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解析秦可卿   》 第20节:第五章秦可卿将宝玉引入太虚幻境的隐喻(6)      霍国玲 Huo Guoling

  第三,"吴妹"可理解为"吴"地之人。"吴"即今苏州一带。有的版本"吴妹",写作"吾妹",意即:我的妹妹。笔者认为"吴妹"更符 合曹雪芹的本意。
  上述三点,从不同角度将该女子与历史人物竺香玉相勾挂。
  如:从长相上看,既与宝钗和黛玉相勾挂,又与秦可卿相绾系。秦可卿"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对仙子可卿的描述同样以"袅娜风流" 称赞,完全相同。
  又如,从名字上看,与"可卿"相勾挂。使人联想到这是同一人物。
  再如,从籍贯上看,与黛玉和香菱相勾挂。宝钗、黛玉、可卿、香菱都属于正副十二钗人,而正副十二钗均是竺香玉的分身。以使读者明了: 这位可卿仙子亦是竺香玉的一个分身。
  第七节可卿仙子与宝玉的"成姻"及其隐喻 《红楼梦》第五回接着上面的内容写道: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儿女之事,难以尽述。至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宝玉与可卿仙子的"难解难分",在太虚幻境的"成姻",隐喻着曹雪芹与竺香玉的"难解难分"及在北京香山广慧庵的"成姻"。
  他们"成姻"后,结果怎样呢?书中接着写道:二人因携手出去游玩,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满地,狼虎成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在"荆榛满地"处戚序本有夹批曰:略露心迹。宝玉和可卿二人虽"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但周围环境却荆榛满地、虎狼成群,使他们不禁十分恐惧。
  在"狼虎成群"处戚序本有夹批曰:凶极!试问观者:此系何处?果然,他们见到的不是满山花果,而是"狼虎成群"。批书人于此处启发读者道:"此系何处?"--这便是宝玉和可卿背后隐写的历史人物 曹雪芹和竺香玉当时所处的险恶社会环境。
  宝玉和可卿看到"迎面一道黑溪阻路",接下去便是"并无桥梁可通"。此处戚序本有夹批曰:若有桥梁可通,则世路人情犹不算艰难。特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句以消其念,可谓善于读矣。这条批语值得深思:这个繁体的"橋"字,原始抄本少两笔(第五笔和第八笔)。笔者在《马氏公主的名字及生卒年月日》一文中论证道:曹 雪芹的母亲马氏公主,名字为单字"桥"。正如同由于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因而黛玉每每见到"敏"字时,都读作"密";写"敏"字时, 则少一二笔一样,曹雪芹也将"桥"字少写两笔。
  李纨身上隐写着曹雪芹的母亲,第四回在谈及她时,写道:"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在上面批语中则特 意写出"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句,以使读者在"桥"字与李纨的原型曹雪芹的母亲之间产生联想,这里的"桥梁"隐喻人,即曹雪芹的母亲 "桥"。设若有她,"则世路人情犹不算艰难",也就是"人在人情在"之意。然而她已去世多年,使得曹雪芹陷入无路可走的境地。
  书中接着写到,警幻告诉宝玉和可卿:(此"迷津")"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在此处,戚序本有夹批曰:可思。批书人让读者在此处进行思索,即想一想这几句话比喻着什么?--表明他们面临的是这个有万丈之深,千里之遥的"水狱",实际是指当时 乾隆统治下的大清帝国(水隐清)。没有任何"舟楫",隐喻的是没有任何人可能救助他们。果然: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下去。"夜叉、海鬼将宝玉拖下去",意指:曹家遭到第二次抄没,曹家彻底跌入万丈深渊,没有再次翻身的可能。
  曹雪芹以上述正文和脂批,向我们隐喻了如下的史实: 宝玉在太虚幻境中,与兼具钗黛之美的可卿仙子成婚,隐喻着曹雪芹与竺香玉在广慧庵中的一段情缘。正由于庙中这段情缘,使曹、竺共遭灭 顶之灾:一个悬梁自尽,一个被宫中革除不用,并被扫地出门,犹如共坠迷津。曹、竺遭此劫难时,雪芹之母"桥"公主已逝。如若她仍在世 ,赐府不致被没收,她每月尚有二十两例银,又有封地每年可取租,乾隆看在"桥"姑母的分上,对曹家总该留点情面,雪芹不会沦落到"举 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
  第八节"秦氏引梦"和"秦氏出梦"的隐喻 在本章第二节一开始,曾引用了一段秦氏引宝玉入梦的文字。在"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处,戚序本和甲戌本有 侧批曰: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作者将一生的经历浓缩于此梦中。《红楼梦》第五回是全书的概括与浓缩,亦是对全书背后所隐之史的概括与浓缩。曹雪芹自幼与竺红玉相随 、相依、相恋。红玉十五岁时,改名曹香玉,顶替湘云原型李大姑娘参选才女,后入宫做公主、郡主的伴读。十七岁被雍正纳为皇贵妃,第二 年生子后册封为皇后,十分得宠,曹家因此二度中兴,成为都中首富。雍正十三年曹竺合作以毒丹杀死雍正帝,原想由三岁的弘曕继皇帝位, 曹雪芹参加辅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皇权却被乾隆篡夺。杀雍之事虽未暴露,但乾隆元年,竺香玉被排挤出宫在六郎庄真武庙带发修 行。此后,曹雪芹开始在竺香玉配合下撰写《红楼梦》,在书中隐记了他们之间的闺友闺情。乾隆十一年,香玉来到香山广慧庵。雪芹为了更 多地接触竺香玉,也为了更好地与她一起修订《红楼梦》,便经常居住在香山正白旗旗营中祖父留下的老屋。乾隆十四年末、十五年初时,此 事被曹雪芹的嫡妻得知,便劝说香玉为雪芹生下一子,以便她将来也好有个依靠。香玉与雪芹共坠爱河。香玉生子后受到李氏要挟,被逼悬梁 自尽,曹家被扫地出门,至此一败涂地。此时,曹雪芹回首往事,真是如梦如幻,感到"人生如梦"。他的这场人生大梦,正由于秦可卿的原 型(亦是林黛玉的原型)竺香玉引起,又由于秦可卿的原型竺香玉的自尽而结束。因此,批书人才批出"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 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这样的批语。目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作者的"立意",为此,我们按照批书人的指引,作 了如上的揭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选集】红楼一春梦
第1节:第一章秦可卿身上存在着大量的"谜"(1)第2节:第一章秦可卿身上存在着大量的"谜"(2)
第3节:第一章秦可卿身上存在着大量的"谜"(3)第4节:第一章秦可卿身上存在着大量的"谜"(4)
第5节:第二章研究与解析秦可卿的必要前提(1)第6节:第二章研究与解析秦可卿的必要前提(2)
第7节:第二章研究与解析秦可卿的必要前提(3)第8节:第二章研究与解析秦可卿的必要前提(4)
第9节:第三章秦可卿的身世及隐喻(1)第10节:第三章秦可卿的身世及隐喻(2)
第11节:第四章秦可卿的身份隐写着竺香玉皇后(1)第12节:第四章秦可卿的身份隐写着竺香玉皇后(2)
第13节:第四章秦可卿的身份隐写着竺香玉皇后(3)第14节:第四章秦可卿的身份隐写着竺香玉皇后(4)
第15节:第五章秦可卿将宝玉引入太虚幻境的隐喻(1)第16节:第五章秦可卿将宝玉引入太虚幻境的隐喻(2)
第17节:第五章秦可卿将宝玉引入太虚幻境的隐喻(3)第18节:第五章秦可卿将宝玉引入太虚幻境的隐喻(4)
第19节:第五章秦可卿将宝玉引入太虚幻境的隐喻(5)第20节:第五章秦可卿将宝玉引入太虚幻境的隐喻(6)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