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票 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力作:美國怎麽了   》 第20節:大壓縮(1)      剋魯格曼 Paul R. Krugman

  第三章 大壓縮
  1953年,《時代》雜志稱,"唯有從鮮與記者謀面的民衆那裏,才能獲得有關本國政治未來與經濟方向的真實資訊",並在這樣的口號下派出一位特約編輯Alvin Josephy做一次全國旅行。他的使命就是感受美國。
  他描繪的畫面與1929年的美國大相徑庭。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是個兩級分化的國傢,少數人極為富有,而大衆生活困苦;50年代的美國則煥然一新。《時代》報道的開頭如下:"就算在最小的城鎮、最偏遠的地域,美國都穿着一套非常繁榮的、中産階級的衣飾……人們並沒有變得富裕,但能維持生計的人從未有如此之多。"2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政治兩極對立的國傢,占優勢的右翼與做睏獸之鬥的左翼劇烈分化,而50年代的美國是個政治中庸的國傢:"共和黨人與民主黨人的見解與政治思維驚人地一致。"工會已成為上層建築中的穩定機構。農夫快活地告訴這位從《時代》雜志來的人,如果農業補貼是社會主義的話,他們就是社會主義者。
  這位《時代》編輯的印象--美國已成為一個中産階級為主的、奉行中庸之道的國傢--並沒有堅實的證據做支撐,但儘管如此,許多人都有這種類似的印象。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為)其批判戰後美國價值觀的著作取名為《豐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固然是譏諷之言,但其出發點仍然是肯定美國人大都能維持生計。幾年之後哈林頓(Michael Harrington)創作了《另一個美國》(The Other America)一書,以提醒人們,事實上並非所有的美國人都是中産階級。但他之所以覺得有必要寫這麽一本書,很大的原因就是,貧睏已不再是多數人的處境,並有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之勢。
  我們將要看到,有數據可以支撐這些觀察傢的觀感。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是個中産階級社會,這一色彩要比20年代的美國要強烈得多,也要比今天強烈得多。儘管社會不公正仍無處不在(南方仍是隔離制度的天下,而且在全國,毫不掩飾的種族主義與歧視婦女是普遍現象),但普通工人及其家庭有很好的理由認為,他們正在分享這個國傢的繁榮成果,而這是前所未有的。此外,與前一代人相比,富人的富裕程度大大降低了。
  經濟史學家戈丁與馬戈將20~50年代期間美國收入差距的縮小稱為"大壓縮"(Great Compression),這表現為富人與勞工階層差距的急劇縮小,以及工人工資差別的縮小。他們故意用這個提法,以與"大蕭條"相呼應,這也很合適的:與大蕭條類似,這場收入差距的縮小是美國史上的决定性事件,使我們的社會與政治發生質變。然而,"大蕭條"雖至今仍被我們銘記,"大壓縮"卻已基本被遺忘。中産階級社會的出現曾像是虛無飄渺的幻夢,但隨後就被視為理所應當、不足為奇。
  現在我們生活在第二個"鍍金年代",戰後時代的中産階級社會在快速消亡。傳統智慧認為,這雖不是好事,但卻是由我們無法掌控的力量帶來的。然而,"大壓縮"的經歷卻有力地反駁了這種宿命論的看法,它證明了政治改革能帶來更平等的收入分配,並在此過程中為民主創造更健康的氛圍。
  讓我就此再多言幾句。在30年代,與今天一樣,針對采取措施緩解不平等的呼聲,保守派的一條主要反對論據是,做什麽都於事無補,也就是說,沒有什麽政策可以明顯提高勞工家庭收入占國民收入的份額,或者即便可以這麽做,也勢必會破壞經濟。然而,富蘭剋林·羅斯福與杜魯門卻以一定的方式成功地促使收入與財富急速被再分配到社會下層,從而使美國社會比之前要平等得多。並且,經濟不但沒有因為這場再分配而遭到破壞,"大壓縮"還奠定了一場延續一代人的經濟大繁榮的基礎。如果他們當時能做到這一點,我們今天也應該可以再現他們的成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第1節:美國怎麽了 目錄第2節:舊日情懷(1)第3節:舊日情懷(2)第4節:舊日情懷(3)
第5節:舊日情懷(4)第6節:舊日情懷(5)第7節:舊日情懷(6)第8節:長鍍金年代(1)
第9節:長鍍金年代(2)第10節:長鍍金年代(3)第11節:長鍍金年代(4)第12節:長鍍金年代(5)
第13節:長鍍金年代(6)第14節:長鍍金年代(7)第15節:長鍍金年代(8)第16節:長鍍金年代(9)
第17節:長鍍金年代(10)第18節:長鍍金年代(11)第19節:長鍍金年代(12)第20節:大壓縮(1)
第21節:大壓縮(2)第22節:大壓縮(3)第23節:大壓縮(4)第24節:大壓縮(5)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