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诸子杂家 》 生存恐慌:最後的老手藝 》
第20節:最後的老手藝——蠟染
梁平 Liang Ping
上午三個多小時,老人忙碌的身影移動在模具、風箱與火爐間,絲毫沒有停歇。小攤,除了幾個拉扯傢常的街坊,就沒有誰停下腳步。偶爾,三兩個路過的老鄉,瞟一眼,問一聲,也匆匆離去。生意的冷清,劉師傅早已習以為常。現在人們不怎麽用鋁器這類傢什,滿街的鐵鍋、陶碗、瓷勺、不銹鋼鏟和塑料製品,五顔六色,琳琅滿目,既實用又漂亮還便宜。
要離開老人的小攤時,我想買件東西帶回,可怎麽也選不到合適的。劉師傅看出我的心思,憨厚地一笑:“你們城裏人,這些都用不上,喜歡的話,下次來給你鑄個什麽小玩意兒。”說完,他彎腰按下了風箱電動機的開關,一股嗆鼻的煤煙撲面而來,並迅速積聚成一團,在我的頭頂盤旋。
回傢時,天陰沉下來,我不知道那金黃的朝陽是什麽時候隱退的。衹有風還微微地吹,疲憊的白楊,亂了陣腳,搖擺着最後幾片黃葉。稻田安靜了。窗外,鼕日的肅穆,隨車的前行,緩緩拉伸、延展。
最後的老手藝——蠟染
三十七歲的貴州安順人王曜,自十多歲隨母親學習蠟染的手藝,已二十多年。
安順被稱為“蠟染之鄉”,姑娘從小耳濡目染,及懂事,做母親的就手把手地教,另外,不少男人也會。來鳳凰前,王曜在安順老傢開了個家庭蠟染坊,一傢老小一起幹,成品賣給專門收貨的販子。四年前,聽朋友說湖南鳳凰的旅遊製品生意好做,便從貴州的家乡遷到湖南的鳳凰,繼續開店蠟染。如今,二十幾平方米的蠟染作坊裏,挂滿了花花緑緑的蠟染布片。這些,大多是王曜的作品。
蠟染古稱蠟擷,源於春秋戰國,流行於漢唐,興盛於宋元,是我國少數民族共有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欲去蠟,則花紋如繪。”蠟染分蠟畫和蠟染。蠟畫用蠟刀蘸上溶為液態的蜂蠟,在白布上繪畫,再分層染色。蠟染是將畫好的布料,通過防染、煮沸、去蠟、漂洗,直至圖畫顯現。黔東南的一些地方,畫稿不是用蠟,而用鬆香,鬆香被置於火爐上的一塊鐵板上溶化,用雞毛或其他禽類的羽毛做成的筆畫圖案。
兩年前,王曜將外甥女劉美也帶過來,到店裏打下手。劉美主要負責蠟畫圖案,一些精細的紋樣,女孩子畫更合適。劉美用舅舅親手打製的蠟刀,在白布上勾畫綫描。她告訴我,蠟染工序繁多,流程絲毫不能亂套,一個環節出現紕漏,好幾天的辛勞就會付之東流。單色蠟染是最簡單的,在白色棉布上構圖勾畫輪廓,拿毛筆或排刷塗填大面積的圖案,揉搓肌理;將畫好的布料在清水裏浸泡濕透,放進藍靛桶內反復提染;最後用開水衝洗或蒸煮去蠟,洗幹淨晾曬就成。倘若做彩色的,那工序就煩瑣多了,染一種顔色,就得封蠟、蒸煮、晾幹、漂洗一次,有多少種顔色,就要如此重複多少次。沒有學過美術的劉美,全憑自己的天賦與摸索,竟然也畫得像模像樣,簡單的紋飾,已不需舅舅幫她設計與起稿了。稿子快完工時,王曜急忙跑過來,眯起眼睛看了看,拿起排刷,揮灑幾筆。我玩笑道:“你不相信小美呀?”他一笑:“也不是,小美入行不久,有些地方考慮不周到,效果把握不是很到位,留下遺憾就難賣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1) | 第2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2) | 第3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3) | | 第4節:前 言 | 第5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1) | 第6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2) | | 第7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3) | 第8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4) | 第9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5) | | 第10節:最後的老手藝——打豆腐(1) | 第11節:最後的老手藝——打豆腐(2) | 第12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1) | | 第13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2) | 第14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製衣(1) | 第15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製衣(2) | | 第16節:最後的老手藝——銅匠 | 第17節:最後的老手藝——刻瑪尼石 | 第18節:最後的老手藝——吊酒 | | 第19節:最後的老手藝——翻砂 | 第20節:最後的老手藝——蠟染 | 第21節:最後的老手藝——擂茶 | | 第22節:最後的老手藝——鋁鍋換底 | 第23節:最後的老手藝——磨刀人 | 第24節:正在消失的老手藝——裁縫(1) | |
| 第 I [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