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清王朝絶密檔案:權臣回憶錄 》
三、明清鼎革時代的最高參謀長(1)
唐博 Tang Bo
崇德八年(1643年),一直倚重我的皇上突然駕崩。臨終前他沒有留下遺囑。大阿哥豪格和皇上的十四弟多爾袞進行了一場旨在爭奪最高權力的博弈。結果,誰也沒有如願即位,而是由年僅六歲的九阿哥福臨繼承了皇位,改元順治。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成為攝政王,豪格則退出朝廷,轉而成為前綫統帥。幾個月之後,多爾袞便排擠了濟爾哈朗,成為清朝實際意義的一號人物。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權力更迭中,作為先帝元輔的我,沒有表態,而是躲在蓋州湯泉養病,冷眼旁觀了一切。我相信,不管誰執政,都要繼續倚仗我這個托孤重臣。
蓋州休養的時候,我並沒有閑居,而是時刻關註着天下形勢的變化。就在新一年的開春,風聞李自成農民軍正在圍攻北京。我想,攝政王多爾袞一旦獲悉這個重大軍情,必然會急召我到盛京商議。正在琢磨我朝應當如何利用明朝即將崩潰的契機之時,攝政王的信使到了,果然請我火速到盛京,討論的就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我朝的對策。坐在前往都城的馬車上,我思忖良久,成竹在胸。
議政王大臣會議上,諸王貝勒分兩列坐定,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在小皇帝左右兩側。似乎所有的議政大臣都還沒做好準備。我就首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李自成並不足懼,其理由有三:“一、逼殞其主,天怒矣;二、刑辱縉紳、拷掠財貨,士忿矣;三、掠民資、淫人婦、火人廬捨,民恨矣”。從得到的情報看,李自成進入北京後的所作所為,已經失去了天意、民心,這是我朝入主北京,定鼎中原的絶佳時機。然而,我朝也應當接受崇禎敗亡和李自成治下民怨沸騰的教訓,必須采勸非安百姓不可”的策略。先帝在世的時候,極力栽培多爾袞,後者的戰略眼光也很敏銳,甚至有些時候不亞於先帝。看着他頻頻點頭的笑容,我感到自己真的比袁崇煥幸運多了。領導我的全是頭腦清醒的明主!
秉承多爾袞的意思,會後我很快就起草了一份奏疏,以書面形式闡發了自己對於時局的看法。
我先簡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硬道理。而後提出了我的大戰略——任賢撫民。具體而言,就是嚴肅軍紀,秋毫無犯;就是“官之賢能者用之,民之失所者養之”。中原大亂久矣,百姓渴望安定,如果能滿足他們的心願,那我們就一定能徵服天下。這是我們千載難逢的良機,一定要把握住,不然就要抱憾終生了。如果說多爾袞此前對進軍北京還有什麽顧慮的話,我的這份奏疏就在理論上給他提供了最正確的方向。
多爾袞的英明恰恰就體現在他的處事果斷上。從我呈上奏疏,到他誓師發兵,僅僅九天時間。在他一聲號令之下,全國“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這是我朝從未有過的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幾乎是舉傾國之兵了。誓師之時,多爾袞通告全軍:“今此之行,非同昔日,蒙天眷顧,要當定國安民。以成大業。”並嚴格下達了“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捨”的禁令。
在我的眼中,既然明朝已經滅亡,清軍必須改變以明朝為宿敵的姿態,而是盡力爭取明朝殘餘力量投降,聯合他們共同對付氣勢正盛的李自成。清軍也正是采用了這樣的戰略,在山海關戰役中聯合吳三桂,擊敗了李自成。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軍輕易地占領了北京。初入北京,多爾袞以身作則,衹帶一千人馬宿衛,其餘騎兵盡屯城外。他規定沒有他的標旗,一概不準出入,防止驚擾百姓。
此時的北京,幾經戰亂,人心惶惶,動蕩不安。面對嚴峻的局勢,我提出了幾項建議,在多爾袞那裏,立即化為多項安撫民心的有效政策。
首先,爭取故明遺臣和王爺對新王朝的認同。朝廷為崇禎皇帝、皇后發喪三日,曉諭天下,“以昭大義”。並派人保護明陵。同時宣佈,原明朝諸王來降,爵位俸祿依舊。
其次,爭取漢族官紳的支持和認同。傳諭城中各級漢族官僚各司其職,並宣佈降附者升級、殉死者立廟、隱逸者徵闢錄用。要求內外衙門的公章,全部要鑄有滿漢文字,使漢族官員名義上能與滿族官員平起平坐、有職有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多爾袞簡歷 | 一、喪父殉母的少年貝勒 | 二、屢立戰功的青年纔俊(1) | 二、屢立戰功的青年纔俊(2) | 三、定策建勳的盛年統帥(1) | 三、定策建勳的盛年統帥(2) | 三、定策建勳的盛年統帥(3) | 四、攝政天下的中年親王(1) | 四、攝政天下的中年親王(2) | 四、攝政天下的中年親王(3) | 懸案發佈會:我與太後的是非真相(1) | 懸案發佈會:我與太後的是非真相(2) | 範文程簡歷 | 一、從書生到奴隸,從奴隸到書生(1) | 一、從書生到奴隸,從奴隸到書生(2) | 二、皇太極時代,走上權臣之路(1) | 二、皇太極時代,走上權臣之路(2) | 二、皇太極時代,走上權臣之路(3) | 三、明清鼎革時代的最高參謀長(1) | 三、明清鼎革時代的最高參謀長(2) | 三、明清鼎革時代的最高參謀長(3) | 四、我的議政生涯——風燭殘年的榮譽流水賬(1) | 四、我的議政生涯——風燭殘年的榮譽流水賬(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