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這是不是傲慢?不是,這是自信,我們在保持謙遜的同時也要有絶對的自信。
一反三是真悟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南先生認為孔子在這裏說的是教育方法的原則。“憤”,指激憤的心情,當人胸中憋着一股激動與憤怒之氣,對於不知道的事反而有着強烈的求知欲。對於年輕人來說,這種激憤心情有時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種表現,激起他的逆反心理,發掘其內在潛力。“啓”就是發,在啓發之前,先使他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啓發他。
啓發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人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是說:告訴你一個道理,要能靈活地推想到其他的道理;如果做不到這點,那再怎麽教也沒用。
提及舉一反三,有個有趣的小故事。
一座高聳入雲的山上有兩所寺院——普濟寺和光度寺。每日清晨,兩個寺院都會分別派一個小和尚——明悟和明心,到山下的集市買菜。兩人每天幾乎都同時出門,所以總能碰面,經常暗地比試彼此的悟性。
一天,明悟和明心又碰面了,明悟問:“你到哪裏去?”
明心答:“腳到哪裏,我就到哪裏。”明悟聽他這樣說,不知如何接話纔好,站在那裏默默無語。買完了菜,他回到寺院嚮師父請教,師父對他說:“下次你碰到他還用同樣的話問他,如果他還是那樣回答,你就說:‘如果沒有腳,你到哪裏去?’”明悟聽完點頭稱是。
第二天早上,他又遇到明心,於是滿懷信心地問:“你到哪裏去?”
沒想到這次明心回答道:“風往哪裏去,我往哪裏去。”明悟沒料到他換了答案,一時語塞,又敗下陣來。明悟回到寺院,再次報告給師父聽,師父哭笑不得,說:“那你可以反問他‘如果沒有風,你到哪裏去’嘛,這是一個道理啊。”明悟聽了以後,暗暗立下决心,明天一定要勝過明心。
第三天,他遇到明心,又問道:“你到哪裏去?”
明心笑了笑,說:“我到集市去。”明悟又一次無言以對。回到寺院,他的師父聽了之後感嘆:“舉一反三地‘悟’纔是真的‘悟’啊!” 可見,教育需要啓發與激勵,學習需要舉一反三;教育要講究教育方法,學習也要講究靈活的方法。
知道“我不知”是最高的“知”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論語?述而》 南先生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列為人生最高的智慧。一個人要平實,尤其是走到了一個較高的位置時,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這就是最高的智慧。不懂裝懂則是最大的愚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 | 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 | 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 | 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 | 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 | 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 | 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 | 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 | 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 | 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 | 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 | 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 | 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 | 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 | 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 | 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 | 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