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路遥十五年祭 》
第21节:第一辑历程(20)
李建军 Li Jianjun
"卫儿,你做什么?"
"我练习写字。"
大妈这才摸见卫儿,用小手指头在肚皮上画着,滚烫的泪珠夺眶而出,她泣不成声地念叨:"过了年,大妈给你买本子,买铅笔,送你也上学。"
"大妈,我不逃学。"
母子俩紧紧地搂在一起。
1958年春季开学,卫儿跑去报名。老师只考了他几个笔划稠的字,会认,也能写对,又出了两道算术题,就傻眼了。老师讲解说,加法是添上,减法是去掉,他理解了,成了"插班生",跟着上第二学期的课程。注册时,老师说王卫儿名子太土,把"儿"字换成个"国"字,王卫国,是官名,盼其长大当个大官,保卫社会主义祖国。
大跃进,反右倾,王玉德一个劳力顾三口人,苦没有少受,力没有少出,分下的粮却不够吃,更不用说缺钱花。他真怀念四十年代大生产那阵,兵荒马乱,反而丰衣足食,要是还实行那时的政策,他就不信光景顶不上刘家圪崂的首户刘俊宽。
王卫国挺会心疼老人,只要学习用具和同学一样就行了,从不挑吃拣穿,大妈问过他,"卫儿,人家娃娃吃好的,你爱也不?"
"爱哩,有时候爱得口水直往下流,可只要赶紧离开人家,眼看不见,也就不馋了。"卫儿的回答,深深地刺痛着玉德两口子的心,逢上这么懂理的孩子,自己受死,也得供他把书念成,不念书的孩子成不了事,灵猴也须调教到。
四年以后,王卫国考进了延川县城关小学,这座雄踞于县城堂坡的完小,教职工比刘家圪崂的学生还多,四年级以下全是县城干部和居民子弟,穿戴与用具,更非刘家圪崂的学生可比。五、六年级经过统考,招收城关公社范围的部分农村学生,住校、上灶,要交小米、白面、杂面、菜金洋,个别家寒的,拿不起米面,"低标准,瓜菜代",在家里蒸成菜叶加麸糠的干粮,带到学校在灶房加热吃,这种学生称"半灶生",王卫国自然属于这一类。开饭钟一响,"半灶生"都得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灶房,抢先取下自己的干粮,要不然,别的学生动开手,他们那些团力结构极差的食品很快就被搅散架,不成形了,手不能拿,只得用筷子往碗里拨拉,碗被占住,汤也无处盛。
尽管学校规定,"半灶生"星期三和星期六下午,课一上完就可以离校,回家取干粮,但夏季天气酷热,糠菜团子极易发霉变酸,从卫生与健康的角度讲,这样的食物不能再吃,但农家的孩子看见东西心疼,舍不得丢弃,硬着头皮也要吃下去,每到这时,他们就离开饭队,躲到墙角,闭着眼,屏住呼吸,伸长脖颈,狼吞虎咽,几大口吞下肚,再来碗熬锅水,就算一顿饭,总比饿着强。
王卫国也撒谎。他知道了县城文化馆的阅览室,那儿的书报真多哟,摆在黄油漆桌子上,专门让人看。每到星期三、六下午,他心慌意乱地捱到课上完,急匆匆地赶到宿舍,取上干粮布袋,径直跑向阅览室,就像一头馋嘴牛犊溜进菜园子,拼命地啃,不到下班关门,他是舍不得离开那个最使他留恋的地方。偶然被老师碰上了,他就煞有介事地说,已经约好和村里某某一块回,相跟上走,人家让在这儿等,不见不散。回到家里,常常是掌灯时分,大爹大妈抱怨他不早点起身,他则又编谎说换了校长,不准"半灶生"提前离校了。
在小学,王卫国最怕图画课,没有道林纸,更没有水彩颜料,连那种指头蛋大的十二色硬块水彩,一片也得一毛几,他束手无策,只得端端地坐着,看同学们调色、画画,或者找个借口离开教室,不到下课不再回来。每到这时,美术老师便将教案纸递给他两张,他借这个同学的毛笔,用那个同学的水彩,三下五除二,敷衍了事,老师一般给他及格分数,谅解其家寒。
音乐课则别开一番生面,他不仅能和同学平起平坐,还略占优势,嗓门高,胆子大,加上他的一个小发现,用吹口哨的方式学曲子,掌握音调快,别的学生还没全会时,他已捷足先登能唱下来了,每每赢得老师的另眼看待,所以唱歌特别卖力气,直能把脸涨得通红。班上或学校举办文艺晚会,也是他出头露面的机会,扮演个匪兵或地主狗腿子,还挺像回事,主角轮不上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世界出版社 |
|
|
第1节:人们为什么怀念路遥(代序) | 第2节:第一辑历程(1) | 第3节:第一辑历程(2) | 第4节:第一辑历程(3) | 第5节:第一辑历程(4) | 第6节:第一辑历程(5) | 第7节:第一辑历程(6) | 第8节:第一辑历程(7) | 第9节:第一辑历程(8) | 第10节:第一辑历程(9) | 第11节:第一辑历程(10) | 第12节:第一辑历程(11) | 第13节:第一辑历程(12) | 第14节:第一辑历程(13) | 第15节:第一辑历程(14) | 第16节:第一辑历程(15) | 第17节:第一辑历程(16) | 第18节:第一辑历程(17) | 第19节:第一辑历程(18) | 第20节:第一辑历程(19) | 第21节:第一辑历程(20) | 第22节:第一辑历程(21) | 第23节:第一辑历程(22) | 第24节:第一辑历程(2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