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幸许昌,简直令曹操喜出望外。他在许昌大兴土木盖起宫殿,请献帝入宫,又修建宗庙,便于天子祭祀先皇,大有匡扶汉室之势。献帝感谢不尽,遂封曹操为大将军,地位在三公之上。天子既已在自己手中,又是大权在握,曹操便想试试这张王牌的威力了。当时各地军阀中,以袁绍为最强,曹操原来还是袁绍的属下。他想试探一下,袁绍对他的所作所为服还是不服,也想试探一下汉献帝这块王牌的效用,便让汉献帝下一道诏书,责备袁绍地大兵多,却不思朝廷,只一心树立私党,扩充势力,意欲何为?袁绍一见此诏书,果然不敢怠慢,连忙上书申辩并表示愿意效忠朝廷。曹操牛刀小试即获成功,深感挟天子以令诸侯,比自己东拼西杀省力得多,管用得多。从此,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越来越多,给他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奉天子就能慑服诸侯,发号施令?可以说正是“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的结果。有了天子之名,则说话做事就有权威,自然能产生效果。可见“正名”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自己无名或名不正,但可以借,借用别人而为自己“正名”,标示自己的“正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身正令则行
孔子十分重视为政者个人的修养,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任何一种制度,说到底总是人为的。他认为,“政”者,“正也”。倘若为政者自己不能端正行为,做出榜样,那是无从端正别人的;自身不正,仅以下达命令来要求别人,结果是收效不大的。相反,假如为政者本身端正(这个正字包括的意义很多,如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等等),那就用不着严厉的法令,民众也会很自然地按照法规做人办事,社会风气也很自然地随之转化而归于端正。
400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位“舍己忘家治洪水,劳心焦思画九州”的英雄人物。这位英雄人物就是大禹。大禹之所以能取得治水的巨大成功,除了他的聪明才智、充沛精力、勤谨办事等因素外,最为重要的,是他富有身先士卒、吃大苦、耐大劳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是有为天下公益而不惜牺牲私利的奉献精神。一句话,大禹自身“正”,故而能率领和组织民众整治水患,造福社会。相传,在尧、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时代,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平原,包围了崇岭,民众被迫躲在高处,困苦不堪,十分忧愁。为了解除水患,尧帝采纳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任用鲧(禹的父亲)去负责治水。鲧采用修堤筑防的办法,以期挡住洪水。但这种办法非但未能奏效,反而愈堵水位涨得愈高,结果水势迅猛,冲毁堤防,为害更甚。舜继承尧的职位后,便免去了鲧治水的职务,并把他放逐到羽山(今山东郯城),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大禹对于舜贬斥他父亲不但毫不记恨,而且愉快地接受了委派,开始了艰辛的治水工程。始建于南朝梁初的禹庙大殿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写的就是大禹治水的事。大禹和涂山氏女结婚后的第四天就毅然离家去治水。他的儿子启出生后,也顾不上回去看一看。他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整整苦干了八年。他亲自参加劳动,手不离耒锸(掘土工具),总是打赤脚,栉风沐雨,脸孔变黑了,小腿上的汗毛被耒锸磨光了。因为治水土,涉山川,走路太多,脚都变形了,以至于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形成独特的“禹步”。尤其可贵的是,禹在外治水八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竟连一次也没有顺便进去看一看。后来,禹曾对舜说:“我娶涂山氏女,辛日结婚,壬癸两日在家,甲日(娶妻第四天)就离家治水去了。生了儿子启,我也未能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全身心地去治水,所以平治水土才获得了成功。”
大禹对于自己治水成功的原因的分析是非常准确的。在治水期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单纯堵挡的办法,或疏通,或填埋,完全根据实际情况坚持以疏导为主,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有控制地流向大海。这种正确的治水方法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这如此声势浩大而且旷日持久的工程中,大禹若没有身先士卒,以自身吃大苦耐大劳的行动来鼓励、带动民众,民众与之同心同德,共同展开如此宏大的治水斗争是不可想象的。大禹“勤劳天下,日夜不懈”(《吕氏春秋·古乐》),从而赢得民众的拥戴、支持,心甘情愿地抛弃家室,不辞劳苦,跟随大禹劳碌奔波,奋战在治水的第一钱,终于开辟了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等九州的土地,疏通了弱水、黑水、黄河、洋河(汉水)、长江、沇水(济水)、淮水、渭水、洛水等九大水系,凿通了岍山、壶口、底柱、太行、西倾、潘冢、内方、岐山、熊耳等九座大山(上述之“九”,只是概言其多而已)。坐落在今浙江绍兴东南的禹陵,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一副对联:“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其中“二帝”指尧和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都是上古圣君。大禹其所以能像乾隆皇帝对联中说的治水“绩奠九州”,能成为上承尧舜、下启三王之首的伟大人物,能够赢得古往今来人们的交口称赞,“其身正”是其根本的缘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