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国 》
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陈季冰 Chen Jibing
但接踵而至的外部挫败留给奥斯曼人内部争论的余地越来越小了:巴尔干和东欧各国纷纷独立,中亚大片土地相继割让,中东阿拉伯诸行省名存实亡……到19世纪末,除了以安纳托利亚高原为主体的突厥本土之外,整个帝国几近分崩离析,伊斯坦布尔的苏丹发现自己已是四面楚歌。
政治上的变革终究不可避免。如同所有后发展社会中的情况一样,变革面临的是老问题:西方列强的持续压力和国内保守势力--即便是极其有限的西化,也时时受到强有力的反弹运动(特别是宗教上的),有时候甚至进一步退两步。
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采取的是类似于稍后在东方的日本出现的明治维新式的模式:土耳其人认为,国家之所以无力抵御外侮,主要是因为封建制度导致的内部一盘散沙。改革初期,奥斯曼着力强化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分裂势力,并刻意神化苏丹地位,以求得帝国内部的团结统一。改革选择这一模式或许还有另一曾心理原因:因为受到老牌的大英帝国欺侮已久,土耳其人对西欧的自由主义政体有着某种连带的疑虑和敌意,在民族情绪上更倾向于接受当时德国式的集权体制,更何况西欧的自由宪政将极大地削弱统治阶层的特权。这期间,泛伊斯兰主义、泛奥斯曼主义乃至突厥民族主义等内部的传统精神资源被不断挖掘出来,加以新的包装进行利用。
起初,这剂土耳其版的"中体西用"药方似乎确实收到不少疗效,甚至一度还几乎上演土耳其版的"同治中兴"。然而,长期来看,这种改良由于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且面临西方帝国主义的持续渗透,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成了内部宗教矛盾(主要是伊斯兰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和民族矛盾(主要是突厥与阿拉伯民族之间)的催化剂。
看来,宪政改革是在所难免的了。1876年12月19日,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颁布,包含各阶层代表的议会同时成立,苏丹则被宣布为哈里发(Khalifah)--自从昙花一现的阿拉伯帝国解体后,这一政教合一体制下伊斯兰帝国最高宗教/行政首脑的封号已经虚置了将近一千年。但是,从未经历过剧烈变革的长期专制统治之下的土壤注定难以容忍稚嫩的民主种子自由地生根发芽。仅过了不到两年,对鞋匠代表都可以在自己面前指手画脚早已忍无可忍的苏丹终于借机宣布议会休会,这一休就是30年,宪法也被搁置。
至此,所有尝试在旧体制内进行自我变革的努力都失败了,等待土耳其的如果不是灭亡,那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择了。在帝国奄奄一息的最后10年中,掌控伊斯坦布尔政局的"青年土耳其"党人还误判形势,愚蠢地卷入了"一战"中的德奥同盟,终致奥斯曼帝国的最后覆灭。
"一战"结束后,伊斯坦布尔作为战败国首都被英国军队占领,苏丹本人也被软禁。就在同一时刻,日后被尊称为"阿塔图克"(Atatürk,意为"土耳其之父")的年轻军官穆斯塔法·凯末尔(Mustafa Kemal,1881-1938)结束海外流亡生涯回国,成功地领导了一场革命,从而为奥斯曼500多年的历史画上了句号。这位凯末尔将军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最为景仰的外国政治领袖之一。
1920年4月23日,土耳其共和国在安卡拉宣告成立,凯末尔先是担任大国民议会主席,后又当选第一任总统,而那个蜷缩在伊斯坦布尔(注:Istanbul,现在土耳其最大城市,其前身即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闻名遐迩的托普卡帕皇宫(Topkapi Palace)里的苏丹被宣布不复存在。到1924年3月3日,哈里发制度也被取缔,保有这一称谓的最后一代苏丹被废黜,整个皇室家族被驱逐出境。
革命之后新生的共和国对外结束了奥斯曼时期与列强签署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同时小心翼翼地同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及苏联打交道,侥幸但却成功地躲避了"二战"的烽火;对内则用尽一切手段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凯末尔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宣布,土耳其的目标是加入欧洲,它还主动放弃了除突厥本土之外前奥斯曼帝国拥有的其他领土的主权要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 | 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 | 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 | 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 | 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 | 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 | 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 | 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 | 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 | 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 | 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 | 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 | 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