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國 》
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陳季冰 Chen Jibing
但接踵而至的外部挫敗留給奧斯曼人內部爭論的餘地越來越小了:巴爾幹和東歐各國紛紛獨立,中亞大片土地相繼割讓,中東阿拉伯諸行省名存實亡……到19世紀末,除了以安納托利亞高原為主體的突厥本土之外,整個帝國幾近分崩離析,伊斯坦布爾的蘇丹發現自己已是四面楚歌。
政治上的變革終究不可避免。如同所有後發展社會中的情況一樣,變革面臨的是老問題:西方列強的持續壓力和國內保守勢力--即便是極其有限的西化,也時時受到強有力的反彈運動(特別是宗教上的),有時候甚至進一步退兩步。
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采取的是類似於稍後在東方的日本出現的明治維新式的模式:土耳其人認為,國傢之所以無力抵禦外侮,主要是因為封建制度導致的內部一盤散沙。改革初期,奧斯曼着力強化中央集權,打擊地方分裂勢力,並刻意神化蘇丹地位,以求得帝國內部的團结統一。改革選擇這一模式或許還有另一曾心理原因:因為受到老牌的大英帝國欺侮已久,土耳其人對西歐的自由主義政體有着某種連帶的疑慮和敵意,在民族情緒上更傾嚮於接受當時德國式的集權體製,更何況西歐的自由憲政將極大地削弱統治階層的特權。這期間,泛伊斯蘭主義、泛奧斯曼主義乃至突厥民族主義等內部的傳統精神資源被不斷挖掘出來,加以新的包裝進行利用。
起初,這劑土耳其版的"中體西用"藥方似乎確實收到不少療效,甚至一度還幾乎上演土耳其版的"同治中興"。然而,長期來看,這種改良由於在邏輯上無法自圓其說,且面臨西方帝國主義的持續滲透,非但不能從根本上解决問題,反而成了內部宗教矛盾(主要是伊斯蘭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和民族矛盾(主要是突厥與阿拉伯民族之間)的催化劑。
看來,憲政改革是在所難免的了。1876年12月19日,奧斯曼帝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頒布,包含各階層代表的議會同時成立,蘇丹則被宣佈為哈裏發(Khalifah)--自從曇花一現的阿拉伯帝國解體後,這一政教合一體製下伊斯蘭帝國最高宗教/行政首腦的封號已經虛置了將近一千年。但是,從未經歷過劇烈變革的長期專製統治之下的土壤註定難以容忍稚嫩的民主種子自由地生根發芽。僅過了不到兩年,對鞋匠代表都可以在自己面前指手畫腳早已忍無可忍的蘇丹終於藉機宣佈議會休會,這一休就是30年,憲法也被擱置。
至此,所有嘗試在舊體製內進行自我變革的努力都失敗了,等待土耳其的如果不是滅亡,那就衹剩下最後一個選擇了。在帝國奄奄一息的最後10年中,掌控伊斯坦布爾政局的"青年土耳其"黨人還誤判形勢,愚蠢地捲入了"一戰"中的德奧同盟,終緻奧斯曼帝國的最後覆滅。
"一戰"結束後,伊斯坦布爾作為戰敗國首都被英國軍隊占領,蘇丹本人也被軟禁。就在同一時刻,日後被尊稱為"阿塔圖剋"(Atatürk,意為"土耳其之父")的年輕軍官穆斯塔法·凱末爾(Mustafa Kemal,1881-1938)結束海外流亡生涯回國,成功地領導了一場革命,從而為奧斯曼500多年的歷史畫上了句號。這位凱末爾將軍也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最為景仰的外國政治領袖之一。
1920年4月23日,土耳其共和國在安卡拉宣告成立,凱末爾先是擔任大國民議會主席,後又當選第一任總統,而那個蜷縮在伊斯坦布爾(註:Istanbul,現在土耳其最大城市,其前身即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聞名遐邇的托普卡帕皇宮(Topkapi Palace)裏的蘇丹被宣佈不復存在。到1924年3月3日,哈裏發制度也被取締,保有這一稱謂的最後一代蘇丹被廢黜,整個皇室傢族被驅逐出境。
革命之後新生的共和國對外結束了奧斯曼時期與列強簽署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同時小心翼翼地同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及蘇聯打交道,僥幸但卻成功地躲避了"二戰"的烽火;對內則用盡一切手段推進國傢的現代化。凱末爾在共和國成立之初就宣佈,土耳其的目標是加入歐洲,它還主動放棄了除突厥本土之外前奧斯曼帝國擁有的其他領土的主權要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 | 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 | 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 | 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 | 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 | 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 | 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 | 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 | 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 | 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 | 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 | 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 | 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