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 》 高考年轮:高考恢复三十年的民间观察 》
第20节:1979年:高考之船直挂云帆济沧海(4)
马国川 Ma Guochuan
赵学勤 Zhao Xueqin
恰恰在这时,江青集团正好需要在教育界树立一个"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典型。黄帅这封六百字左右的信成为了江青等人的突破口。江青的亲信谢静宜回复:"不是你和你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事"。他立即指令《北京日报》把日记作了摘编,并在1974年12月12日加了编者按语公开发表。《人民日报》12月28日又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
几天之内,黄帅就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中央文革领导小组让这黄帅到处演讲,在教育战线上大做文章。中国各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许多地方也树立了黄帅式的反潮流人物。学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被指责为搞"师道尊严"、"复辟回潮",许多学校出现了官员管不了、教师教不了、学生学不了的混乱局面。
黄帅当时只有12岁,是被利用的,她实际上也是一个受害者。而且,粉碎"四人帮"以后,她对自己的错误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和"四人帮"划清界限,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明朗。
面对黄帅的问题,当时担任中宣部领导的胡耀邦曾说:"黄帅考了320分,不录取,小孩子犯错误,能让她自己负责吗?有的同志就没有大眼光。黄帅如吸取教训,四五年后也可能了不得。一个人有正反两方面经验,就很了不起。"1979年9月5日,黄帅跨进了北京工业大学的校门,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
1984年黄帅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1988年赴日留学,199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大学院,获学术硕士学位,1998年回国,供职于母校北京工业大学。
年度话语:一颗红心 两种准备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口号,文化大革命前,曾经在应考青年中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粉碎"四人帮"以后,高等学校恢复招生考试制度,这个口号又重新引导着广大考生正确对待升大学的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引导青年通过不同途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当时的报刊对这个口号的解释是:"一颗红心",是指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两种准备",一种是考上全日制大学;另一种,如果考不上,则坚持自学或业余学习。
为什么要"两种准备"?"一种准备(上全日制大学)岂不更好"?当然,如果所有的人都经过全日制大学培养,那是很好的,但是,那只能在普及全日制大学之后。当全日制大学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所有要求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只能"两种准备"。大家知道,一个国家能招收多少人上全日制大学,是由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满足青年升学的要求,两年来,高等学校不断增加了招生数量。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教育战线长期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师资、校舍、设备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高等学校的招生数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因此,考生多,录取人数相对比较少,将是高等学校招生工作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这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状在高等学校招生上的反映。 "两种准备"是全体考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单纯从个人得失的角度看问题,"两种准备"的结局是截然相反的。但是,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它们则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正因为大多数人没有上全日制大学,而从事工农业生产,才保证了少数人能够上全日制大学脱产学习。因此,从国家整体的利益出发,当前只能选拔少数人上全日制大学,多数人只能自学或业余学习。这两种途径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是统一的,即它们都可以使青年学得文化知识,为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核心是学习目的问题。上大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也不是目的,它们都只是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两种准备",必须、也完全可以在"一颗红心"上统一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是青年的人生观在高考问题上的一个表现,而不单纯是考取与否的问题。所以,在高考中解决"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问题,树立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无论考取与否,对一个青年的成长,都是有重要影响的。只有树立为四化献身的革命理想,才能鼓舞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攀登文化科学高峰;学得了文化科学知识以后,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当时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自学成才"的语言文学工作者,名叫苏阿芒。他1954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他奋发自学,不同程度地掌握了21种外文,其中6种能看、听、写、说,并且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
|
|
| 第1节:序 言 | 第2节:引子:废除科举后的70年沧桑风雨(1) | | 第3节:引子:废除科举后的70年沧桑风雨(2) | 第4节:引子:废除科举后的70年沧桑风雨(3) | | 第5节:1977年:扔掉锄头,我们报考去!(1) | 第6节:1977年:扔掉锄头,我们报考去!(2) | | 第7节:1977年:扔掉锄头,我们报考去!(3) | 第8节:1977年:扔掉锄头,我们报考去!(4) | | 第9节:1977年:扔掉锄头,我们报考去!(5) | 第10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1) | | 第11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2) | 第12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3) | | 第13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4) | 第14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5) | | 第15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6) | 第16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7) | | 第17节:1979年:高考之船直挂云帆济沧海(1) | 第18节:1979年:高考之船直挂云帆济沧海(2) | | 第19节:1979年:高考之船直挂云帆济沧海(3) | 第20节:1979年:高考之船直挂云帆济沧海(4) | | 第21节:1980年:迎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代(1) | 第22节:1980年:迎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代(2) | | 第23节:1980年:迎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代(3) | 第24节:1980年:迎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代(4)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