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我親歷的巴金往事   》 巴金與《文藝報》(2)      吳泰昌 Wu Taichang

  在巴金等赴朝前夕,《文藝報》主編馮雪峰希望巴金以最快的速度給《文藝報》支持。巴金答應了這個要求。由於當時通訊不便,巴金在朝鮮采寫的稿子衹好通過新華電臺用電報發回,馮雪峰叮囑《文藝報》總編室與新華電臺保持密切的聯繫。
  1952年3月22日上午,中國人民志願軍彭德懷司令員會見了巴金等十七位文藝傢。3月26日巴金在坑道掩體裏完成了《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初稿後,即寫信送彭德懷同志,彭德懷3月28日復信巴金:“巴金同志:‘像長者對子弟講話’一句改為像和睦家庭中親人談話似的。我很希望這樣改一下,不知允許否?其次,我是一個很渺小的人,把我寫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緻以 同志之禮! 彭德懷 3月28日”巴金改定文章後即沒法發回北京,《文藝報》拿到這篇文章已是4月初,因《文藝報》當時是半月刊,為了等候巴金在朝鮮深入前綫采訪的圖片,衹好在4月25日出版的刊物上以顯著的位置發表。據當年《文藝報》總編室主任唐因回憶說,巴金從朝鮮回到北京後纔見到這期《文藝報》,《文藝報》編輯部嚮他說明了等了多日他們的照片,都沒拿到,巴金說,你們文章上配了彭德懷司令員的照片就不容易了,我們在前綫深入生活、采訪時的一些照片當時我也沒有見到,你們從哪裏去弄。
  巴金在朝鮮住了七個月,共寫了十一篇散文隨筆、通訊報道。
  1953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結集出版了巴金的《生活在英雄們中間》,巴金在該書後記中說:“這本小書中的文字也許可以給祖國人民喚起一些親切感人的回憶,那麽就請把它們看作從遠方帶回來的親人的口信吧。”巴金《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在《文藝報》上及時發表,給了《文藝報》代巴金從遠方向祖國人民帶回來親人口信的機會。
  1966年6月,《文藝報》被迫停刊。1977年12月,在復刊不久的《人民文學》編輯部舉辦的一次座談會上,茅盾以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主席的身份講話,他說,“四人幫”不承認文聯和作協,我們也不承認他們的反革命决定,他建議盡快恢復中國文聯和各個協會的工作,並建議《文藝報》復刊。中國文聯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經黨中央决定,大會宣佈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作傢協會、中國戲劇傢協會、中國音樂傢協會、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和中國舞蹈工作者協會正式恢復工作。《文藝報》立即復刊。巴金從上海到京出席了這次重要的會議。
  1978年6月初,《文藝報》開始緊張籌備復刊,决定7月正式出版。編輯部决定請幾位知名作傢發表對復刊的《文藝報》提出希望和建議。首先想到的就是巴金。編輯部分配我與巴金聯繫。很快得到了巴金寄來的《我的希望》,並附給我一封短信。巴金希望復刊後的《文藝報》是一個“戰鬥的刊物”,他說:
  “《文藝報》復刊是廣大讀者盼望了好久的事情。事情本身就是對“四人幫”的嚴正批判。復刊後的《文藝報》一定會以新的面目出現。刊物的一個任務就是:肅清‘四人幫’的流毒,改變他們遺留下來的文風,把“四人幫”搞亂了的思想徹底澄清,把他們顛倒了的是非顛倒過來。這是一場嚴肅的長期的戰鬥。《文藝報》應當是一個戰鬥的刊物,它的戰鬥性要強。在文藝戰綫尖銳復雜的鬥爭中,刊物要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勇敢地戰鬥;要堅决貫徹‘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方針。要真正做到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少登不痛不癢、四平八穩的文章;批評不怕尖銳,但思想要明確,也要實事求是;批評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勢壓人,絶不搞‘四人幫’那一套。有批評也要有反批評。不能一個人說了算,一篇文章就是結論,不準別人碰一下。要鼓勵大傢進行熱烈的討論。
  文章不一定太長,要說老實話。至於把‘成套設備’一齊用上,把大傢常說的全照搬,就是不講出自己真正的見解,這種文章讀者不喜歡。
  我這樣想:衹要不違背六項政治標準,敢想、敢寫,都是可以的,而且應當受到鼓勵,刊物也要敢於發表。
  闖將是不能缺少的,要是沒有人敢於一馬當先飛奔嚮前,大傢都看風色、看行情,袖手旁觀,那麽就絶不會有新的氣象和新的局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文匯出版社
初看巴金四次文代會期間(1)四次文代會期間(2)四次文代會期間(3)
懷念老捨(1)懷念老捨(2)懷念老捨(3)在寓所驚悉茅盾逝世
“我一生的責任編輯”(1)“我一生的責任編輯”(2)“我一生的責任編輯”(3)冰心:巴金這個人……(1)
冰心:巴金這個人……(2)冰心:巴金這個人……(3)冰心:巴金這個人……(4)與瀋從文最後晤面(1)
與瀋從文最後晤面(2)與瀋從文最後晤面(3)巴金與《文藝報》(1)巴金與《文藝報》(2)
巴金與《文藝報》(3)巴金與《文藝報》(4)巴金與《文藝報》(5)《收穫》在京座談會(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