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类 》 荀子今注今译 》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3)
王云五 Wang Yunwu
熊公哲 Xiong Gongzhe
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天①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②,愚则端悫而法,见由③则恭而止④。见闭则敬而齐⑤,喜则和而治⑥,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⑦,穷则约而详⑧。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⑨,知则攫盗而渐⑩,愚则毒贼{11}而乱,见由则兑{12}而倨,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翾{13},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14},穷则弃而儑{15},传曰:“君子两进,小人两废。”此之谓也。
[今注]
①“则天”二字不词,则下当从卢文弨、王念孙校增“敬”字,敬天而道,与下句畏义而节对文。
②上云“明通而类”,下云“端悫而法”,类与法相对为义,谓礼法之统类也。互详《劝学篇》“伦类不通”注。
③由,用也,得行道也。“见由”与下“见闭”相对为义。闭,谓闭塞,道不行也。
④止,谓止于义,而不妄动;《礼记·玉藻》:“口容止”,郑注:“不妄动也。”
⑤齐,正也;《诗·小雅·小宛》:“人之齐圣”,传:正也。
⑥理,当依刘台拱校作“治”,盖杨倞作注避时讳改。
⑦文,有文仪而彰著也。
⑧约而详,谓谦约而详慎。
⑨倾,危也,险也。
⑩攫盗,贪求强取也;渐,音尖,王引之云:渐,诈也。
{11}毒贼,好害伤人也。
{12}兑,同锐,谓捷进也。
{13}轻,轻薄;翾同儇,急切也。
{14}偏,刘师培云偏当做褊,谓局量褊隘。
{15}弃,自弃也,儑同隰,卑下也。
[今译]
君子与小人每每相反也,可略举之如下:君子大其心,则敬顺天道而与之合;小其心,则唯恐犯义而自节制,明智则通知礼法,而以类因应;愚昧,则端笃悫慎,而以法自检;见用于时,则恭慎而不敢为非,不见用于时,则敬畏而不敢犯正;喜悦时则和乐而不乱,忧愁时则安静而守分;得志而通,则行谊美好,有文仪而彰著,失意而穷,则心意谦约而详慎。小人则不然,大其心,则傲慢而凌侮人,小其心,则淫僻而倾险,明智则贪取而多诈,愚昧则肆意伤害而无所忌,见用于时,则锐于求进而倨傲;不见用于时,则怨上而险贼;喜悦则轻薄而儇急,忧愁则挫失而多畏;得志而通,则骄矜而褊隘,不得志而穷,则卑下而自弃。古之传记曰:“君子两进,小人两废。”即谓此也。
君子治治①,非治乱也。曷谓邪②?曰: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故君子者治礼义者也,非治非礼义者也。然则国乱将弗治与?曰:国乱而治之者,非案③乱而治之之谓也,去乱而被④之以治。人污而修之⑤者,非案污而修之之谓也,去污而易之以修。故去乱而非治乱也,去污而非修污也。治之为名,犹曰君子为治而不为乱,为修而不为污也。
[今注]
①上治字音持,动词,谓从事整理。下治字音稚,名词,即长治久安之治。下文诸所用治字,音义各别,当就文义推求之。“君子治治非治乱也”盖古有此语,故引以为问。
②曷同何。
③案,谓案据,荀书案字多作语词与此不同。
④被与下“去污而易之以修”易字同义。
⑤修,洁也。
[今译]
君子治治,而非治乱,此言何谓耶?曰:合乎礼义,则谓之治,不合乎礼义,则谓之乱。故君子是从事礼义的,而不是从事非礼义的。然则国家有乱,将不从事整理耶?曰:国乱而治之者,非案据乱情而从事整理之,乃除去其乱情,然后易之以治平。譬人有污秽而加修洁,非是案据污秽而加修洁。乃除去污秽而以修洁更易之。故所谓治之为名,犹曰君子从事礼义而不从事非礼义,从事于修洁而不从事于污秽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
|
|
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 | 《荀子今注今译》自序 | 凡例(1) | 凡例(2) |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1) |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2) |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3) |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4) |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5) |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6) |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7) | 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1) | 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2) | 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3) | 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4) | 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5) | 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6) |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1) |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2) |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3) |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4) |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5) |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6) | 第二卷 荣辱篇第四(1)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