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心得   》 第20节:朋友之道(2)      于丹 Yu Dan

  这种人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信坦荡正好相反。
  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
  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一副善良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要是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的话,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是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考验我们知人论世的能力。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说的“光会耍嘴皮子”的人。
  这种人生就一副伶牙俐齿,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没有他不懂得的道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不由得人不相信。可实际上呢,除了一张好嘴,别的什么也没有。
  这种人又和上面讲的“多闻”有鲜明的区别,就是没有真才实学。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的人。
  孔夫子从来就非常反感花言巧语的人。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他最看重的,不是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一个人做了什么。
  当然,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有了一定的变化,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口才太过于笨拙,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会给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带来一些障碍。
  但是,如果只会言语,没有真功夫,那种危害比前者要可怕得多。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 ,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他的老师。
  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
  樊迟又问 ,什么叫“知(智)”?
  老师同样回答了两个字 :“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有智慧。
  可见,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有了这两条,就有了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从某种意义上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是开创了一段美好生活。我们的朋友正像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但是,也有些无心之人,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却不能对照自省。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里面有一篇晏子的传记。晏子就是齐国的名相晏婴,“晏子使楚”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
  大家知道,晏婴是五短身材,其貌不扬,看起来样子有点猥琐。可是他有一个车夫,却长得特别帅,个子高高的,相貌堂堂。
  这个车夫很有意思,觉得自己给齐国的宰相驾车很风光。而且,他觉得自己的位置很好啊:每天坐在车前面,驾着高头大马,而晏子却只能在车棚里面坐着。他觉得车夫这个职业真是太好了!
  有一天,车夫回到家里,发现自己的夫人哭哭啼啼地收拾了东西要回娘家。他吃惊地问道,你要干什么?他夫人说,我实在忍受不了了,我要离开你。我觉得跟你在一起挺耻辱的。
  车夫大惊,你不觉得我风光吗?他夫人说,你以为什么叫做风光?像人家晏婴那样身负治世之才,却如此谦恭,坐在车里毫不张扬;而你不过就是一个车夫而已,却觉得自己风光无限,趾高气扬全在脸上!你整天跟晏婴这样的人在一起,却不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东西来反省自己,这使我对你很绝望。跟你生活是我人生最大的耻辱了。
  后来这个事情传扬出来,晏婴对这个车夫说:就冲你有这样的夫人,我就应该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反而提拔了这个车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这就是说,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处世态度,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个有心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易中天第2节:天地人之道(1)
第3节:天地人之道(2)第4节:天地人之道(3)
第5节:天地人之道(4)第6节:心灵之道(1)
第7节:心灵之道(2)第8节:心灵之道(3)
第9节:心灵之道(4)第10节:处世之道(1)
第11节:处世之道(2)第12节:处世之道(3)
第13节:处世之道(4)第14节:君子之道(1)
第15节:君子之道(2)第16节:君子之道(3)
第17节:君子之道(4)第18节:君子之道(5)
第19节:朋友之道(1)第20节:朋友之道(2)
第21节:朋友之道(3)第22节:朋友之道(4)
第三部分 于丹《论语》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1)第三部分 于丹《论语》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