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品三國下 》
無力回天(6)
易中天 Yi Zhongtian
我的看法,是兩說並不矛盾。因為諸葛亮治蜀雖然偏“嚴”,但基本上“嚴”得公平(當然也有不夠公平的時候,比如冤殺益州豪族常房,就被裴鬆之認為是“妄殺不辜”)。公平,是諸葛亮大得人心之處。實際上,陳壽對此是有解釋的。陳壽說,為什麽諸葛亮“刑政雖峻而無怨者”呢?就因為他“用心平而勸戒明”。平,就是公正;明,就是公開。既公正又公開,也就公平。不過,公平不等於不嚴峻(事實上陳壽也承認“峻”)。所以,民衆雖然不會抱怨不公平(刑政雖峻而無怨者),卻仍然會抱怨太嚴峻(自君子小人鹹懷怨嘆)。也所以,《三國志》的說法和《蜀記》的說法都對。 第三是“戰事太多”。諸葛亮“數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這些都是益州集團反對的事,譙周還專門發表了他的《仇國論》。在這篇文章中,譙周明確指出,現在並非秦朝末年(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倒像是戰國初期(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所以,咱們當不了漢高祖,頂多能爭取當個周文王(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如果不審時度勢,一味窮兵黷武(如遂極武黷徵),勢必土崩瓦解(土崩勢成),可就神仙也救不得了(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 譙周此論,無疑是一篇“反戰宣言”,代表了益州集團對諸葛亮、姜維等人不自量力連年發動戰爭的強烈不滿,也是益州集團對蜀漢當局的一次公開叫板。奇怪的是,譙周並沒有受到任何處分,後來還官升一級,成為光祿大夫,地位僅次於九卿。這至少說明,譙周的論調很有一些市場。甚至就連朝廷當中許多人,也私下裏以為然。 第四是“人民甚苦”。正如《三國志·譙周傳》所言,“軍旅數出”的結果必然是“百姓凋瘁”,因為打仗是一件需要很多錢的事。這些錢不從天降,不由地出,衹能在老百姓身上榨取。據《三國志·後主傳》裴鬆之註引《蜀記》,劉禪投降時,蜀國人民有二十八萬戶,人口有九十四萬人,軍隊有十萬二千,官吏有四萬。也就是說,平均每九個人就要養活一個士兵,每七戶就要供奉一個官吏。蜀國人民,實在是負擔不起了! 當然,由於諸葛亮以身作則,蜀漢官員總體上比較廉潔。要不然,這個政權早就垮臺了。但我們要記住,老百姓更關心的,還是自己能夠吃飽肚子。看來,蜀漢當局並沒有能夠做到這一點。據《三國志·薛綜傳》裴鬆之註引《漢晉春秋》,當時出使蜀國的薛珝(音許)回國以後就對孫權說,我看蜀國是差不多了。為什麽呢?走進他們的朝堂聽不到正義的聲音(入其朝不聞正言),走進他們的田野看不見健康的臉色(經其野民皆菜色)。是啊,這樣的國傢,豈有不亡之理?就算諸葛亮再生,怕也無力回天吧! 所以,鄧艾和鐘會剛剛出兵,有一個名叫張悌的人就斷定蜀漢的必將滅亡。理由之一,就是當局窮兵黷武(玩戎黷武),人民苦不堪言(民疲卒敝)。他的話,記載在《三國志·孫晧傳》裴鬆之註引《襄陽記》裏,也記載在《資治通鑒》裏。張悌和薛珝都是吳人,他們預言蜀漢必亡,果然亡了。那麽,他們自己的東吳又如何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話說三國 |
|
|
內容簡介 | 非常君臣(1) | 非常君臣(2) | 非常君臣(3) | 非常君臣(4) | 非常君臣(5) | 非常君臣(6) | 難容水火(1) | 難容水火(2) | 難容水火(3) | 難容水火(4) | 難容水火(5) | 難容水火(6) | 難容水火(7) | 無力回天(1) | 無力回天(2) | 無力回天(3) | 無力回天(4) | 無力回天(5) | 無力回天(6) | 無力回天(7) | 殊途同歸(1) | 殊途同歸(2) | 殊途同歸(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