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民國演義   》 第十九回 競選舉黨人滋鬧 斥時政演說招尤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清隆裕太後病逝,乾清宮內當然料理喪儀,大殮後停柩體元殿。清宮內瑾、瑜、珣、瑨四妃於前晚聞信,均欲進宮詢問,因神武門已閉,竟不得入。翌晨方得進宮,見故後遺骸已在體元殿停靈,並不哭泣,且指遺骸道:“你也有今日麽?”無非婦女心腸。言訖後,嚮世續等問話,多方詰責,百般挑剔。世續等莫明其妙,徒嗟嘆了好幾聲。還有一班小太監,乘着喪亂機會,紛紛搬運珍寶物件,連夜不絶。世續也彈壓不住,窮極計生,便聲言道:“袁總統已派段芝貴入宮,他係軍人,看你等這般紛擾,將要軍律從事呢。”宮監們聽到此語,方漸平靜,但檢點宮中失物,約已值價洋十萬元。世續一面治喪,一面請袁總統派員入宮,幫同料理。袁總統乃派蔭昌、段芝貴、孫寶琦、江朝宗、言敦源、榮勳等數人,前往幫辦,並命國務院發出通告二則,依次錄述如下:
  據清室內務府總管報稱,二月二十二日醜時,隆裕皇太後仙馭升遐等語,當經派員查檢,醫官曹元森張仲元等所開脈方,俱稱虛陽上升,癥勢叢雜,氣壅痰塞,至二十二日醜時,痰壅薨逝。敬維大清隆裕皇太後,外觀大勢,內審輿情,以大公無我之心,成亙古共和之局,方冀寬閑退處,優禮長膺,豈圖調攝無靈,宮車宴駕?此四語好似輓聯。追思至德,莫可名言。凡我國民,同深痛悼。除遵照優待條件,另行訂議禮節外,特此通告!
  茲值大清隆裕皇太後之喪,遵照優待條件,以外國君主最優禮待遇,議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圍黑紗。即民國製定喪禮。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志哀悼,特此通告!
  此外派員致祭,復令各部院長官,亦親往祭奠,並開國務院特別會議,查照優待清室條例,所有崇陵未完工程,應如製妥修,需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隆裕後祔葬崇陵,更兼贊助共和,有功民國,一切喪葬禮節,務須從優,費用歸民國擔任。會議已定,提交參議院,當然通過。
  自是清宣統帝歸瑾、瑜兩太妃撫育,後事如何,後文再行記錄,暫且慢表。隆裕後贊成共和,不忍以養人者害人,可算聰明婦女,故於病逝時,特別加詳。
  且說國會組織法,及各議員選舉法,已公佈多日,元年殘臘,袁總統發佈正式召集國會令,令曰:
  正式國會召集之期,依照約法,以十個月為限。民國元年八月,業將國會組織法,暨參議院衆議院議員選舉各法,公佈施行在案。民國正式國會,為共和建設所關,本大總統躬承我國民付托之重,迭經飭由國務總理內務總長督令籌備國會事務局,及各該參議院議員選舉監督,衆議院議員選舉總監督,選舉監督等,分別妥速籌備。並先後製定參議院衆議院各選舉日期令,俾各依限進行。自約法施行以來,現已十個月屆滿,據國務總理內務總長呈具籌備國會事務局呈稱:
  “衆議院議員復選舉,除據報延期各省分外,餘均於民國二年一月十日遵令舉行,其參議院議員選舉,亦將次第遵令舉行”等語,本大總統深維我中華民國締造之艱難,夙夜兢兢,未敢以臨時期內,稍涉暇逸。茲幸國會議員已如法選出,亟應依照約法,下令召集。自民國二年一月十日正式開會召集令發佈之日起,限於民國二年三月以內,所有當選之參議院議員,及衆議院議員,均須一律齊集北京,俟兩院各到有總議員過半數後,即行同時開會。至關於國會開會之籌備事項,應由國務總理內務總長督飭籌備國會事務局,速為籌備完全。共和政治之良否,政府固有完全之責任,而尤以正式國會為筦樞。一德一心,共圖盛業,斯則本大總統代表我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所馨香禱祝以求之者也。此令!
  又令各省行政長官,定期召集省議會議員,其文雲:
  各省省議會議員選舉法,業經本大總統於民國元年九月公佈施行,嗣復製定省議會議員第一屆選舉日期令,迭飭各該選舉總監督,依限辦理在案。現在各省省議會議員復選舉,除據報延期各省分外,餘均遵令舉行,自應飭由各省行政長官,分別召集,為此通令各該省行政長官,自令到之日起,即先行發佈省議會議員召集令,凡復選未經據報延期各省分,限於民國二年二月十日以前召集。其已經據報延期各省分,限於該省省議會議員復選舉行後,由該省行政長官,酌定日期召集,各該省議會議員,均一律依令齊集省城,俟該省議會到有總議員三分之二以上時,即行開會。開會之翌日,即先舉行參議員選舉,以重要政。此令!
  這兩令公佈後,各省辦理選舉事宜,有幾區已了手續,有幾區尚在未了,惟因黨派不同,競爭甚烈,或用強力脅迫,或用金錢買囑,或用情面懇托,選舉人受這三種運動,不管他是甚麽黨派,衹好依着投票,有時強力相等,金錢相等,情面相等,反使選舉人左右為難,往往因投了甲票,未投乙票,投了丙票,未投丁票,甲丙果然被選,乙丁竟緻嚮隅,於是乙丁不肯罷休,當場嘩擾,甚且強奪投票匭,或搗毀投票所,攪得他秩序紊亂,票紙散失,令他再行選舉,非運動到手,總不甘心。當議决選舉法時,亦曾料到此着,將選舉訴訟事件,及選舉犯罪條例,盡行規定,預為防範;偏中國是個章程國,形式上很覺嚴密,實際上絶少遵行,以致選舉風潮,屢見疊出。中國人之無公德心,於此可見。說將起來,令人可嘆。
  看官試想!選舉法為什麽設立?原是國成民主,應歸人民立法,但人民很多,不是個個能立法的,又不是個個好去立法的,由是令選舉代表,揀出幾個熟習政治、曉得利弊的人物,使他當選,作為全國或全省的立法員,凡是衆望所歸,定然有些才識,這是外洋立憲國的良法,偏被我中國仿行,第一屆選舉,便生出無數情弊。袁政府得此報告,因嚴命遵守法律,且令初復選監督,摘錄刑律第八章,關於妨害選舉之罪各條,揭示投票所,又就投票所周圍,臨時增派警兵,保持秩序,後來舉正式總統,便用軍警強迫,雖是老袁專製手段,也是各議員自己所致。各選舉區,纔得稍稍平靜,衹暗地裏仍然運動,各立黨幟,各爭黨權。
  其時國民黨最占多數,次為共和黨,另外又有兩黨出現,一叫做民主黨,一叫做統一黨。俗語說得好:“寡不敵衆”,民主統一兩黨,新近組織,人數尚少,敵不過國民黨,就是共和黨人,也不及國民黨的多數,因此國會議員,至總選舉後,多半是國民黨當選。袁總統最忌國民黨,探得參衆兩院中,國民黨議員,占得十分的六七,逆料將來必受牽製,遂想出密謀,將國民黨中的翹楚,賞他一顆衛生丸,免得他來作怪,這真古人所謂釜底抽薪的計策。痛乎言之!
  看官你道何事?待小子續敘出來。前任農林總長宋教仁,卸職後,為國民黨理事,主持黨務,他本是湖南桃源人,字遯初,亦作鈍初。別號桃源漁父。十二歲喪父,傢甚貧窶,因有志嚮學,肄業武昌文普通學堂。在校時已蓄革命思想,聯結同志,嗣被校長察覺,把他斥退,他遂籌藉銀錢,遊學東洋。適值孫文、黃興等組織同盟會,遂乘勢入為會員,襄辦民報,鼓吹革命。後與黃興等潛入中國,一再舉事,均遭失敗,乃定議在湖北發難,運動軍隊,計日大舉。武昌起義,實受革命黨鼓吹,他便是黨中健將,奔走往來,不辭勞苦,卒告成功。至孫文回國,設立南京政府後,曾受任為法製院院長,凡臨時政府法令多是他一手編成。繼念南北未和,終難統一,乃偕蔡元培、汪兆銘等同赴北京,迎袁南下。會值京津兵變,袁不果行,仍就職北京。唐紹儀出組內閣,邀他為農林總長,經參議院通過,就職不過兩月,唐內閣猝倒,遂連帶辭職。他經此閱歷,已窺透老袁心腸,决意從政黨入手,四處聯絡,把共和統一黨員,引入同盟會中,攜手聯盟,同組為國民黨,當由黨員共舉為黨中理事。既而回籍省母,意欲退隱林泉,事親終老,偏偏黨員屢函敦勸,促他再往北京,維持黨務。他本是個年少英雄,含着一腔熱血,疊接同黨來函,又不禁意氣飆發,躍躍欲動;況自二次組閣,新人物多半退閑,滿清官僚,死灰復燃,袁總統的野心,已漸漸發現出來,所有政府中一切行動,統不能慰他心願。看官!你想這牢騷抑鬱的宋先生,尚肯忍與終古麽?略述宋漁父歷史,筆下亦隱含憤慨。正擬別母啓程,江南國民黨支部,因南方當選國會議員,將啓程北上,電請他到寧一行,籌商善後意見,他即匆匆摒擋行車,別了母妻,抽身而去。從此與傢長訣。道出滬上,聞教育總長範源濂,辭職回杭,他欲探悉政府詳情,即由滬至杭,與範相晤,範約略與談,已不勝感憤。嗣範約與作十日遊,遂出錢塘門,涉西湖,登南高峰,東望海門,適見海潮洶涌,澎湃而來,即口占五絶二首道:
  日出雪磴滑,山枯林葉空。徐尋屈麯徑,竟上最高峰。
  村市瀋雲底,江帆走樹中。海門潮正涌,我欲輓強弓。
  此詩大有寓意。
  遊杭數日,餘興未盡,催電交來,乃別範返滬,由滬至江寧。時民國二年三月九日,江南國民黨支部,開會歡迎。藉浙江會館為會場,會員共到三千餘人。都督程德全,到會為主席,程因口疾未愈,托人代為報告。略謂:“宋君從事革命,已有多年,所著事跡,諒諸君應已洞鑒。此次宋君到此,本黨特開會歡迎,請宋君發表政見,與諸君共同研究”雲雲。報告已畢,即由宋登臺演說,大衆除拍掌歡迎外,統靜心聽着,並由記錄員一一筆述。宋所說的是俗語,記錄員所述的是文言,小子將文言照錄如下:
  民國建設以來,已有二載,其進步與否,改良與否,以良心上判斷,必曰不然。當革命之時,我同盟諸同志,所竭盡心力,為國傢破壞者,希望建設之改良也。今建設如是,其責不在政府而在國民。我同盟會所改組之國民黨,尤為抱極重之責任,斷無破壞之後,即放任而不過問之理。現在政府外交,果能如民意乎?果能較之前清有進步乎?吾欲為諸君决斷曰:
  “不如民意之政府,退步之政府。”今次在浙江杭州,晤前教育總長範源濂君,範雲:“蒙事問題,尚未解决,政府每日會議,所有磋商蒙事者雲,與俄開議乎,與俄不開議乎二語。”夫俄蒙協約,萬無聽其遷延之理,尚何開議不開議之足雲?由此可見,政府迄今並未嘗與俄開談判也。各報所載,皆粉飾語耳。如此政府,是善良乎?餘斷言中華民國之基礎,極為搖動,皆現在之惡政府所造成者也。今試述蒙事之歷史:當民國未統一時,革命搖亂,各國皆無舉動,蓋庚子前,各強皆主分割,庚子後,各強皆主保守,即門戶開放、機會均等、領土保全之主義。此外交方針,各強靡不一致,此證之英日同盟、日美公文、日俄、日清、英俄等協約,可明證也。故民國擾攘間,各強並無舉動,時吾在北京,見四國銀行團代表,伊等極願貸款與中國,且已墊款數百萬鎊,其條件亦極輕,不意後有北京兵變之事,四國團即取銷前約,要求另議。自後內閣常倒,兵變迭起,而外人遂生覬覦之心矣。去年俄人緻公文於外交部,謂:“庫倫獨立,有害俄人生命財産,請與貴國協商庫事。”外交部置之不答,而俄與庫自行交涉,遂成協約。至英之與西藏,亦發生干涉事件,現袁總統方以與英使朱爾典有私交,欲解决之,此萬無效也。蓋蒙事為藏事之先决問題,蒙事能决,則藏事將隨之能决。若當俄人緻公文與外交部時,即與之磋商,必不致協約發現也。此後之外交,宜以機會均等為機栝,而加以誠意,庶可生好結果。內政方面,尤不堪問。前清之道府製,竟然發現;至財政問題,關於民國基礎,當歲原議一萬萬鎊,合六萬萬兩,以一萬萬兩,支持臨時政府,及善後諸費。餘五萬萬兩,充作改良幣製,清理交通,擴充中央銀行,處理????政,皆屬於生利之事業。及內閣兩次改組後,而忽變為二千五百萬鎊,主其議者,蓋純以為行政經費,其條件尤為酷虐。一????政當用外人管理,到期不還,????政即歸外人經管,如海關例,????債為唯一之擔保品,今欲訂為外人管理,則不能再作他次抵押,將來之藉款,更陷睏難。且用途盡為不生利之事業,幸而未成,萬一竟至成立,則國傢之根本財政,全為所破壞矣。現正式國會將成立,所最紛爭之要點,為總統問題,憲法問題,地方問題。總統當為不負責任,由國務員負責,內閣製之精神,實為共和國之良好製也。國務員宜以完全政黨組織之。混合超然諸內閣之弊,既已發露,無庸贅述。唐內閣為混含內閣,陸內閣為超然內閣。憲法問題,當然屬於國會自訂,無庸紛擾。地方問題,則分其權之種類,而為中央地方之區別,如外交、軍政、司法、國傢財政、國傢産業及工程,自為中央集權,若教育、路政、衛生、地方之財政、工程産業等,自屬於地方分權,若警政等,自屬於國傢委任地方之權。凡此大綱既定,地方問題,自迎刃而解。惟道府製,即觀察使等官製,實為最腐敗官製,萬不能聽其存在。現在國傢全體及國民自身,皆有一牢不可破之政見,曰維持現狀,此語不通已極,譬如一病人已將危急,醫者不進以療病藥,而僅以停留現在病狀之藥,可謂醫生之責任已盡乎?且自維持現狀之說興,而前清之腐敗官製、荒謬人物,皆一一出現。故維持現狀,不啻停止血脈之謂,吾人宜力促改良進步,方為正當之政見也。
  餘如各項實業交通農林諸政,不遑枚舉,聊舉一愚之詞,貢諸同志。
  總計演說時間,約二小時,每到言語精當處,拍手聲傳達戶外。及宋已下壇,又有會中人物,亦登壇演說數語,無非說是:“宋君政見,確切不移。”轉瞬日暮,當即散會。
  駐寧數日,又復莅滬,隨處演說,多半指斥時政,滔滔數萬言。致死之由。北京即有匿名書,駁他演說各詞。復有北京救國團出現,亦通電各省,斥他荒謬。統是袁政府主使。他又一一辯答,登報答復。未幾來了袁總統急電,邀他即日赴京,商决要政。時人還道老袁省悟,將召宋入京,置諸首揆。就是他自己思想,亦以為此次北行,定要組成政黨內閣,不負初衷,乃擬定三月二十日,由滬上啓行,乘車北上。是時國會議員,次第赴京,滬寧車站中,已設有議員接待室。宋啓行時,適在晚間十時許,滬上各同志,相偕送行。就是前南京留守黃興,亦送至車站,先至議員接待室中,小憩片時。至十時四十分,火車已嗚嗚亂鳴,招客登車,宋出接待室,與黃興等並行至月臺,嚮車站出口處進行。甫至剪票處,猛聞豁拉一聲,骨溜溜的一粒彈子,從宋教仁背後飛來,不偏不倚,穿入胸中。正是:
  詎意滬濱遭毒手,哪堪湘水賦招魂。
  未知宋教仁性命如何,且至下回續敘。
  ----------
  鄉舉裏選,昉自古製,而後世不行,良由古時選舉,已多流弊,後人不得不量為變通,非好事衊古也。至近十餘年間,因各國選舉法之盛行,遂欲則而傚之,豈今人之道德,遠勝古昔耶?觀民國第一屆選舉,已是弊端百出,各黨中人,往往號召同志,競爭選舉,實則良莠不齊,多半口與心違。揣其願望,除三數志士外,無非欲擴張勢力、把持權利而已。宋教仁為國民黨翹楚,觀其行跡,頗熱心政治,不同貪鄙者之所為。江寧演說,語多精到,然鋒芒太露,英氣未斂,言出而衆怨隨之,卒受刺於暴徒之手。讀是回,乃嘆先聖訥言之訓,其垂戒固深且遠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第一回 揭大綱全書開始 乘巨變故老重來
第二回 黎都督復函拒使 吳軍統被刺喪元第三回 奉密令馮國璋逞威 舉總統孫中山就職
第四回 復民權南京開幕 抗和議北伐興師第五回 彭傢珍狙擊宗社黨 段祺瑞倡率請願團
第六回 許優待全院集議 允退位民國造成第七回 請瓜代再開選舉會 迓專使特闢正陽門
第八回 變生不測蔡使遭驚 喜如所期袁公就任第九回 袁總統宣佈約法 唐首輔組織閣員
第十回 踐夙約一方解職  藉外債四國違言第十一回 商墊款熊秉三受謗 拒副署唐少川失蹤
第十二回 組政黨笑評新總理 嗾軍人脅迫衆議員第十三回 統中華釐訂法規 徵西藏欣聞捷報
第十四回 張振武赴京伏法 黎宋卿通電辨誣第十五回 孫黃並至協定政綱 陸趙遞更又易總理
第十六回 祝國慶全體臚歡 竊帝號外蒙抗命第十七回 示協約驚走梁如浩 議外交忙煞陸子欣
第十八回 憂中憂英使索復文 病上病清後歸冥籙第十九回 競選舉黨人滋鬧 斥時政演說招尤
第二十回 宋教仁中彈捐軀 應桂馨泄謀拘案第二十一回 訊兇犯直言對簿 延律師辯訟盈庭
第二十二回 案情畢現幾達千言 宿將暴亡又弱一個第二十三回 開國會舉行盛典 違約法擅簽合同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