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      吳建雄 Wu Jianxiong

  第四天,列子又帶季鹹來見壺子。季鹹一出門就慌張地對列子說:"奇怪啊!你的老師的心跡不定,神情恍惚,簡直是一片混亂,我無法給他看相,我衹有等到他心跡穩定纔可能給他看相。"
  列子回到屋裏,把季鹹的話告訴壺子。壺子說:"哈哈,膚淺啊,最正常不過的跡象竟然被當成混亂的。剛纔我衹是把陰陽二氣均衡而又和諧的心態展示給他看,恐怕他已經看到了我內氣持平、相應相稱的生機。這個時候的風景是一般人所不曾看過的,他看到的世界就跟你站在懸崖邊上看下面的深淵一樣。大魚盤桓逗留的地方叫深淵,靜止的河水聚積的地方也叫深淵,流動的河水滯留的地方還是叫做深淵。淵有九種稱呼,這裏衹提到了三種。你明天讓他再來給我看看。"
  第五天,列子帶鹹季又來了。季鹹還未站定就情不自禁地落荒而逃了。壺子大叫:"快!快追上他!"列子衝了出去,沒能追上,回來告訴壺子說:"那個人已經沒有蹤影了。"
  壺子說:"哈哈,沒想到他會如此驚慌。我顯露給他看的始終未脫離我的本原。我跟他隨意應付,而他弄不清我的究竟。於是我惡作劇了一下,使自己的氣象變得頽廢順從,變得像水波逐流一樣;看到洪水將至,所以他逃跑了。"
  從此以後,列子不再隨意評論人傢道行高低,他像從來沒有拜過師學過道似的回到了自己的傢裏,三年沒有出門。他幫助妻子燒火、做飯、喂豬,有條不紊地做着傢務。對於各種世事他不分親疏沒有偏私,過去他所追捧的雕琢和華飾都已恢復到最原始的質樸和純真,他像大地一樣,木然而忘情地將形骸留在世上。列子雖然曾涉入世間的紛擾,但到了最後卻能固守本真,並像這樣終生不渝,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這個故事其實是說,衹要我們能主宰自己,做自己的王,別人看到的一切表象都是虛訂的、假設的,關鍵是要看我們內心對命運的把握。這一點在莊子學說裏是明確的,每個人都應該積極打造自己的命運。
  當每個人都成為自身的王時,夫妻之間的區別、男女之間區別、父母與兒女之間的區別、人與動物的區別也就都消失了。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時,鵬已經飛到南海了。
  可南海並非平靜得連一絲漣漪都沒有。南海的大帝名字叫,北海的大帝名字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字叫渾沌。與忽兩人常常相會於渾沌傢裏,渾沌總是熱情地款待他們,於是和忽在一起商量該如何報答渾沌的深厚情誼,說:"聽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並用這七竅來視、聽、吃和呼吸,唯獨渾沌沒有,不如我們試着為他鑿開七竅。"於是,他們每天為渾沌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七個竅,渾沌就隨後死去了。
  與忽的行為其實完全是出於善意,結果卻造成了渾沌的死。這實在是好心做壞事了。
  我不知道如果鵬目睹這一切會怎樣想,它應該不忍吧?為什麽我們總是會以己度人,努力把別人改成跟自己一樣?要知道,當世間每個人都一樣時,這樣的天地將會單調而蒼白。
  莊子在這裏提出了我們經營好自己,做自己的王就可以了,不要越權,不要干涉其他人,讓大傢都自然生長,各自主宰自己的命運。
  我等待渾沌的重生,在等待中,鵬已高飛,在陽光下,他的鱗羽耀眼奪目。
  中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第八講 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莊子o外篇o駢拇》解讀
  那時候,莊子已經是個有名的花匠了。出自對花的喜好,我做了他的一個學徒。
  自從先生夢蝶後他就愛上了花。一天,莊子找到正在除草的我,對我說:"這個花園以後就給你了,我要去一個很遠的地方。"
  我不知道先生欲往何處,也沒問,如果先生想要告訴我,即使我不問他也會說。我不知他是什麽時候走的,如同斷水的刀,水還在流,刀已不見。
  莊子走後,我開始修葺花園。花園本身已很好,但我還努力打理,是想萬一哪天先生歸來,看到花園比原來更美他會開心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