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從品茶說人生:人生八味 》
第20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6)
唐汶 Tang Men
過了五天,雞剛叫頭遍,張良就趕到橋頭去,可是那老人還是比他早到了。老人說:"你又遲到了!你如果還有心學點東西的話,五天後再來吧!"說完,又走了。
張良悶悶不樂地回去了。第五天,張良不敢睡覺,半夜就到橋上恭候老人。等了不久,老人就來了。他看見張良,面帶笑容地說:"這纔是虛心拜師的表現啊!"說完,從懷裏拿出一本書,對張良說:"我已經觀察你很久了,覺得你配做這本書的主人。好好研讀,它將來能夠使你成為輔助帝王的人才。"說完,把書交給了張良,頭也不回地走了。
天一亮,張良拿出來一看,原來是一部十分珍貴的《太公兵法》(太公,就是周文王的軍師姜太公)。從此,張良每天誦讀《太公兵法》,潛心鑽研用兵理論,果然學有所成。
後來,他聽說漢王劉邦帶兵起義,便投靠劉邦,用《太公兵法》協助劉邦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軍事勝利。在張良的輔佐下,劉邦最後推翻秦朝,建立了漢朝。
清朝乾隆年間出了個自號為"隨園老人"的大詩人袁枚,他寫的《隨園詩話》,是一本很有名的談詩論文的書,對後世影響很大。
袁枚雖然已是名聲顯赫的大詩人,但還是虛心好學、不恥下問。他常說:"村童牧竪,一言一笑,皆吾之師也。"意思是說,不管是隔壁的孩童,還是放牛的小牧童,都是我的好老師呀。
那是一個寒鼕臘月,袁枚正在南京小倉山腳的隨園裏優哉遊哉地賞梅,正巧一個挑糞的農夫從梅園經過,農夫隨口說道:"梅樹已有一身花啦!"袁枚一聽,大受啓發,當場吟成好詩:"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意思是說,月亮映照着竹林,落下了斑斑駁駁的影絮;下了嚴霜,梅樹已綻開了滿樹繁花。
又一年草長鶯飛的早春二月,袁枚打算踏青郊遊,他的一個和尚朋友趕來送行。和尚見景生情,說道:"可惜園中紅梅怒放,您卻不能帶去遊覽啊!可惜呀……"袁枚一聽,覺得和尚朋友的話語真有詩意,不禁詩興大發,即興吟了兩句好詩:"衹憐香雪梅千樹,不得隨身帶上船。"這兩句詩,流露了詩人對梅花的喜愛、惜憐之情,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正是這種處處留意、時時學習的精神,成就了袁枚一代詩名。
虛心的人是有福的。一個虛心的人,一個自知貧乏不足、心裏頭有空間容納教導的人,往往可以受到更多的教誨,得到更多的東西,取得更大的成功!
09崇高的卑微
卑微是福,承認不足是成功的前提。
有一個很小、很小的島,自慚形穢地嚮上帝訴苦說:"上帝啊!你為什麽讓我生得這麽渺小可憐呢?放眼世界,幾乎任何一塊土地都比我長得高,別人總是巍然而立,高高在上,甚至聳入雲端,顯得那麽壯觀偉大。我卻孤零零地臥在海面,退潮時高不了許多,漲潮時還要擔心淹沒。請您要不然將我提拔成喜馬拉雅山,要不然就將我毀滅吧!因為我實在不願意這樣可憐地活下去了。"
上帝說:"且看看你周圍的海洋,它們占地球面積的四分之三,也就有四分之三的土地。在那下面,它們吸不到一點新鮮的空氣,見不到半分和煦的陽光,尚且不說話,你又為什麽要抱怨呢?"
小島說:"請饒恕我的愚蠢,維持我崇高的卑微吧!感謝上帝,我已經太滿足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不都曾經發出過小島般的抱怨嗎?為什麽別人有高樓大廈,名車寶馬而我沒有?為什麽升遷的是別人而不是我?為什麽別人的妻子貌美如花而我的妻子衹會做河東獅吼狀?為什麽別人的孩子成績優異,而我的孩子卻惹人討厭?不公平呀!我不也一樣的努力,一樣的拼命,一樣的優秀!否也。
我們發出這些抱怨的同時,就嚮上帝表明了我們缺乏一顆謙虛嚮下看的心,缺乏一種知足的精神,缺乏一種珍惜已有的人生態度。世上當然有如喜馬拉雅山般的偉人,然而普通人畢竟是多數。平凡如你我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卑微亦是一種福。讓我們聽從上帝的訓誡,用一顆謙卑的心,去看看那地球的四分之三吧,這樣以後,我們也許可以更加珍惜那新鮮的空氣與和煦的春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九州出版社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 | 第3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2) | 第4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3) | 第5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4) | 第6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5) | 第7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6) | 第8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7) | 第9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8) | 第10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9) | 第11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0) | 第12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1) | 第13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2) | 第14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3) | 第15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1) | 第16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2) | 第17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3) | 第18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4) | 第19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5) | 第20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6) | 第21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7) | 第22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8) | 第23節:找尋心靈的平靜(1) | 第24節:找尋心靈的平靜(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