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权利赢家   》 第21节:施罗德穷孩子叩开总理府 (3)      王志俊 Wang Zhijun

  他终于取得了高中毕业证书,这一年他已经22岁了。据说,他分数不算高,但重要的是获 得了上大学的资格。1966年施罗德进入哥廷根大学的夜校补习班学习法律,圆了接受高等教 育的梦。他在后来回忆说,他学法律的动机就是要帮助弱者,为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奋斗 。32岁时,施罗德当上了汉诺威霍尔特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以律师为业。凭借个人的勤奋、雄辩的口才和勇于创 新的精神,施罗德开始在法律界小有名气,并逐渐得到人们的赞赏。至此,一个昔日的贫民 、学徒工,终于得以跻身于上流社会,政治上的方便之门也从此向他打开。 在哥廷根夜校补习期间,施罗德开始对政治发生兴趣,“那时,我就产生了努力奋斗,让别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奋而不是依靠父母的金钱来接受教育的想法。正是这种尝试促使我 从事了政治。”他频频出席各政党的集会,最终选择了社会民主党。1963年10月15日他正式 加入社民党,时年19岁。按社民党的规矩,35岁以下的成员自动属于“青年社民党人”组织 。他之所以选择了社民党,据他自己说,一是因为仰慕施密特,二是受他母亲的影响。其实 他的母亲爱丽卡直到1993年79岁高龄时才加入社民党,他更多的还是因为钦佩施密特的才华 ,当时身为社民党议员、汉堡市政委员的施密特,因组织救灾有方而闻名全国,施密特那一 口漂亮的英语也使施罗德着迷。 施罗德当时十分激进,曾经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有一次他逛旧书店,发现一本 马克思主义讲义,居然是从日文译成德文的,便赶忙买了下来,爱不释手地攻读。他在一次 接受采访时对《路德教月刊》记者声明:“是的,我是马克思主义者。”多年后施罗德承认 :“马克思主义理论那时曾吸引过我,它宣称帮助受压迫者。我们 当时认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变质与马克思主义本身无关,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 理 解产生了错误。” 施罗德加入社民党后很快便崭露头角。1968年他担任了社民党哥廷根一个分区的理事会委 员,一年后成为“青年社民党人”哥廷根地区的主席,1971年成为该组织汉诺威地区主席, 因 缓和青年组织同社民党之间的紧张关系作出过贡献而得到了政界的肯定。1980年10月在联邦 议院大选中首次当选议员,1983年10月当选为社民党汉诺威地区主席,1989年5月成为社民 党联邦主席团成员,被视为社民党的后起之秀。1984年他成为社民党下萨克森州的总理候 选人。1990年下萨克森州社民党以44?2%对42?0%的优势击败基民盟,施罗德当选为州总理 并迅速与绿党组成联合政府。1994年和1998年,他两次连任下萨克森州总理,领导社民党单 独执政。他任州总理期间,励精图治,善于抓住时机,灵活处理问题,坚定地实施他的政治 抱负。他主张,除了第三产业外,应大力发展工业。他努力增加该州的工作岗位,对不景气 的企业给予补贴和扶持。他在下萨克森州的业绩及其所奉行的“中间路线”,为他树立了“ 勇于革新的新一代领导人”的良好形象。 政坛得志的施罗德从没有放弃做联邦政治家的雄心,他的眼光瞄准了总理府。1993年,他 竞争社民党联邦主席一职,没有成功。鲁道夫·沙尔平获胜担任了社民党联邦主席。19 94年,作为社民党总理候选人的沙尔平竞选失败后,针对施罗德等人对他的尖锐指责展开了 反击,直到1995年11月,奥斯卡·拉封丹取代了沙尔平,担任社民党主席,这场相互间的 人身攻击才宣告结束。拉封丹和施罗德是人们在讨论由谁来担任1998年社民党总理候选人时 最常提到的两个名字,多年来,两人在各种实质问题上总是意见完全一致,施罗德虽然在党 内人缘明显不如拉封丹,但在公众中的形象施罗德却略胜一筹。3月1日的下萨克森州议会 选举是最后裁决的关键时刻,施罗德赌赢了这一局。 于是,梦寐以求的总理府向施罗德招手,并最终交给了他一把金钥匙。 “我性急,但是一个可 信的人” 1981年4月10日,联邦议会讨论青年政策,时任社民党青年社会主义者联合会主席 的37岁 议员施罗德第一次获得大会发言的机会。当他踏上讲台时,会场立即出现骚动:在如此庄严 肃穆的议会讲台上,居然站着一位没有打领带的议员!这可是联邦议会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一位基民盟议员激动地嚷道:“您干脆光着身子来算了!”会议主持人打圆场说:“请施 罗德议员发言。”然而,基民盟议员中仍有人不依不饶:“他没有领带吗?”施罗德这 才不慌不忙地说道:“您看,同事先生,我等的就是您这个问题。我不是没有领带,而是刻 意不打领带。您口口声声要谈青年问题,却对青年毫不理解。您对尊严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化 ,而我们对议会尊严的理解应该着重于实质内容。” 作为新生代政治家,施罗德的从政风格就是这样我行我素,与众不同,在传统政客看来, 甚至颇有些离经叛道的味道。青年时期,他公开宣称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曾专程拜访古 巴的卡斯特罗和东德的昂纳克,但后来一改激进的立场,为左翼势力“戴上嚼子”;他是 社会民主党人,然而却被党内同仁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代言人;虽然被社民党举 荐为总理候选人,然而他却既不受党内同代人的拥戴,也没有得到勃兰特等老一辈领袖的 提携;他在党内没有固定的盟友,也没有始终一贯的政策路线,有人干脆把他称为机会主义 者,政治上的“墙头草”。但是,无论谁都不能不承认施罗德是个政治天才,“一头勇敢的 政治动物”,他具有敏锐的政治直觉,知道该在什么时候扑上去擒获猎物。 也许是贫寒出身的背景,施罗德很清楚他从不会白白得到什么,一切要靠自己去争取。早 在青年时代,他就常常系一条绘有狼的图案的领带,这是日后他被新闻界称为“一头孤独的 狼”的绰号的由来。 施罗德是个务实主义者,他很少像正统的社民党人那样恪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陈规,党 的领导机构会议他不怎么参加,也不太追随党的领导人在一些政策问题上的高调。在党内他 曾长期背负着“政治观点不可靠”的名声。有人很形象地这样描绘施罗德:“在日常的工作 中把革命的抒情诗变成了求实和散文。”他自己则坚持认为:“事实比观点更重要。”他曾 经在1995年提出:“区分一个政策的优劣不是看它属于社民党的经济政策还是基民盟的经济 政策,而是看它是不是现代化。”这一言论立即招致社民党内部左倾分子的强烈不满,他因 此也丢掉了社民党经济事务发言人的职位。然而,两年后,社民党还是通过了施罗德起草的 经济纲领。因为他在下萨克森州的实践证明,只有现代化的经济政策才能保持经济稳步增长 ,使企业充满活力。 在工作中,施罗德比较务实,也比较灵活,处理问题就事论事,因地制宜。在解决失业问 题上,他的举措博得选民的很大好感。奔驰集团在该州有一个飞机维修厂,雇员1200人 。因成本问题,该集团有意关闭该厂,施罗德闻讯立即由州政府出面先接过来,又帮助谈判 合同,维持生产,避免了1200人失业。普鲁士格公司准备出售该州的钢铁厂,奥地利钢铁公 司有意收购,但收购后将大批裁员,施罗德又让州政府先接过来。他曾于1991年海湾战争期 间,要求西方各国立即在伊拉克实行停火,反对穷兵黩武。现在他却成了军工生产集团的积 极捍卫者,因为军工企业能为下萨克森州增加就业机会。他同意在以州政府为最大股东的大 众汽车公司实行一周4天工作制,以期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来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他却在另 一家需要提高生产率的轮胎制造厂实行相反的措施。 跃入政坛后,施罗德始终不忘自己出身贫贱,一直把“为弱者代言”视为己任。他每年都 要抽出几周时间到基层体察民情,坦言“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以赢得公众支持。自从有意问鼎总理宝座以来,他很注意与经济界拉关系,频频地走访 企业,衣着光鲜地同老板们打交道,表示愿意给经济界当“后勤”。他喜欢直接参与企业的 经营决策活动,是大众汽车公司、德国博览会股份公司及北德地区银行的监事会成员。他把 汽车产业称为“下萨克森州的煤炭”。为了不影响汽车产业的发展,他甚至不顾本党总部和 联合执政伙伴绿党的基本立场,强烈反对引进生态税改革方案。 1997年5月,施罗德出访了美国。不论是在西雅图、芝加哥,还是底特律、纽约,施罗德 每到一地都在思考,怎样才能使德国经济再次振兴?惠普电脑公司总裁路易斯告诉他,如果 这块方圆几公里的地方有三所大学,对公司的高科技研究就大有益处了。施罗德由此感慨道 :“反观德国,如果听说一所高校从企业那里获得资助和研究合同,几乎会成为造成大学罢 课的丑闻。”作为大众汽车公司的脊梁骨,施罗德与美国汽车巨人通用公司欧洲部经理路易 斯·休斯进行了对话,休斯婉转地问他,是否知道德国除了价格昂贵外还有什么不足?施罗 德明白美国人的问题所指。他也清楚,德国社民党中有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这一现实 。这些天,他羞于谈论社民党,只是在无法回避时才以“我的党”作为代称。晚上在酒吧喝 酒时,他语重心长地对随行人员说:“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否则德国经济就会落伍。” 从美国回来后,施罗德开始为党代会起草经济政策指导方针。这份文件构成了社民党竞选 纲领的核心部分。施罗德在此文件中融入了自己从美国带回来的新鲜经验。文件获得了党内 外的一致好评,党外的反响甚至比党内更加强烈。 施罗德从不掩饰对布莱尔的好感,布莱尔在1997年5月的大获全胜曾让他欢欣鼓舞。他曾 经对《明镜》杂志记者坦言:“布莱尔确实很有魅力,从外表看也很谦虚,是一个很棒的男 子。他刚刚44岁,就已经快马加鞭地当上了英国首相,确实不是个寻常之辈,有点像克林顿 。”他以此激励自己冲击政治顶峰。 施罗德似乎从不在乎自己是否受到爱戴,他要的是获得尊敬。在党内的竞选中,他很少像 别人那样作一番“如果党需要我的话……”之类的谦虚表白,常常直言不讳地说:“我要 竞选。”1993年,在围绕着谁出任社民党全国主席和联邦总理候选人的激烈竞争中,施罗德 开宗明义地讲:“我二者都要。”却没有想到德国各地1万多个社民党地方团体的投票表 决中,自己却屈居在哼哼唧唧不表态的沙尔平的后面。施罗德由此得出教训:“我本来可以 表现得收敛一些,不必那么咄咄逼人。”但他仍然认为,“如果我为达到某个目的而改变自 己的政治风格,那么,我就是在拿自己的信誉作赌博。” 施罗德意志坚定,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又极易落泪。他自己就毫不隐讳地说:“我每次看 爱情片时都会落泪。”《明镜》周刊记者莱曼德格曾经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施罗德的性格 特点与幼年丧父的单亲生活有关系,他的执著、敏感和多愁善感,实际上是女性特征的体现 。施罗德对此嗤之以鼻:照这么说,战后德国的整个一代人岂不是都是这样?德国有100万战 争寡妇,而且大部分人都有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认为,失去 父亲的生活,给他带来的是坚强,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真正的男子汉气概! 施罗德注定是个容易引起争议的人。他因在就职宣誓中没有用“天地良心”这句套语,便 受到了新教教区委员会的批评:“一位联邦总理没有向上帝宣誓,这还是第一次。总理必须 意识到自己对上帝和人的责任。”施罗德对此解释道:“信仰是私人的事情。所以,我虽然 属于新教,但在就任联邦总理的宣誓中没有用这句宗教结束语。我在就任下萨克森州州长的 三次宣誓中也是这样做的。”施罗德引用了耶稣在山上对门徒的教训中的一句话:“你们要 说,是即是,非即非。说多了不好。” 在总理府交接时,身高马大的科尔以教诲的口吻对施罗德说:一定要认真对待周围工作人 员的“合理愿望”。但施罗德对科尔说:“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那么合理。”如有必要,他 一定向科尔取经。 施罗德新人新风,决定继续以他当州长时选定的公车奥迪为总理“座驾”,而不像历届德 国总理那样乘奔驰。奥迪是大众公司全资子公司,而施罗德曾兼大众公司监事会成员。他曾 许诺,当了总理也坐奥迪车。同奔驰、宝马相比,奥迪自然逊一筹,虽然其顶尖产品A8型也 相当豪华,但究竟还不被所有人承认。现在堂堂总理给奥迪做广告,奥迪当然喜不自禁,决 定以极其优惠的价格给总理一辆A8型奥迪车。 施罗德在检讨自己时非常诚恳:“我身上有一点特别令人反感,那就是我喜欢打断别人说 话,总想压倒别人,不让别人再开口说话。对人毫不留情的习惯,肯定是我性格中最令人讨 厌的成分。” 施罗德曾经这样答《费加罗》杂志记者问: “你认为你的最大缺点是什么?” “那当然是性急了”。 “你的主要优点呢?” “我是可信的。” “我每过12年就得换一 个妻子” 施罗德身高1?74米,体重78公斤,闲暇之余喜欢听流行音乐,打网球,看现代艺 术展。 他喜欢读书,“除了我的专业必读的一些书比如经济学之外,我喜欢读一些传记、历史和诗 歌。我特别欣赏里尔克的作品,他的一些诗作,我能够背下来……”他酷爱大海,最愿意去 北海边或西班牙的马略卡岛度假。在家时,他喜欢在因特网上漫游,或看电视转播的足球赛 。年轻时,他也曾在绿茵场上显过身手,为的是赢得社会对自己的承认,因为在他看来,足 球是不受家庭出身影响的。他爱吃面条和咖啡肠,和大多数德国男子一样嗜好喝啤酒,曾一气 喝过15杯啤酒。当了下萨克森州总理后,他开始注意保健了,曾对左右开玩笑地说:“国家 要靠肝来领导。”意即为了工作要少喝酒,爱惜身体。 在施罗德的私生活中,也许他的四度婚姻是最能引人争议的了。 1968年,还在读夜校的施罗德与邻村塔勒的姑娘爱娃·苏马赫结成连理,爱娃是图书馆 的管理员。然而这对称得上是青梅竹马的年轻人并未能把婚姻维持多久,3年后便各奔东西 了。 因为在哥廷根青年界小有名气的施罗德爱上了大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安妮·塔申马赫。两人 结婚8年后,生性风流的施罗德再度“出墙”,迷上了一位政治上的忠实女性追随者,于是 婚姻又亮起了黄牌。 这一年,36岁的施罗德忙不迭地竞选联邦议员。他别出心裁地打出竞选标语:“与您的候 选人作一次骑车旅行吧!”这块广告牌引起了一位女士的特殊兴趣。那天阴雨连绵,她一大 早冒雨骑车来到集合地点,想亲眼目睹候选人的风采。然而由于天公不作美,她成了唯一的 追随者。施罗德显然被眼前的一幕深深打动了,与她四目相视打量了半天,然后两人骑车 出发。 施罗德和这位素昧平生的希尔 特露德在田野冒雨骑行了两小时,却对她再也难以忘怀。希 尔特露德已是两个女儿的母亲,却对自己的丈夫并不满意,于是两个人便想出种种理由见面 ,很快地她便对施罗德由敬佩转成了爱意缠绵。两个人先后与自己的配偶离了婚,在施罗德 那儿同居了,然而直到1984年6月15日,希尔特露德与施罗德才在婚姻登记处登记结婚,正 式组成四口之家。新郎激动得连结婚戒指和香槟酒都忘在家里了,结果婚礼推迟了20分钟才 开始。婚礼上,一个记者朋友送给他一顶中国的红五星军帽,这是记者陪同勃兰特总理访华 时带回来的纪念品。 婚后不久,爱侣希尔特露德就表现出倔强、极端、挑剔的性格,她试图潜移默化地改 变丈夫。她为他购置考究的意大利西装,不断地给他推荐自己喜欢的畅销书,逼他到网球场 上减肥,向他灌输生态保护意识,甚至会冲入施罗德主持的州内阁会议,要求丈夫和他的州 政府保护鹭鸶、乌鸦和蝙蝠,并声称就是联邦总理的宝座她也敢去坐……这自然令自主意识 很强的施罗德不满。渐渐地,两人口角的频率加剧,夫妻关系疏远。州议会那些政敌已 够让他烦心的了,他不想在卧室内再找一个反对派。于是,他更愿意搬到狭窄的储藏室去寻 求宁静。 就在这时,有着一头齐耳的金色短发,笑声极富感染力,显得朝气蓬勃的女记者多丽丝, 带着德国南部人热情奔放的性格,出现在施罗德面前。 1996年1月初,社民党在法兰克福召开党代会,33岁的多丽丝前来采访,与党代会的焦点 人物施罗德邂逅在法兰克福大饭店。他们在酒吧一边讨论当前时政,一边聊天,发现彼此在 事业、家庭、生活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这样不知不觉地就到了凌晨,等二人道别时,已经 互相流露出情丝缕缕。 施罗德在社民党党内走红的同时,也走了桃花运,二人关系发展神速。两个月后,德新社 发表了下萨克森州总理府的简短声明:“州政府总理施罗德与夫人希尔特露德已经分居。关 于分居原因,恕不奉告,亦不接受任何采访。” 1997年10月17日,在施罗德离婚判决22天后,他迫不及待地迎娶了第四任妻子多丽丝。 那天上午,施罗德要到波恩参加联邦参议院的会议。根据轮流原则,将选举他担任联邦参议 院的议长。多丽丝17日上午顾不上梳妆打扮,仍在上班工作,中午匆匆赶回家换上西服套 装,把结婚戒指和花束藏在一个购物袋里,开车拉施罗德一起去结婚登记处。 婚后他们住在汉诺威一幢没有电梯的普通公寓里,这是一套90平方米的三居室。偶有闲暇 ,他们便带着女儿去市中心逛街、看橱窗,施罗德此前虽有3次婚姻,却至今没有自己的孩 子,但他很乐意担起继父的责任。多丽丝对施罗德在家里偶尔表现出的“大男子气”一笑了 之。她没有想到要改变他。她认为,女权运动已为妇女争取到了许多权利,现在,女人对男 人要多一些宽容。出于职业特点,她对事物有极强的理解力。由于丈夫的缘故,她加入了社 民党,但没有党派偏见,并尽量避免把政治作为餐桌上和枕头边的话题。正是这种独立的个 性和宽容的美德征服了施罗德。 成熟、干练的多丽丝不但把施罗德的“后院”收拾得很妥帖,而且成了施罗德竞选中的得 力助手。她毅然辞去了工作,担任社民党竞选班子的新闻顾问,利用自己的年 轻、聪明、丰富学识和记者的身份,对选民施加影响,帮助丈夫走向总理宝座。她说服施罗 德每天18点以前不喝酒,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并建议他节食,穿名牌服装,使 54岁的丈夫看起来年轻一些,从而强调这次选举将是换代的选举。施罗德的竞选顾问博多· 霍姆巴赫说:“世界上大多数第一夫人对丈夫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多丽丝具有实现这一作 用 的能力。她的许多建议很恰当,她能给予丈夫信心和力量。但她从不想改变或刻意修饰自己 的丈夫。”对于这一点,多丽丝认为:“所有一切应该由丈夫自己作决定。他有时问我戴什 么样的领带好,我总是说,你认为哪一条最好,你就戴哪一条。”施罗德时间很紧,多丽丝 每晚都从因特网上查阅国内外报刊,进行综合分析,向丈夫提供各种信息。她去医院看望火 车事故中的伤员,安慰垂危的癌症病人,却不许报道。她认为,利用别人的痛苦进行竞选炒 作是不合适的。 在竞选期间,德国电视台常常把镜头移到施罗德的旁边,使选民们随时能看到多丽丝那张 总是微笑的脸。她的青春活力和落落大方的举止显然为施罗德赢得了相当数量的年轻人的选 票。多丽丝简洁明快的短发被法国的《巴黎竞赛》画报称作“德国时尚”。当然,多丽丝的 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形象和举止上,记者出身的她还很善于和以前的同行们周旋。记者对她 的评价是“有幽默感,而且从不讲一个多余的字”。 9月27日晚上,施罗德在大选中获胜。在那个激动人心的辉煌时刻,她仍站在后面,直到 施罗德呼唤:“多丽丝,到前边来。”她才略显赧颜地走上去,在丈夫的拥抱中分享这一历 史性的喜悦。“我并不认为,格哈德的成功取决于我。”她如是说。此间评论认为,她身上 看不到权力欲和虚荣心。她对权力的淡漠和仁慈,清新亮丽的形象,使她赢得了人心。 “在母亲、记者和总理夫人的角色中,我首先要当好母亲。”多丽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为了给上小学的女儿一个稳定的环境,她并没有随施罗德搬进总理府,而是继续留在下萨 克森州汉诺威。 她认为,总理夫妇在公众眼里应该成为平等伙伴的榜样。一个女性要成为有头脑的妇女, 而不只关心超短裙和金头发。当然,她也会像她的前任科尔夫人那样做些慈善事业,多关心 孩子和老人。 在生活习惯上,她不想过多改变自己,喜欢像过去一样,戴一串珍珠项链,脖子上系一条 围巾。不过她也接受了一些女士的意见,在公开场合不再穿牛仔裤,而穿一身华贵的套装, 偶尔也穿色彩鲜艳的运动衫。她认为施罗德比她大20岁也有好处,丈夫退休时,她还可以干 她自己喜欢的工作。将来,她想成为一个地方报的总编。 但谁也无法预料他们能否白头到老。一次施罗德在啤酒馆里自嘲道:“我每过12年就得换一个妻子。但在这几年里我是忠诚的。”多丽丝敏捷而俏皮地答道:“下一次你需要一个帮你推轮椅的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河南文艺出版社
第1节:小布什政治游戏的幸运儿(1)第2节:小布什政治游戏的幸运儿(2)第3节:小布什政治游戏的幸运儿(3)
第4节:小布什政治游戏的幸运儿(4)第5节:小泉纯一郎怪人称雄日本(1)第6节:小泉纯一郎怪人称雄日本(2)
第7节:小泉纯一郎怪人称雄日本(3)第8节:小泉纯一郎怪人称雄日本(4)第9节:小泉纯一郎怪人称雄日本(5)
第10节:布莱尔工党神童冠英伦(1)第11节:布莱尔工党神童冠英伦(2)第12节:法国若斯潘魂断爱丽舍宫(1)
第13节:法国若斯潘魂断爱丽舍宫(2)第14节:法国若斯潘魂断爱丽舍宫(3)第15节:法国若斯潘魂断爱丽舍宫(4)
第16节:普京莫斯科的铁腕主人(1)第17节:普京莫斯科的铁腕主人(2)第18节:普京莫斯科的铁腕主人(3)
第19节:施罗德穷孩子叩开总理府 (1)第20节:施罗德穷孩子叩开总理府 (2)第21节:施罗德穷孩子叩开总理府 (3)
第22节:贝卢斯科尼黯然下台(1)第23节:贝卢斯科尼黯然下台(2)第24节:他信大亨总理直面法庭(1)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