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捲二百 集部五十三      紀昀 Ji Yun    永瑢 Yong Rong

  ○詞麯類存目
  △《壽域詞》·一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宋杜安世撰。安世字壽域,京兆人。黃昇《花庵詞選》又謂名壽域,字安世。
  未知孰是。《書錄解題》載《壽域詞》一捲。其事跡本末陳振孫已謂未詳。集內各調皆不載原題,無可參考。觀振孫列之張先詞後,歐陽修詞前,則北宋人也。
  振孫稱其詞不甚工,今核集中所載八十六闋,往往失之淺俗,字句尤多湊泊。即所載《折紅梅》一詞,毛晉跋指為吳感作者,通體皆剽竊柳永《望梅詞》,未可謂之佳製。振孫之言非過。至《菩薩蠻》第二首,乃南唐李後主詞。《鳳銜杯》第二首,乃晏殊詞,惟結句增一“空”字為小異。晉皆未註。晉所稱《訴衷情》一首見於《花庵詞選》者,僅附載跋中,亦未補入集內。字句訛脫,尤不一而足。
  首尾僅二十餘紙,舛謬不可勝乙。晉殆亦忽視其詞,漫不一校耶。
  △《後山詞》·一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宋陳師道撰。師道有《後山叢談》,已著錄。其《詩餘》一捲,已附載集中。
  考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後山詞》一捲,《宋史·藝文志》則稱為《語業》一捲。而魏衍作《師道集記》,但及叢談理究,不及其詞。知宋時本集外別行也。
  鬍仔《漁隱叢話》述師道自矜語,謂於詞不減秦七、黃九。今觀其《漁傢傲》詞有雲:“擬作新詞酬帝力,輕落筆,黃秦去後無強敵”雲雲。自負良為不淺。然師道詩冥心孤詣,自是北宋巨擘。至強回筆端,倚聲度麯,則非所擅長。如《贈晁補之舞鬟》之類,殊不多見。其詩話謂曾子開、秦少遊詩如詞,而不自知詞如詩。蓋人各有能有不能,固不必事事第一也。
  △《哄堂詞》·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宋盧炳撰。炳字叔陽,其履貫未詳,時代亦無可考。陳振孫《書錄解題》列詞集九十二傢,而總註其後曰:“自南唐二主詞以下,皆長沙書坊所刻,號百傢詞。其最末一傢為郭應祥,振孫稱嘉定間人。則諸人皆在寧宗以前,炳詞次序尚在侯寘詞後。”寘,紹興中知建康,則炳亦南渡後人。集中有“庚戌正月”字。
  庚戌為建炎四年,故集中諸詞,多用周邦彥韻,其時代適相接也。其集《書錄解題》本作《哄堂詞》。毛晉刊本則作烘堂。案唐趙璘《因話錄》,御史院合座俱笑,謂之哄堂。炳蓋謙言博笑,故以為名。若作烘堂,於義無取。知晉所刊為誤。
  炳蓋嘗仕州縣,故多同官倡和之詞。然其同官無一知名士,其頌祝諸作,亦俱庸下。至於《武陵春》之以老葉頭,《水竜吟》之以鬥、奏葉表,《清平樂》之以皺葉好、笑,雖古韻本通,而詞傢無用古韻之例,亦為破格。他若《賀新郎》之“問天公底事教幽獨,待拉嚮錦屏麯。玉團兒之把不定紅生臉肉,驀山溪之鞭寶馬,鬧竿隨,簇著花藤轎。”皆鄙俚不文,有乖雅調。惟詠物諸作,尚細膩熨貼,間有可觀耳。
  △《近體樂府》·一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宋周必大撰。必大有《玉堂雜記》,已著錄。此編凡詞十二闋,已編入《文忠集》中。此捲乃毛晉摘錄之本,刻於六十傢詞中者也。題下所註甲子,其可數者自丁亥至庚寅,大約不出四歲中所作。疑當周綸編次全集時,已掇拾散佚之餘,非其完本矣。
  △《金𠔌遺音》·一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宋石孝友撰。孝友字次仲,南昌人,乾道中進士。其著作世不多見。《釣臺集》載其七言絶句一首,亦無可采錄。其詞則至今猶傳。《書錄解題》載孝友《金𠔌遺音》一捲,與此本合。其詞長調以端莊為主,小令以輕倩為工。而長調類多獻諛之作,小令亦間近於俚俗。毛晉跋黃機詞,《恨草堂詩餘》不載機及孝友一篇。跋孝友詞又獨稱其《茶瓶兒》、《惜奴嬌》諸篇為輕倩纖豔。今考《茶瓶兒》結句云:“而今若沒些兒事,卻枉了做人一世。”《惜奴嬌》前一闋雲:“我已多情,更撞著多情底你。”後一闋雲:“冤傢你教我如何割捨,冠傢休直待教人咒駡。”直是市井俚談。而晉乃特激賞之。反置其佳者於不論。其為顛倒,更在《草堂詩餘》下矣。又楊慎《詞品》極稱孝友多麗一闋,此集不載。詳考其詞,乃張翥所作。慎偶誤記,今附辨於此,不復據以補入焉。
  △《白石詞集》·一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宋姜夔撰。夔有《絳帖平》,已著錄。是集為康熙甲午陳撰所刻,附於詩集之後。凡五十八闋,較毛晉《汲古閣》本多二十四闋。然其中多意為刪竄,非其舊文。如毛本《暗香》、《疏影》二調,並註《仙呂》宮字。且《暗香》題下有小序四十九字,述製調之由。此本佚去,僅《疏影》題下註《仙呂宮》三字。又《鷓鴣天》第三闋題下毛本有“十六夜出”四字,《憶王孫》題下毛本有“鄱陽彭氏小樓”六字,《齊天樂》結句有原註十一字。此本並佚,殊為疏漏。又《齊天樂》題下毛本註“蟋蟀中都呼為促織”八字。此本則註俗名“正宮黃鍾宮”五字,又註“促織”二字。《鬲溪梅令》毛本註曰《仙呂調》。此本乃訛作《高溪梅》,又訛註為《仙宮調》。《湘月》一闋毛本題下註即《念奴嬌》之鬲指聲也。
  文義甚明。此本乃以《鬲指》二字為調名,註曰“一名《湘月》”。皆謬戾無理。
  其中詠草《點絳唇》一闋,撰跋稱復見於逋翁集中,援據無徵,難以臆定。不知《草堂詩餘》載此詞,實作林逋。宋人所題,必非無據。且《草堂詩餘》不及夔詞,尤足徵不出於夔。撰亦考之未審。至於《長亭怨慢》題下自註桓大司馬雲雲,乃誤以庾信《枯樹賦》末六句為桓溫本語。則夔之記憶偶訛,又非校刊者之過矣。
  △《別本白石詞》·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宋姜夔撰。此本為毛晉六十名傢詞中所刻。凡三十四闋,較康熙甲午陳撰刊本少二十四闋。蓋第據《花庵詞選》所錄,僅增《湘月》一闋,《點絳唇》一闋而已。
  △《文溪詞》·一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宋李昴英撰。昴英有《文溪集》,已著錄。此本為毛晉所刊,捲首題宋李公昴撰。捲後跋語稱《花庵詞選》作名昴英,字俊明。楊慎《詞品》作名公昴,字昴英。資州盤石人。晉有傢藏本作名公昴,字俊明雲雲。考昴英附見《宋史·黃雍傳》,其《文溪集》載始末甚詳,不云別名公昴。且今本《黃昇詞選》亦實作昴英。不知晉所據詞選當屬何本。至楊慎資州盤石人之說,觀詞內所述,惟有嶺南,無一字及於巴蜀。慎引為鄉人,尤為杜撰。原集具在,何可強誣,其詞集本分為二捲。此本合為一捲。字句舛謬非一,亦不及集本之完善。蓋慎與晉均未見《文溪全集》,故有此輾轉訛異也。
  △《空同詞》·一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宋洪瑹撰。瑹字叔璵,自號空同詞客。此集僅詞十六首。據毛晉跋語,乃全自黃昇《絶妙詞選》中摘出別行,非完帙也。捲末詠漁父《清平樂》一闋,據《花菴詞選》本連久道詞,且載其本事甚明。因二人之詞相連,遂誤入之瑹詞中,實止十五首耳。
  △《洺水詞》·一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宋程珌撰。珌有《洺水集》,已著錄。詩餘二十一闋,已載集中。此毛晉摘出別行之本也。珌文宗歐、蘇,其所作詞,亦出入於蘇、辛二傢之間。中多壽人及自壽之作,頗嫌寡味。至《滿庭芳》第二闋之蕭、歌通葉,《減字木蘭花》後闋之好、坐同韻,皆係鄉音,尤不可為訓也。
  △《風雅遺音》·二捲(編修汪如藻傢藏本)宋林正大撰。正大字敬之,號隨菴。據捲首易嘉猷序,蓋開禧中為嚴州學官,其裏籍則不可考。是編皆取前人詩文,隱括其意,製為雜麯。每首之前,仍全載本文,蓋仿蘇軾《隱括歸去來詞》之例。然語意蹇拙,殊無可采。捲末有徐釚跋雲:《風雅遺音》上下捲,南宋刊本,泰興季滄葦傢藏書。靈壽傅使君於都門珠市口購得,遂付小史鈔錄。林序闕前七行,捲末清平調逸其半。皆舊時脫落,今亦仍之。此本字畫訛闕,蓋又從釚本傳寫雲。
  △《後村別調》·一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宋劉剋莊撰。剋莊有《後村集》,已著錄。其詩餘已附載集中。毛晉復摘出別刻。剋莊在宋末,以詩名。其所作詞,張炎《樂府指迷》譏其直緻近俗,效稼軒而不及。今觀是集,雖縱橫排宕,亦頗自豪。然於此事究非當傢。如贈陳參議傢舞姬《清平樂》詞:“貪與蕭郎眉語,不知舞錯伊州”者,集中不數見也。
  △《蕓窗詞》·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宋張榘撰。榘字方叔,南徐人。其始末不可考。觀集中被檄出郊《青玉案》詞,有“六朝舊事,一江流水”句。又和上元王仇香猷、含山邵梅仙有渙敘別《浪淘沙》詞,有“鍾阜石城何處是”句。知嘗官於建康。又次虛齋先生雨花宴《水竜吟詞》,有“何時脫了塵埃墨綬”句。則官乃縣令也。其詞諸傢選本罕見采錄。此本為毛晉所刻,亦不詳其所自。詞僅五十首,而應酬之作凡四十三首。
  四十三首之中,壽賈似道者五,壽似道之母者二。其餘亦大抵諛頌上官之作。塵容俗狀,開捲可憎。惟小令時有佳語。毛晉跋稱其《摸魚兒》之“正挑燈共聽檐雨”,《浪淘沙》之“小樓燕子話春寒”,《青玉案》之“秋在黃花羞澀處”,《水竜吟》之“苦被流鶯,蹴翻花影,一欄紅露”諸句,固自稍稍可觀。然不能掩其全集之陋也。
  △《蕉窗蒠隱詞》·一捲(編修汪如藻傢藏本)舊本題元吳琯撰。前後無序跋,不知琯為何許人。諸傢書目皆不著錄,諸選
  本亦絶不及之。詳考其詞,皆明劉基之作。蓋姦巧書賈抄基詞以售偽,嫁名於明代編輯《古今逸史》之吳琯。既而覺集中舒穆爾元帥之類,不似明人,又增題一元字,並其人而偽之耳。
  △《煙波漁隱詞》·二捲(永樂大典本)宋宋伯仁撰。伯仁有《西塍集》,已著錄。其書蓋作於淳祐元年。取太公、范蠡、陶潛諸人,各係以詞一首。又有瀟湘八景,春夏四時景,亦係以詞。謂皆《水調歌頭》也。後附《煙波漁具圖》,凡舟、笛、簑、笠之屬,各係以七絶一首。絶句小有意緻,詞殊淺俗。
  △《樂府遺音》·五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明瞿佑撰。佑有《四時宜忌》,已著錄。是集自捲一至捲二皆古樂府,自捲三至捲五皆詞麯。其古樂府綺靡軟熟,近於溫、李,不出元末習氣。詞欲兼學南、北宋,反緻夾雜不純,殊不稱其名也。
  △《玉霄仙明珠集》·二捲(浙江鄭大節傢藏本)明吳子孝撰。子孝字純叔,長洲人。吏部尚書一鵬子。嘉靖己醜進士,官至湖廣布政司參議。《江南通志》稱其議論英發,為文章宏肆浩博。此乃所作詞集凡一百八十餘闋。頗具凄惋之致,而造詣未深,不能入宋人閫奧也。
  △《花影集》·五捲(內府藏本)明施紹莘撰。紹莘字子野,華亭人,自號峰泖浪仙。是集前三捲為樂府,後二捲為詩餘,多作於崇禎中。大抵皆紅愁緑慘之詞,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也。
  △《蓼花詞》·一捲(江西巡撫采進本)國朝餘光耿撰。光耿有《一溉堂詩集》,已著錄。其父懋衡,於明末遭黨禍。
  光耿少而孤苦,中多感慨,往往托填詞以自遣。《滿江紅》諸作,思親憶弟,寄興頗深。其以蓼花名者,殆亦取多難集蓼之意歟?
  △《玉山詞》·(無捲數,浙江巡撫采進本)國朝陸次雲撰。次雲有《八紘繹史》,已著錄。是集凡小令五十九,長調十八,中調九。尤侗、秦鬆齡為之選評。次《雲北墅緒言》有《屬友人改正詩餘姓氏書》,蓋因《西泠詞選》藉名刻其詞三首,故力辨之。高士奇稱其自處甚高。
  今觀所作,乃往往多似元麯,不能如書中所稱周、秦、蘇、辛體也。
  △《炊聞詞》·二捲(副都御史黃登賢傢藏本)國朝王士祿撰。士祿有《讀史蒙拾》,已著錄。是集本名《炊聞卮語》。前有士祿自序,稱兀兀南冠,不殊邯鄲一枕,故取《杜陵詩語》斷章而命之。其文無謂,其緒無端,故係之以卮。此本改題《炊聞詞》,而目錄末有附記,稱初名《炊聞卮語》。殆士祿晚所自改,而序則未改耶?是集皆其以科場磨勘事係獄時
  作。初本一百二十首,後刪二首,增五十五首,為一百七十三首。其中如《漁歌子》之“逐鷺徵鳧下遠洲”,《生查子》之“堦憐好月癡”,《點絳唇》之“雨嬲空庭”,《卜算子》之“暗燭影疑冰”,皆未免失之琱琢,為過於求奇之病,非詞傢本色也。然大抵才思新穎,不肯蹈襲故常。如《南柯子》之《窗午》一闋,《昭君怨》之《樓外》一闋,《兩同心》之《詠鴛鴦》後半闋,皆足與作者頡頏。
  其《滿江紅》疊韻九闋,亦見才思之富。已載入孫默《十五傢詞》中,故僅附存其目焉。
  △《南耕詞》·六捲、《歲寒詞》·一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國朝曹亮武撰。亮武有《南耕草堂》,詩已著錄。《南耕詞》先刻五捲。其第六捲乃喪偶後所作,續刻於後,而以《悼亡詞》十闋附之。《歲寒詞》則康熙癸亥、甲子兩年所作。其同裏陳枋遍和之,名《荊溪歲寒詞》,亦附刻集內。亮武以倚聲擅名,與陳維崧為中表兄弟,當時名幾相埒。其纏綿婉約之處,亦不減於維崧。而才氣稍遜,故縱橫跌宕,究不能與之匹敵也。
  △《情田詞》·三捲(給事中邵庾曾傢藏本)國朝邵璸撰。璸初名宏魁,字柯亭,大興人。康熙己卯舉人。官新河縣教諭,遷昌邑知縣。其填詞之學出於朱彝尊。此集乃乾隆癸酉其子履嘉所刊也。
  △《澹秋容軒詞》·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國朝範青撰。青有《筠軒詩集》,已著錄。是集為青所自編。凡小令十一闋,中調二十七闋,長調十七闋。又附入太倉許旭和詞一首。
  △《四香樓詞鈔》·(無捲數,江蘇巡撫采進本)國朝範纘撰。纘有《四香樓詩鈔》,已著錄。是集小令、中調、長調各自為編,而不分捲數。大抵宗法周、柳,猶得詞傢正聲。而天然超妙不及前人,未免有雕鎸之跡。至如《南歌子》第二首之類,雖脂粉綺羅,詩餘本色,要亦稍近於褻也。
  ──右“詞麯類”詞集之屬,二十五部,四十三捲,內二部無捲數,皆附《存目》。
  △《方壺詞》·三捲、《水雲詞》·一捲(編修汪如藻傢藏本)《方壺詞》,宋汪莘撰。《水雲詞》,宋汪元量撰。莘詞本載所著《方壺存稿》中,元量詞亦載所著《湖山類稿》中。此本乃休寧汪森從二集摘出合刊者。
  《方壺詞》前有自序,則宋嘉定元年嘗刊版別行故也。
  △《鳴鶴餘音》·八捲(內府藏本)舊本題仙遊山道士彭緻中編。不詳時代。采輯唐以來羽流所著詩餘,至元而止。朱存理《野航存稿》有此書跋,疑為明初人也。所錄多方外之言,不以文字工拙論。而寄托幽曠,亦時有可觀。
  △《詞林萬選》·四捲(內府藏本)舊本題明楊慎編。慎有《檀弓叢訓》,已著錄。此本為嘉靖癸卯楚雄府知府任良榦所刊。蓋慎戍雲南時,良榦得其本也。前有良榦序,稱“慎藏有唐、宋五百傢詞,暇日取其尤綺練者四捲,皆《草堂詩餘》之所未收”雲雲。考《書錄解題》所載唐至五代自趙崇祚“花間集”外。惟南唐二主詞一捲,馮延巳《陽春錄》一捲。此外別無詞集。南北宋則自傢宴集以下,總集、別集不過一百七傢。明末毛晉窮蒐宋本,衹得六十傢耳。慎所藏者何至有五百餘傢,此已先不可信。且所錄金、元、明人皆在其中,何以止雲唐、宋。序與書亦不相符。又其中時有評註,俱極疏陋。如晏幾道《生查子》雲:“看遍潁州花,不似師師好。”註曰:“此李師師也。”雖與潁州不合,然幾道死靖康之難,得見李師師,猶可言也。又秦觀《一叢花》題下註曰:“師師,子野、小山、淮海詞中皆見,豈即李師師乎?”
  考師師得幸徽宗,雖不能確詳其年月,然劉翬《汴京書事》詩曰:“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縷衣擅板無顔色,一麯當年動帝王。”則南渡以後師師流落楚南,尚追隨歌席。計其盛時,必在宣、政之間。張先登天聖八年進士,為仁宗時人。蘇軾為作“鶯鶯燕燕”之句,時已八十餘矣。秦觀則於哲宗紹聖初業已南竄,後即卒於藤州,未嘗北返。何由得見師師?慎之博洽,豈並此不知耶?
  其所選錄,欲搜求隱僻,亦不免雅俗兼陳。毛晉跋稱嘗慕此集,不得一見,後乃得於金沙於季鸞。疑慎原本已佚?此特後來所依托耳。
  △《唐詞紀》·十六捲(通行本)明董逢元撰。逢元字善長,常州人。是編成於萬歷甲午。雖以唐詞為名,而五季十國之作居十之七。蓋時代既近,末派相沿,往往皆唐之舊人,不能截分畛域。猶之錄唐詩者載及王周、徐鉉,猶有說可通。至於隋煬帝《望江南》詞,無論證以段安節《樂府雜錄》,知海山記確為依托。即繩以斷限之義,亦名實相乖,漫無體例矣。且不以人序,不以調分,而區為景色、吊古、感慨、宮掖、行樂、別離、徵旅、邊戍、佳麗、悲愁、憶念、怨思、女冠、漁父、仙逸、登第十六門,已為割裂無緒。又或以詞語而分?或以詞名而分,忽此忽彼,茫無定律,尤為治絲而棼。捲首列詞名徵一捲,略作解題,罕所考證。至以郭茂倩為元人,則他可概見矣。
  △《宋名傢詞》·(無捲數,江蘇巡撫采進本)明毛晉編。晉有《毛詩陸疏廣要》,已著錄。詞萌於唐,而盛於宋。當時伎
  樂,惟以是為歌麯。而士大夫亦多知音律,如今日之用南北麯也。金、元以後,院本雜劇盛,而歌詞之法失傳。然音節婉轉,較詩易於言情,故好之者終不絶也。
  於是音律之事變為吟詠之事,詞遂為文章之一種。其宗宋也,亦猶詩之宗唐。明常熟吳訥,曾匯宋、元百傢詞,而捲帙頗重,抄傳絶少。惟晉此刻,蒐羅頗廣,倚聲傢鹹資采掇。其所錄分為六集。自晏殊《珠玉詞》至盧炳《哄堂詞》,共六十一傢。每傢之後各附以跋語。其次序先後,以得詞付雕為準,未嘗差以時代。
  且隨得隨雕,亦未嘗有所去取。故此外如王安石《半山老人》詞。張先《子野詞》,賀鑄《東山寓聲》。以暨範成大《石湖詞》,楊萬裏《誠齋樂府》,王沂孫《碧山樂府》,張炎《玉田詞》之類,雖尚有傳本,而均未載入。蓋以次開雕,適先成此六集,遂以六十傢詞傳,非謂宋詞止於此也。其中名姓之錯互,篇章字句之訛異,雖不能免,而於諸本之誤甲為乙,考證釐訂者亦復不少。故諸傢詞集雖各分著於錄,仍附存其目,以不沒晉蒐輯校刊之功焉。
  △《秦張詩餘合璧》·二捲(內府藏本)明王象晉編。象晉有《群芳譜》,已著錄。是書乃以宋秦觀《淮海詞》、明張綖《南湖詞》合為一編,以二人皆産於高郵也。然一古人,一時人,越三四百年而稱為合璧,已自不倫。況綖詞何足以匹觀,是不亦老子、韓非同傳乎?
  △《群賢梅苑》·十捲(大理寺卿陸錫熊傢藏本)舊本題鬆陵朱鶴齡編。鶴齡有《尚書埤傳》,已著錄。此乃所輯宋人詠梅之詞。然詳勘其書,乃取宋黃大輿《梅苑》而顛倒割裂之。一捲、二捲即黃書之六捲、七捲,而三捲則如其舊。四捲後八調移為第五捲之首,而五捲中刪除九調。
  六捲、七捲即黃書之一捲、二捲,至八捲則又如其舊。九捲後五調移冠十捲之首,而十捲刪去十調。顛倒錯亂,殆書賈售偽者為之。鶴齡不至於斯也。
  △《選聲集》·三捲、附《詞韻簡》·一捲(內府藏本)國朝吳綺撰。綺有《嶺南風物記》,已著錄。是編小令、中調、長調各一捲,皆五代、宋人之詞。標舉平仄以為式。其字旁加方匡者皆可平可仄之字,餘則平仄不可易者也。其法仍自填詞圖譜而來。其第一體、第二體之類,亦從其舊。後附《詞韻簡》一捲,皆祖瀋謙、毛先舒之說。蓋取便攜閱而已,無大創作也。
  △《蕉雨軒詩餘匯選》·八捲(兩淮????政采進本)國朝陳澍編。澍字雨夏,嘉興人,歲貢生。是集匯選唐、宋、元人之詞,凡二千六百首有奇。其書猶澍所手抄,蓋舊未刊印之本也。
  △《粵風續·九》四捲(兩淮????政采進本)國朝吳淇編。淇為潯州推官時,雜采其土人歌謠,又附猺、狼、獞歌數種,匯為一編。其雲續九者,屈原有《九章》、《九歌》,擬以此續之也。前有淇自序。捲首有孫芳桂撰《劉三妹傳》,雲是始造歌者。其說荒怪,不足信也。
  △《東白堂詞選初集》·十五捲(內府藏本)國朝佟世南編。世南字梅岑,遼陽人。以唐、宋詩餘有《花間》、《草堂》諸集,而明詞選本嚮無善者。本朝詞傢雖有《倚聲》、《今詞》二選,而蒐羅未富。因與陸進、張星耀商榷去取,合前明、昭代詞人所著,匯為一編。其曰初集者,以所見未廣,尚當續成二集也。捲首冠以張星耀詞論十三則。又總列作者爵裏凡三百七十一人,采摭頗為繁富。而甄錄未精,不免良楛雜陳之病。
  △《名傢詞抄》·(無捲數,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國朝聶先編。先字晉人,廬陵人。所選自吳偉業、龔鼎孳以下凡三十傢。考卷首曾王孫序,稱百傢名詞。與集中所載之數不符。又云:“詞體之變遷,選者之詮次,例言自能詳之。”而捲端亦無例言,似乎未完之本矣。
  △《林下詞選》·十四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國朝周銘撰。銘字勒山,鬆江人。是集題曰《林下》,蓋取世說所載謝道韞事也。其書采取女子之作,自宋、元、明以及國朝,編次頗為無緒。末捲以《減字木蘭花詞》,題為南齊蘇小小。亦沿田藝蘅之誤,而不能正也。
  △《浙西六傢詞》·十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不著編輯者名氏。所選為國朝朱彝尊、李良年、瀋皞日、李符、瀋岸登、龔翔麟之詞。翔麟,仁和人。其五人皆嘉興人。故稱浙西六傢。凡彝尊《江湖載酒集》三捲,良年《秋錦山房詞》一捲,皞日《柘西精捨詞》一捲,符耒《邊詞》二捲,岸登《黑蝶齋詞》一捲,翔麟《紅藕莊詞》三捲。前有宜興陳維崧序。
  ──右“詞麯類”詞選之屬,一十四部,九十九捲,內二部無捲數,皆附《存目》。
  △《樂府指迷》·一捲(編修程晉芳傢藏本)舊本題宋張炎撰。炎有《山中白雲詞》,已著錄。陳繼儒《續秘笈》載此書,題曰西秦張玉田。玉田者,炎之別號。西秦者,炎祖張俊之祖貫。實一人也。其書分詞源製麯、句法、字面、虛字、清空、意趣、用事、詠物、節序、賦情、離情、令麯、雜論十四篇。而附以楊萬裏《作詞五要》五則。雜論中稱周草窗所選
  《絶妙好詞》。惜版不存,墨本亦有好事者藏之。又稱元遺山極稱辛稼軒詞。殆成於北遊大都之後歟?《續秘笈》所刻以此書為上捲,而以陸輔之所續為下捲。
  陸書末有原跋曰:“此本還在瀋伯時《樂府指迷》之後。古雅精妙,較是輸他一著”雲雲。考宋瀋義父字伯時。有《樂府指迷》一捲,今載陳耀文《花草稡編》中。跋但稱瀋書,而無一字及此書。則此書晚出,跋者未見龔翔麟刻《山中白雲詞》附載此書。殆後人所增入,非其舊也。曹溶《學海類編》收此書,較此本多一北軒居士跋。其跋誤以鬍震亨《唐音癸簽》與鬍應麟《詩藪》合為一書,已極疏舛。又收金粟頭陀《製麯十六觀》一捲,後有睡庵居士跋。金粟頭陀,元顧何瑛。睡庵居士,明湯賓尹也。而其文全抄此書,惟每條之末增“製麯者當作此觀”
  一句。語語雷同,竟不一檢,尤可怪矣。
  △《詞旨》·一捲(編修程晉芳傢藏本)元陸輔之撰。輔之有《吳中舊事》,已著錄。是編陳繼儒《續秘笈》中,以為《樂府指迷》之下捲。此本載曹溶《學海類編》中,則題曰詞旨。莫詳孰為本名,孰為改名。明自萬歷以後,詐偽繁興。所纂叢書,往往改頭換面,不可究詰。
  曹溶生於明末,故尚沿積習,以侈儲藏之富也。其目一曰詞說;二曰屬對;三曰樂笑翁奇對;四曰警句;五曰樂笑翁警句;六曰詞眼;七曰單字集虛;詞不可解,似有殘闕;八曰兩字;則有錄無書矣。其言皆無甚高論,佚不足惜。
  △《古今詞話》·六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國朝瀋雄纂。雄字偶僧,吳江人。是編所述,上起於唐,下迄康熙中年。雜引舊文,參以近人之論,亦間附己說。分詞評、詞辨、詞品三門,徵引頗為寒儉。
  又多不著出典。所引近人之說,尤多標榜,不為定論。
  △《古今詞論》·一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國朝王又華撰。又華字靜齋,錢塘人。是編雜錄論詞之語。雖以古今詞論為名,而古人僅十之一。近人乃十之九。
  △《填詞名解》·四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國朝毛先舒撰。先舒有《聲韻叢說》,已著錄。掇拾古語,以牽合詞調名義,始於楊慎《丹鉛錄》。先舒又從而衍之,附會支離,多不足據。末附先舒自度十五麯,尤為杜撰。古樂府在聲不在詞。唐人不得其聲,故所擬古樂府,且藉題抒意,不能自製調也。所作新樂府,但為五七言古詩,亦不能自製調也。其時采詩入樂者,僅五七言絶句,或律詩割取其四句,倚聲製詞者,初體如竹枝、柳枝之類,猶為絶句。繼而《望江南》、《菩薩蠻》等麯作焉。解其聲,故能製其調也。
  至宋而傳其歌詞之法,不傳其歌詩之法,故《陽關麯》藉《小秦王》之聲歌之,《漁父詞》藉《鷓鴣天》之聲歌之。蘇軾、黃庭堅二集可覆案也。惟詞為當時所盛行,故作者每自度麯。亦解其聲,故能製其調耳。金元以來,南北麯行,而詞律亡。作是體者,不過考證舊詞,知其句法平仄。參證同調之詞,知某句可長可短,某字可平可仄而已。當時宮調,已茫然不省。而乃虛憑臆見,自製新腔。無論其分析精微,斷不能識。即人人習見之《白石詞》,其所云《念奴嬌》鬲指聲者,今能解為何語乎?英雄欺人,此之謂也。
  ──右“詞麯類”詞話之屬,五部,十三捲,皆附《存目》。
  △《詩餘圖譜》·三捲、《附錄》·二捲(副都御史黃登賢傢藏本)明張綖撰。綖有《杜詩通》,已著錄。是編取宋人歌詞,擇聲調合節者一百十首,匯而譜之。各圖其平仄於前,而綴詞於後。有當平當仄,可平可仄二例。而往往不據古詞,意為填註。於古人故為拗句,以取抗墜之節者,多改諧詩句之律。又校讎不精。所謂黑圈為仄,白圈為平,半黑半白為平仄通者,亦多混淆。殊非善本。宜為《萬樹詞律》所譏,末附秦觀詞及綖所作詞各一捲,尤為不倫。
  △《嘯餘譜》·十捲(副都御史黃登賢傢藏本)明程明善撰。明善字若水,歙縣人,天啓中監生。其書總載詞麯之式。以歌之源出於嘯,故名曰《嘯餘》。首列嘯旨、聲音度數、律呂、樂府原題一捲。次《詩餘譜》三捲,緻語附焉。次《北麯譜》一捲,《中原音韻》及務頭一捲。次《南麯譜》三捲。《中州音韻》及切韻一捲。考古詩皆可以入樂。唐代教坊伶人所歌,即當時文士之詞。五代以後,詩流為詞。金、元以後,詞又流為麯。故麯者詞之變,詞者詩之餘。源流雖遠,本末相生。詩不本於嘯,詞麯安得本於嘯。
  命名已為不確。首列嘯旨,殊為附會。其皇極經世、律呂、樂府原題之類,與詞麯亦復闊絶。所列詞譜第一體、第二體之類,以及平仄字數,皆出臆定,久為詞傢所駁。麯譜所載,亦不及南北《九宮譜》之詳備。徒以通俗便用,至今傳之,其實非善本也。
  △《填詞圖譜》·六捲、《續集》·二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國朝賴以邠撰。以邠字損庵,仁和人。是編踵張綖之書而作,亦取古詞為譜。而以黑白圈記其平仄為圖。顛倒錯亂,罅漏百出。為《萬樹詞律》所駁者,不能縷數。
  △《詞韻》·二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國朝仲恆撰。恆字道久,號雪亭,錢塘人。詞韻舊無成書,明瀋謙始創其輪廓。恆作是書,又因謙書,而訂之。考填詞莫盛於宋,而二百餘載作者雲興,但有製調之文,絶無撰韻之事。核其所作,或竟用詩韻,或各雜方言,亦絶無一定之律。不應一代名流,都忘此事,留待數百年後,始補闕拾遺。蓋當日所講在於聲律,抑揚抗墜,剖析微芒。至其詞則雅俗通歌,惟求諧耳。所謂“有井水吃處都唱柳詞”是也。又安能以禮部韻略頒行諸酒垆、茶肆哉?作者不拘,蓋由於此,非其智有所遺也。自是以還,周德清作《中原音韻》,攤派入聲,立為定法。而《詞韻》則終無續定者。良以北麯必用北韻,猶之梵唄必用梵音。既已自為一傢,遂可自成一格。至於詞體,在詩與麯之間,韻不限於方隅,詞亦不分今古。
  將全用俗音,則去詩未遠。將全從詩韻,則與俗多乖。既虞針真、因陰之無分,又虞元魂、灰咍之不葉,所以雖有瀋約陸詞,終不能勒為一書也。瀋謙既不明此理,強作解事。恆又沿訛踵謬,轇轕彌增。即以所分者言之,平、上、去分十四韻,割魂入真、軫,割咍入佳、蟹,此諧俗矣。而麻、遮仍為一部,則又從古。三聲既真、軫一部,侵、寢一部,庚、梗一部,元、阮一部,覃、鹹一部矣。
  入聲則質、陌、錫、職、緝為一部,是真、庚、青、蒸、侵又合為一也。物、月、曷、默、屑、葉合一部,是文、元、寒、刪、先、覃、????又合為一也。不俗不雅,不古不今,欲以範圍天下之作者,不亦難耶?大抵作詞之韻,愈考愈岐。萬不得已,則於古韻相通之中,擇其讀之順吻者用之。如東鼕、江陽之類。(江陽古亦不通,此據六朝以下言之。)其割屬也亦擇古韻相通者割之。如割魂入文,魂本通文。割咍入佳,咍本通佳之類。即入聲亦以此為消息。庶斟酌於今古之間,或不大謬。必欲強立章程,不至於非馬非驢不止。故今於諸韻書外,惟錄麯韻。而詞韻則概存目焉。
  △《詞學全書》·十四捲(內府藏本)國朝查繼超編。繼超字隨庵,海寧人。是編輯於康熙己未,以毛先舒《填詞名解》四捲,王又華《古今詞論》一捲,賴以邠《填詞圖譜》六捲,《續集》一捲,《仲恆詞韻》二捲,匯為一編。無所發明考正。
  ──右“詞麯類”詞譜詞韻之屬,五部,三十九捲,皆附《存目》。
  △《張小山小令》·二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元張可久撰。可久字仲遠,號小山,慶元人。嘗仕為路吏,轉首領。李開先謂如今稅課局大使之職。蓋終於下僚者也,當時以詞麯擅場,其集久而失傳。明初宋濂得其詞半册於禮賢館,後方孝孺又購得抄本一帙以示濂。乃參互校正,分為上下捲,鏤版行世。蓋僅就二人所見,編次成書。其實可久所作不止於是也。
  自五代至宋,詩降而為詞。自宋至元,詞降而為麯。文人學士,往往以是擅長。
  如關漢卿、馬致遠、鄭德輝、宮大用之類,皆藉以知名於世。可謂敝精神於無用。
  然其抒情寫景,亦時能得樂府之遺。小道可觀,遂亦不能盡廢。可久之詞。太和正音稱其如瑤天笙鶴,既清且新,華而不豔,有不食煙火氣。又謂其如披太華之天風,招蓬萊之海月。今觀所作,遣詞命意,實能脫其塵蹊。故雖非文章之正軌,附存其目,以見一代風尚之所在焉。
  △《碧山樂府》·五捲(陝西巡撫采進本)明王九思撰。九思有《渼陂集》,已著錄。此其所作雜麯小令也。自宋趙彥肅以句字配協律呂,遂有麯譜。至元代如驟雨打新荷之類,則愈出愈新。不拘字數,填以工尺。俗傳僅知有正宮、越調為南北麯之分,而相帶、相犯之妙,填詞傢又不知度麯四聲別有去作平,上作平之例。故論其體格,於文章為最下,而入格乃復至難。九思酷好音律,嘗傾貲購樂工,學琵琶,得其神解。是編所錄,大半依弦索越調而帶犯之,合拍頗善。又明人小令多以豔麗擅長,九思獨敘事抒情。
  宛轉妥協,不失元人遺意。其於填麯之四聲,雜以帶字,不失尺寸。有謂聲音文字兼擅其勝。然以士大夫而殫力於此,與伶官歌妓較短長,雖窮極窈眇,是亦不可以已乎。
  △《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八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元楊朝英撰。朝英自稱青城人。始末未詳。是集前五捲為小令,後三捲為套數。凡當時士大夫所撰及院本之佳者皆選錄之,亦技藝之一種。中多殘闕,蓋傳寫所脫也。
  △《詞品》·一捲(編修程晉芳傢藏本)舊本題元涵虛子撰,不詳名氏。評論有元一代北麯,人各擬以品目,略如敖陶孫之《詩評》。臧懋循《元人百種麯》嘗列之捲首。此本載曹溶《學海類編》中。殆即從《百種麯》中鈔出,藉其名以備數者也。
  △《雍熙樂府》·十三捲(編修勵守謙傢藏本)舊本題海西廣氏編。不著姓名。其凡例謂聲音各應宮律,原分一十七調。今所傳者一十有二,蓋闕其五。今考十二調,一曰黃鐘,二曰正宮,三曰大石,四曰小石,五曰仙呂,六曰中呂,七曰南宮,八曰雙調,九曰越調,十曰商調,十一曰商角,十二曰般涉。其商角及般涉二調,則有其目而無其詞,蓋闕佚也。明李元玉《北調廣正譜》,訂正諸調,頗為綜核。雖所摭較此書多道宮、高平、揭指、宮調、角調五類。而揭指及宮、角二調,則亦有其目而無其詞。其全具者,纔十四調。核其體例,實皆原本是書。其間每調詞麯,有名同而實異者,有句字不拘可以增損者,亦皆因是書而推廣之耳。
  △《度麯須知》·二捲、《弦索辨訛》·三捲(內府藏本)明瀋寵綏撰。寵綏字君徵,吳江人。以度麯傢沿流忘初,往往聲乖於字,調乖於義。因作此書以釐正音調。凡分二十六目,剖晰頗詳。其《弦索辨訛》,則載《西廂》二捲,《雜麯》一捲。各加標記,以明北麯字音之殊。蓋亦《九宮譜》之流亞也。
  △《瓊林雅韻》·(無捲數,編修勵守謙傢藏本)明寧王權編。權有《漢唐秘史》,已著錄。是書凡分十九韻,大抵襲周德清《中原音韻》體例。一穹、窿,二邦、昌,三詩、詞,四丕、基,五車、書,六泰、階,七仁、恩,八安、閑,九、鸞,十乾、元,十一蕭、韶,十二珂、和,十三嘉、華,十四硨、,十五清、寧,十六周、流,十七金、琛,十八潭、嚴,十九慊、謙。與《中原音韻》十九韻大略相似,特異其名耳。惟《中原音韻》第十韻標曰先、天,而此書第十韻則標曰乾、元,遂取元韻之半入於一先。
  又是書每韻皆取平聲二字以括三聲,而第六韻泰階泰字則兼用去聲。是自亂其例。
  至雲北方無入聲,以入聲附平、上、去三聲之後,與《中原音韻》體例全合,而亦微有不同。如第四韻曰丕、基,其後附“悔”字,謂去聲作上聲,而《中原音韻》第四韻後不載此條。考“悔”字作上聲,其在紙韻,則有“詩不我以,其後也悔”可證。其在慶韻,則有陸機《凌霄賦》“悔”與“旅”為韻可證。周德清於此條似乎失收。然麯韻自用方音,不能據古韻為增減。權之所補,亦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
  △《南麯入聲客問》·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國朝毛先舒撰。先舒有《聲韻叢說》,已著錄。初,先舒撰《南麯正韻》一書,凡入聲俱單押,不雜平、上、去三聲。復著此捲,謂南麯入聲俱可作平、上、去押。設為客問,以達其說。
  ──右“詞麯類”南北麯之屬八部,三十五捲,內一部無捲數,皆附《存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捲一 經部一捲二 經部二捲三 經部三捲四 經部四
捲五 經部五捲六 經部六捲七 經部七捲八 經部八
捲九 經部九捲十 經部十捲十一 經部十一捲十二 經部十二
捲十三 經部十三捲十四 經部十四捲十五 經部十五捲十六 經部十六
捲十七 經部十七捲十八 經部十八捲十九 經部十九捲二十 經部二十
捲二十一 經部二十一捲二十二 經部二十二捲二十三 經部二十三捲二十四 經部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