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二編 建築遺存(7)      董耀會 Dong Yaohui

  魏國長城的主要特徵是什麽?
  戰國時期的魏國長城從渭南到韓城之間,如今尚有兩個相距很近的長城和兩個烽火臺的遺跡,這兩道長城位於韓城縣縣城南15公裏處,西達濟川,東到黃河邊。
  長城內外分為兩處,當地人稱北面為外長城,南面為內長城,兩城相距160米。城墻已塌落,殘存高度衹有4米左右,底部最寬為19米。內長城往南約270米有一個烽火臺,烽火臺的平面為方形,每邊長為7米,臺高約10米,上下收分很大。從烽火臺底部到中間的木角梁頭的高度約有4.5米。
  長城城墻和烽火臺全部用夯土築成,歷經兩千多年,夯層還非常清楚。夯層厚度為7—8釐米。
  秦始皇萬裏長城遺址哪裏保存的最好?
  秦始皇萬裏長城建於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10年,多少世紀以來,這道延綿萬餘裏的古長城飽受北方嚴酷氣候的侵襲,大都已經湮滅無聞或破敗不堪。近年國傢文物局計劃撥巨款對內蒙古西部的一段秦長城進行維修。這是中國首次對秦長城進行部分維修。該工程從1999年春開始,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的工作,總計維修好斷墻300多米,砌築石料1萬立方米。這段秦長城位於內蒙古烏拉特前旗一個名叫小奈太的陰山深處,它是保存至今最好的一段秦始皇萬裏長城遺址。
  這段長城全用石塊砌築而成,長200多公裏,高3.5米,底寬4.1米,頂寬1.5米,大約平均每隔1公裏就築有一個烽火臺,是國傢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以及近幾年地震的破壞,使這段長城多處殘破和坍塌。在今後的幾年裏國傢有關部門還將繼續對此段長城進行維修,並有選擇地對其烽火臺、屯兵城堡和哨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以進一步瞭解秦長城的構造及其當年建造時的人文歷史情況。地方有關部門也期望在維修之後,對其進行旅遊開發。
  秦漢長城的組成及構築有何特點?
  城墻是組成長城防禦體係的主體部分,它是把阻止、據守及掩蔽等功能集中於一體的綫式防禦工程建築物。它越山嶺,穿沙漠,過草原,經絶壁,蜿蜒綿亙於秦、漢北部的邊防綫上。由於敵情、地形和任務等條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段的構築情況也大不相同。
  在騎兵便於機動、進攻的主要防禦地段,墻體一般較厚、較高,頂部稍寬,能容戰士在城墻上機動和戰鬥,並築有較密的敵臺。
  騎兵機動睏難的山地或有天然障礙、不便敵軍展開大量兵力進攻的次要防禦地段,墻體一般較窄、較矮,城墻頂部極窄,戰士不能在頂部機動或戰鬥,城墻本身僅起障礙及屏蔽作用。
  漢西河長城玉門關及今安西縣一帶的城墻,所用材料比較特別,是用流沙、碎石及蘆葦或紅柳枝築成的。主要原因是此處全係流沙小石子,但卻適宜紅柳生長。附近水泊一帶,還盛産蘆葦,用這些植物和沙石築墻,充分體現了因地製宜、就地取材的原則。它的修築方法,從現存實物遺跡看,是在沙漠中選定了墻體位置以後,先挖一不深的基礎槽,內鋪蘆葦或紅柳枝,然後鋪一層沙粒石子,在此之上,再鋪一層蘆葦或紅柳枝,如此層層上鋪,高達數米。每層蘆葦或紅柳枝,平均厚度為4—5釐米,沙粒石子厚度為20釐米。層層壓實之後,不易破壞,有些沙石與葦枝已粘結一起,經過鹼性????鹵滲透後,蘆葦不易腐爛,墻體相當堅固,而且柳枝及蘆葦等可以承受較大拉力,可防止城墻在風力作用下裂縫。因而迄今仍屹立於沙漠之中,氣勢雄偉,極為壯觀。
  城墻修在山地陡坡時,坡下外側一面,壘石較高,坡上內側一面,則壘石較低,有時甚至沒有。在陡峭崖壁處,往往利用崖壁作墻體,稍加修築而成。在兩山夾峙的山口,則采用土石混合構築。
  城墻修築在深山密林、山脊北側或戈壁灘上時,也有以壕為主、以墻為輔的樣式,如河北圍場西北的一段長城,當地稱之為“長壕”或“萬裏長壕”,均為低於地面的壕溝,僅在壕溝南岸,以挖壕之土或采石堆積成墻。壕寬一般為5—8米,深1米以上,墻高1米以上,壕墻總寬在10—12米左右。修築在河岸、森林邊緣或地勢險峻等地區的城墻,有的也用木柵或鹿砦,即漢元帝時郎中侯應所說的“木柴僵落”。但這種墻體極易朽壞,現在已無遺跡可尋。
  金界壕的組成結構情況是怎樣的?
  界壕由濠溝、主墻(堤)、副墻(堤)、邊堡、壕堡組成。以壕和主墻為防禦戰鬥的主體,城堡和邊堡是防守士兵屯住的地方。
  濠溝和主墻,是界壕的主要部分。在主墻外面有長方形深溝,主墻的寬為8—10米,高為6—8米。它的頂部平坦,嚮敵的一方築有女墻,主墻用黃土夯築,但在沙地、山𠔌和石頭多的地方,則用石塊包砌,以增大厚度。
  濠溝的深約為4—5米,由濠溝底部到頂部就有11—12米,相當於一般城墻的高度。壕溝是騎兵的主要障礙。
  在主墻上構築有女墻、馬面、甕門等設施。
  馬面(敵臺),在主墻上每隔130—150米即構築一個馬面,它比主墻稍高,突出部分的寬為10—12米,長約為12—15米。在馬面頂上蓋有板屋,是守衛人員休息的地方。馬面的作用是增強主墻的穩定性,並能居高臨下掩護主堤,使敵不易接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