肩不得露肉。西國濕熱共行不怪。此處寒地人多譏笑。故五分律雲。雖是我語於餘方不清淨者不行無過也。
第三明呈恭者。故律雲。當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或云。叉手白佛者。皆是斂容呈恭。製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製掌合而一心也。今禮佛者。多有指合掌不合。或有指合而掌開。良由心慢而情散也。寧開指而合掌。不得合指而開掌。欲來求福反招慢過。既知一心合掌之儀。即須五體投地禮之。故地持論雲。當五輪至地而作禮也。
又阿含經云。二肘兩膝及頂至為五輪。輪謂圓相。五處皆圓。能令上下回轉生福。轉多名為輪也。今有西僧禮拜之時。多褰足露膝先下至地。然後以肘按地。兩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也。若前尊跏趺不垂腳坐者。隨事而行。不勞接足。
今見禮者。二手捺地。兩足據後。頭不至地。亦是乖慢。既知五輪着地之儀。即須知右膝鬍跪之相。經中多明鬍跪。鬍跪^2□跽。斯並天竺敬儀不足可怪。即是左右兩膝交互跪地。有所啓請悔過儀也。
第四明禮儀者。聲論雲。槃那寐者。此雲禮也。智度論雲。禮法有三。一是口禮(謂口雲和南是名下禮也)二屈膝頭不至地(此名中禮)三頭頂至地(是名上禮)下者挹。中者跪。上者稽首。菩薩禮佛有三。一者悔過品。二者隨喜回嚮品。三者請佛品。問禮唯身業。亦通三業耶。答禮通三業。五輪至地。為除身業不善。稱揚名字歌贊佛德。為除口業不善。心常緣念若鏡目前。為除意業不善。
為對佛眼故須身禮。為對天耳故須口唱。為對他心故須意念。由口業唱故聞慧得成。由意業念故思慧得成。由身業禮故修慧得成。由身業禮故戒學得成。由意業念故定學得成。由口業唱故慧學得成。上來所述且綺互明之。若據通門。三業之中三學並攝也。
第五明邪正者。源此禮法於齊代初。有西國三藏厥號勒那。睹此下凡居在邊鄙不閑禮儀情同猴馬。悲心內溢為翻七種禮法。文雖廣周逐要出之。從粗至細。
對粗為邪。對細為正。故階級有七。意存後三也。
第一名我慢憍心禮者。謂依次位心無恭敬。恃尊自德無師仰意。恥於下問咨受無所。心無法據。雖設拜心馳外境。如碓上下空無所獲。一形所作。無境住心。輕生薄道徒勞無益。外睹似恭內增慢惑。猶如木人情不崇重。五輪不具三業馳散。是名慢憍禮也。
第二唱和求名禮者。雖非慢高心無淨想。粗正威儀身心詐恭。見人身輕急禮人去。身墮心疲。稍似恭順。片有相扶。其福薄少非真供養。良由口唱心散。是名唱和禮也。
第三身心恭敬禮者。聞唱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莊嚴晃曜。心相成就感對佛身。手摩其頂除我罪業。是以形心恭敬無有異念。供養恭敬情無厭足。心想現前專註無昧。導利人天為上為最。功德雖大猶未是智。後多退沒。是名身心禮也。
第四發智清淨禮者。良由達佛境界。境界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無有礙。由我無始順於凡俗。非有有想。非礙礙想。今達自心虛通無礙。故行禮佛。隨心現量。禮於一佛。即禮一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以佛法身體通用融。故禮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華種種供養。例同於此。法僧加敬我亦同然。雖三相別性理無殊。故三乘名異解脫體同。故知一禮則一切禮。一切禮則一禮。如是三寶既能通達。一切三界六道四生。同作佛想供養禮拜。自淨身心蕩蕩無障。念佛境界心心轉明。一拜一起為尊為勝。即是淨業無窮果報無限。是名發智禮也。
第五遍入法界禮者。良由行者想觀自己身心等法。從本已來不離法界。不在諸佛身外。亦不在諸佛身內。亦不在我外。亦不在我內。自性平等。本無增減。
今禮一佛即遍通諸佛。所有三乘位地無漏。我身既遍隨佛亦遍。乃至法界空有二境。依正兩報莊嚴供具。無問行財隨緣遍滿。不離法界隨心無礙。並薦供養隨喜頂禮。如一室中懸百千鏡。有人觀鏡鏡皆像現。佛身清淨明逾彼鏡。迭相涉入鏡無不照影無不現。此則攝他為總。入他為別。一身既爾。乃至一切法界凡聖之身。及供養之具。皆助隨喜。悉同供養。有目者見。無目者不睹。如此行學法界軌門大有利益。故地持論。有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勝現前供養。以難成故。既知我身在佛身內。如何顛倒妄造邪業不生愧恥。又諸佛德用既齊名號亦等。隨稱何名名無不盡。如稱一釋迦名禮。召一切諸佛無不備周。如西雲釋迦。此雲能仁。豈有一佛非能仁也。西雲阿彌陀。此雲無量壽。豈有一佛非長壽也。西雲彌勒。此雲慈氏。豈有一佛非慈氏也。故智度論雲。一佛勝能等一切佛勝能。一切佛勝能等一佛勝能。設一切佛不化衆生但一佛化生。即功歸法界德用遍周。是名遍入法界禮也。
第六正觀修誠禮者。此明自體自身佛。不緣他境他身佛。何以故。一切衆生自有佛性平等本覺。隨順法界緣起熾然。但為迷故唯敬他身。己身佛性妄認為惡。縱修此行常為偏倒。若知己身極惡無佛性者。縱敬他身終成無益。衆生迷惑雖發微善。唯將法界供具供養他身。無始已來未曾將一燈一香一禮一□供養己身佛性。若能反照本覺則解脫有期。故維摩經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又云。
不觀佛不觀法不觀僧。以見自身他身平等正法性故。己心清淨即是自性住佛性。
隨力修明是引出佛性三衹果圓。即是至得果佛性。若據妙達唯局大聖。若論下凡雖未頓修不得不解。如涉遠道要藉自身。欲見佛性要觀己佛。法僧亦爾體同無二。是名正觀禮也。
第七實相平等禮者。大意同前。猶存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同用融。如如平等。古今無別。若見佛可尊可敬。即見凡可卑可慢。若起此心還成僻執。故般若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菩提。以實相離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禮敬。不可以慢情。去高下離尊卑。靜亂一原恭怠齊固。安心此意。是名平等禮也。故文殊禮文雲。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此之一禮凡夫淺識。恐聞反謗。上智之人內行平等外順修敬。內外合宜。是名平等禮也。
又增一阿含經。世尊所說偈言。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善業以先禮最初無過者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頌曰。
稽首三寶歸誠十方瞻仰尊敬益福除殃機路異色慈誘同芳隱顯相發化應無強雖生茲土感赴殊鄉觀禮欣慶福祚彌長法性無二縱隔何傷虔誠一拜周遍難量感應緣(略引一驗)
唐左監門校尉馮翊李山竜。以武德中暴亡。而心上不冷如掌許。傢人未忍殯斂。至七日而蘇。自說雲。當死時被冥收錄至一官曹。廳事甚宏壯廣大。庭內有囚數千人。或枷鎖。或杻械。皆北面立滿庭中。吏將山竜至廳下。天官坐高床。
侍衛如王者。山竜問吏。此何官。吏曰。是王也。山竜前至階下。王問。汝生平作何福業。山竜對曰。鄉人每設齋講。常施物同之。王曰。汝身作何善業。山竜曰。誦法華經兩捲。王曰。大善。可升階。既升。廳上東北間有一高座如講座者。王指座謂山竜曰。可升此座誦經。山竜奉命至側。王即起立曰。請法師升座。山竜升座訖。王乃嚮之而坐。山竜開經曰。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王曰。請法師下。山竜即下座復立階下。顧庭內囚已盡無一人在者。王謂山竜曰。君誦經之福非唯自利。乃令庭內衆囚皆以聞經獲免。豈不善哉。今放君還去。山竜拜辭。行數十步王復呼還。謂吏曰。可將此人歷觀諸獄。吏即將山竜東行百餘步見一鐵城甚廣大。上屋覆其城。城傍多有小窗。或大如小盆。或如盂盂。見諸男女從地飛入窗中即不復出。山竜怪問。吏曰。此是大地獄。中多有分隔罪計各異。
此諸人者。各隨本業赴獄受罪耳。山竜聞之悲懼稱南無佛。請吏求出。至院門見一大鑊火猛湯沸。傍有二人坐睡。山竜問之。二人曰。我罪報入此鑊湯。蒙賢者稱南無佛。故獄中諸罪人皆得一日休息疲睡耳。山竜又稱南無佛。吏謂山竜曰。
官府數移改。今王放君去。可白王請抄。若不爾恐他官不知。復追錄君。山竜即謁王請抄。王命紙書一行字付吏曰。為取五道等署。吏受命將山竜更歷兩曹。各廳事侍衛亦如此。王之遣吏皆取其官署。各書一行訖付山竜。竜持出至門。有三人謂山竜曰。王放君去。可不少多乞遣我等。山竜未言。吏謂山竜曰。王放君不由彼。然彼三人者。是前收錄君使。一人是繩主。當以赤繩縛君者。一人是棒主。當以棒擊君頭者。一是袋主。當以袋歙君氣者。見君得還故乞物耳。山竜惶懼謝三人曰。愚不識公。請至傢備物。但不知何處送之。三人曰。於水邊若樹下燒之。山竜諾。吏送歸傢。見親眷正哭經營殯具。山竜入室屍傍即蘇。後日剪紙作錢帛並酒食。自送於水邊燒之。忽見三人來謝曰。蒙君不失信重相贈遺愧荷。
言畢不見。山竜自嚮總持寺主說。寺主傳嚮臨說(右一驗出冥報記也)。
法苑珠林捲第二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