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20節:論語心得(20)      劉廣宇 Liu Anyu

  挾天子幸許昌,簡直令曹操喜出望外。他在許昌大興土木蓋起宮殿,請獻帝入宮,又修建宗廟,便於天子祭祀先皇,大有匡扶漢室之勢。獻帝感謝不盡,遂封曹操為大將軍,地位在三公之上。天子既已在自己手中,又是大權在握,曹操便想試試這張王牌的威力了。當時各地軍閥中,以袁紹為最強,曹操原來還是袁紹的屬下。他想試探一下,袁紹對他的所作所為服還是不服,也想試探一下漢獻帝這塊王牌的效用,便讓漢獻帝下一道詔書,責備袁紹地大兵多,卻不思朝廷,衹一心樹立私黨,擴充勢力,意欲何為?袁紹一見此詔書,果然不敢怠慢,連忙上書申辯並表示願意效忠朝廷。曹操牛刀小試即獲成功,深感挾天子以令諸侯,比自己東拼西殺省力得多,管用得多。從此,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越來越多,給他帶來的好處也越來越大。
  為什麽奉天子就能懾服諸侯,發號施令?可以說正是“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的結果。有了天子之名,則說話做事就有權威,自然能産生效果。可見“正名”是非常重要的。儘管自己無名或名不正,但可以藉,藉用別人而為自己“正名”,標示自己的“正統”,以擡高自己的身價。
  身正令則行
  孔子十分重視為政者個人的修養,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任何一種制度,說到底總是人為的。他認為,“政”者,“正也”。倘若為政者自己不能端正行為,做出榜樣,那是無從端正別人的;自身不正,僅以下達命令來要求別人,結果是收效不大的。相反,假如為政者本身端正(這個正字包括的意義很多,如思想的純正、行為的中正,等等),那就用不着嚴厲的法令,民衆也會很自然地按照法規做人辦事,社會風氣也很自然地隨之轉化而歸於端正
  4000多年前,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位“捨己忘傢治洪水,勞心焦思畫九州”的英雄人物。這位英雄人物就是大禹。大禹之所以能取得治水的巨大成功,除了他的聰明才智、充沛精力、勤謹辦事等因素外,最為重要的,是他富有身先士卒、吃大苦、耐大勞的艱苦奮鬥的精神,尤其是有為天下公益而不惜犧牲私利的奉獻精神。一句話,大禹自身“正”,故而能率領和組織民衆整治水患,造福社會。相傳,在堯、舜為部落聯盟首領的時代,滔天的洪水淹沒了平原,包圍了崇嶺,民衆被迫躲在高處,困苦不堪,十分憂愁。為瞭解除水患,堯帝采納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任用鯀(禹的父親)去負責治水。鯀采用修堤築防的辦法,以期擋住洪水。但這種辦法非但未能奏效,反而愈堵水位漲得愈高,結果水勢迅猛,衝毀堤防,為害更甚。舜繼承堯的職位後,便免去了鯀治水的職務,並把他放逐到羽山(今山東郯城),派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
  大禹對於舜貶斥他父親不但毫不記恨,而且愉快地接受了委派,開始了艱辛的治水工程。始建於南朝梁初的禹廟大殿中,有這樣一副對聯:“三過其門,虛度辛壬癸甲;八年於外,平成河漢江淮。”寫的就是大禹治水的事。大禹和塗山氏女結婚後的第四天就毅然離傢去治水。他的兒子啓出生後,也顧不上回去看一看。他一心撲在治水事業上,在外面整整苦幹了八年。他親自參加勞動,手不離耒鍤(掘土工具),總是打赤腳,櫛風沐雨,臉孔變黑了,小腿上的汗毛被耒鍤磨光了。因為治水土,涉山川,走路太多,腳都變形了,以至於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形成獨特的“禹步”。尤其可貴的是,禹在外治水八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傢門,竟連一次也沒有順便進去看一看。後來,禹曾對舜說:“我娶塗山氏女,辛日結婚,壬癸兩日在傢,甲日(娶妻第四天)就離傢治水去了。生了兒子啓,我也未能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全身心地去治水,所以平治水土纔獲得了成功。”
  大禹對於自己治水成功的原因的分析是非常準確的。在治水期間,他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放棄了單純堵擋的辦法,或疏通,或填埋,完全根據實際情況堅持以疏導為主,讓洪水順着河道宣泄,有控製地流嚮大海。這種正確的治水方法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是,在這如此聲勢浩大而且曠日持久的工程中,大禹若沒有身先士卒,以自身吃大苦耐大勞的行動來鼓勵、帶動民衆,民衆與之同心同德,共同展開如此宏大的治水鬥爭是不可想象的。大禹“勤勞天下,日夜不懈”(《呂氏春秋·古樂》),從而贏得民衆的擁戴、支持,心甘情願地拋棄傢室,不辭勞苦,跟隨大禹勞碌奔波,奮戰在治水的第一錢,終於開闢了冀、兗、青、徐、豫、荊、揚、雍、梁等九州的土地,疏通了弱水、黑水、黃河、洋河(漢水)、長江、沇水(濟水)、淮水、渭水、洛水等九大水係,鑿通了岍山、壺口、底柱、太行、西傾、潘塚、內方、岐山、熊耳等九座大山(上述之“九”,衹是概言其多而已)。坐落在今浙江紹興東南的禹陵,有清代乾隆皇帝寫的一副對聯:“績奠九州垂萬世,統承二帝首三王。”其中“二帝”指堯和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都是上古聖君。大禹其所以能像乾隆皇帝對聯中說的治水“績奠九州”,能成為上承堯舜、下啓三王之首的偉大人物,能夠贏得古往今來人們的交口稱贊,“其身正”是其根本的緣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論語心得(1)第2節:論語心得(2)第3節:論語心得(3)第4節:論語心得(4)
第5節:論語心得(5)第6節:論語心得(6)第7節:論語心得(7)第8節:論語心得(8)
第9節:論語心得(9)第10節:論語心得(10)第11節:論語心得(11)第12節:論語心得(12)
第13節:論語心得(13)第14節:論語心得(14)第15節:論語心得(15)第16節:論語心得(16)
第17節:論語心得(17)第18節:論語心得(18)第19節:論語心得(19)第20節:論語心得(20)
第21節:論語心得(21)第22節:論語心得(22)第23節:論語心得(23)第24節:論語心得(2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