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媒體人許知遠的青春自述: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 古登堡、互聯網與資訊焦慮(1)      許知遠 Xu Zhiyuan

  我煩躁不安地坐在電腦前,急速地翻閱着桌上的書籍和剛剛從Internet上下載下來的資料。在我的零亂的臥室裏,堆放着1000本分類混亂的書和一臺連接着虛擬世界的電腦。我正在為一傢雜志撰寫一篇描述資訊過剩給人的精神帶來的危害的文章,我渴望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出一兩句驚世駭俗的語句作為文章的開頭。然而,我發現,我閱讀得越多,就越陷入一種無法開始的狀態。因為可選擇的方式太多,我陷入了一種焦慮與疑惑——這個開頭是否足夠好?
  這時候,我想起了古登堡與蒂姆·伯納斯·李。前者在1455年設計了真正意義上的印刷術,而後者則在1989年發明了萬維網。在古登堡之前,文字的傳播是手工抄寫者完成的。也因此,書籍是個極罕見的東西。15世紀的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因保有910册藏書而聞名歐洲。也就是說,時間上溯500年,我臥室裏的藏書足以睥睨法國國王。
  古登堡的發明使得書籍不再是教士與貴族的特權,知識變得親近起來。《生活》雜志把印刷術列為上千年最偉大的發明,因為印刷術使知識普及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文藝復興、啓蒙運動,乃至現代社會纔有可能成為現實。
  但是,古登堡印刷術所帶來的後遺癥也逐漸凸顯出來。它在刺激了各種影響世界的新思想的同時,也刺激了信息垃圾的出現。因為知識的流通成為可能,我們對於世界的瞭解越來越深入。在此基礎上,現代新聞業産生了。人們通過報紙雜志與書籍,來迅速瞭解世界每個角落涌現出來的新事物與新思想。這些新的東西緊接着刺激了人們對於世界的好奇,從而産生了更多的新知識與事件。我們也越來越着迷於這些新知識的同時,也發現這個世界是如此復雜,我們根本無法把握。於是,人類渴望獲得更多的知識來解答頭腦中的疑問。而知識越多,疑問也越多。於是現代社會開始陷入了焦慮之中。19世紀一位英國平民已經咒駡道:“那些傢夥整天在《泰晤士報》上登些什麽。”
  比起今天的報紙,那位英國人的抱怨實在是不算什麽。一份《北京青年報》加上一份《精品購物指南》的內容含量可能都相當於19世紀一個英國人一生的閱讀量。20世紀發明的廣播與電視,在給人類帶來更多快樂的同時,也讓人類陷入了更深的焦慮:CNN對我們訴說着地球每一個角落發生的事件,一部接一部的肥皂劇嚮我們講述着別人的生活,世界每天印刷出幾十萬部新的書籍……我們已經陷入了信息的轟炸之中,儘管這些信息幾乎與我們無關,但是我們顯然越來越喪失了辨別能力。
  這時候,蒂姆·伯納斯·李出場了。在古登堡之後500年,這個美國人發明了萬維網,在此基礎上,Internet(互聯網)出現了。性急的技術至上者已經到處宣稱互聯網是印刷術之後最偉大的發明。儘管這一點仍有待時間的檢驗,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互聯網可能正將我們的焦慮之情推嚮一個登峰造極的境地。不管是印刷品還是廣播與電視,它們的信息傳播方向都是綫性單嚮的。而互聯網的信息傳送方式則是互動與網狀的,超文本的鏈接方式讓信息變得更加錯綜復雜。在互聯網的世界裏,每一個人都是信息傳播者,所以纔有今開的每天增加200萬個頁面的現實。
  更糟糕的是,這還是宣稱信息就是價值的時代。不負責任的未來學家們最津津樂道的一句話是:“我們正處於一個工業社會嚮信息社會轉移的過程中,在信息社會最有價值的是信息。”這句話讓我們惟恐與財富失之交臂,所以,我們更加饑渴地陷人對於信息的捕捉之中。可是這麽多信息,我們如何捕捉得了?過多的信息,進而破壞了我們的思考與判斷能力。失去了判斷能力的我們,衹能繼續陷入焦慮。最終,我們對信息産生了某種強迫癥。大多數網民每天習慣性地去新浪網上瀏覽幾十條新聞,或者在臨睡前看幾頁暢銷書以免與朋友缺乏談資,我們靠咀嚼這些信息活着
  沉迷於資訊,讓我們疏離了我們的本性。憂心忡忡的人文學者奉勸被現代傳媒麻醉的人們去靜下心思考自己,或者閱讀一些經典著作。因為,對於我們來說真正有用的不是那些資訊,而是我們分析選擇這些資訊的方式。就像西奧多·羅斯紮剋在《信息崇拜》中所說的:“真正值得尊重的不是信息,而是思維的藝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海南出版社
目錄自序:46年之後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一(1)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一(2)
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二一條人文主義狗(1)一條人文主義狗(2)沒有顔色的青春(1)
沒有顔色的青春(2)荒原上的我們(1)荒原上的我們(2)男人快樂原則(1)
男人快樂原則(2)生於70年代(1)生於70年代(2)優雅的愛情到哪裏去了(1)
優雅的愛情到哪裏去了(2)曖昧的懷舊砸爛背後的眼睛古登堡、互聯網與資訊焦慮(1)
古登堡、互聯網與資訊焦慮(2)窺探者的狂歡節(1)窺探者的狂歡節(2)鏡 子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