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读《金瓶梅》品明朝社会   》 亲兄弟得明算账(2)      梅朝荣 Mei Chaorong

  这样一来,瓦剌军势如破竹,连陷塞外诸军事堡垒。而瓦剌的阿剌知院所率军队又从独石口南下,占据了马营堡(今河北赤城)。心惊之下,马营堡守将弃堡逃遁。阿剌知院乘胜又攻下永宁城(今延庆)。
  诸路败报频传,北京的王振不忧反喜,觉得自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再立大功以示威,使自己在朝中威望更上一层楼。极力蛊惑,劝明英宗“亲征”。
  明英宗此时已经二十三岁,他自小就喜欢观看军队演操习武。一心想着像太祖、成祖那样一生戎马,屡经战阵。然而,明英宗仅仅是金笼贵鸟,哪里见过真正的战场。王振提出“亲征”,明英宗欣然同意。
  消息传出,以吏部尚书王直为首的大臣纷纷上谏,苦劝英宗皇帝千万不要“御驾亲征”。也先几万人的敌寇,犯不着大明皇帝亲自出马。英宗不听,反而下令兵部两天内一定要调集五十万人马。“事出仓猝,举朝震骇。”
  1447年阴历七月十七日,王振、明英宗率五十万胡乱集合的人马从京城出发,留英宗异母弟郕王朱祁钰在北京留守。至于阁臣曹鼐、张益,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六部尚书,全部随驾从军。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政府要员,全部随皇帝而行。
  秋雨时至。几十万大明军,冒着凄风苦雨,出居庸关,沉重前行,过怀来,至宣府。“连日风雨,人情汹汹,声息愈急。”随驾群臣察觉士气低落,接连在军中上表,恳请英宗皇帝回鸾。王振大怒,罚兵部尚书邝野等人于草中长跪。
  阴历八月初一,数十万明军终于得抵大同。瓦剌部也先见状,佯装避去,实际是想诱敌深入。王振一意孤行,坚持进军。恰巧此时在前线跑回来的太监郭敬,告诉了前线情况,王振听后,又害怕了。转而又劝英宗退军。明军八月初一到大同,八月初二即“班师”。真是“兵贵神速”,五十万人马,原路后撤。
  本来,明军应该经大同由居庸关回北京。中途,王振想衣锦还乡,让英宗去自己的蔚州老家辉煌一下,便下令改道由紫荆关(今河北涞源)入京。结果,大军惊惶退走,到处踩踏庄稼,王振又怕老家的乡邻田地也被蹂踏,在距蔚州四十里地时,他改主意,命令大军向宣府方向行进,仍从居庸关返回。如此反复逡巡,不仅使也先军队追了上来,又使明军侧背全然暴露给了瓦剌军。就这样,拖了八天之久,明军才退至宣府。同时,也先骑兵,一路追赶,恰巧跟上。
  八月十三日,明军退至怀来以西的土木堡。土木堡并非是一个军事据点,其地原名“统幕”,讹称为“土墓”、“土幕”、“土木”,不仅未有城墙护池,荒地也无水草,明军掘地两丈多深也挖不出水来。土木堡南面十五里处有一条河,却已经被也先派人首先占据。明军水源被断,军心大乱。“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
  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有一说,王振是被扈卫军官樊忠以大锤击杀,而《明史》中讲,“(王)振乃为乱兵所杀”,应该是混战中被瓦剌军砍死或者被自己人逃跑时踩踏而死。
  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官员亦死伤五十余人。英宗被俘消息传来,京城大乱。瓦剌俘虏明英宗,便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郕王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杀人不见血的刀(1)杀人不见血的刀(2)杀人不见血的刀(3)太监敢顶半边天(1)
太监敢顶半边天(2)太监敢顶半边天(3)玩主坯子皇帝命(1)玩主坯子皇帝命(2)
玩主坯子皇帝命(3)父母还是亲生好(1)父母还是亲生好(2)父母还是亲生好(3)
特务行业很吃香(1)特务行业很吃香(2)特务行业很吃香(3)平民组织闹党派(1)
平民组织闹党派(2)平民组织闹党派(3)亲兄弟得明算账(1)亲兄弟得明算账(2)
亲兄弟得明算账(3)别人挖坑自己跳(1)别人挖坑自己跳(2)别人挖坑自己跳(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