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臺灣現代民歌三十年:遙遠的鄉愁   》 第20節:第二章 盛開(1)      公路 Gong Lu

  第二章 盛開
  (1970年代的臺灣現代民歌運動) 疆界本身的阻隔感,在這穿梭過程中逐漸變得通透;而疆界與疆界之間的野地,也長出一些花花朵朵,可能不起眼,但,那是生命出發的地方。
  --紀實影像導演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作者 張釗維
  1970年代是臺灣社會最動蕩的年代,也是臺灣文藝思潮發展與反省的年代。
  臺灣的經濟剛剛開始起飛,雖然在經濟上擁有傲人的成績,但在政治地位上卻面臨迷失自我、飽受打擊的睏局。從1971年退出聯合國到1978年的臺美斷交,以及陸續與本等30多個國傢斷交,臺灣社會呈現出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其中包括蔣介石逝世。
  臺灣民間社會的反對力量逐漸浮現,開始對權力集團進行挑戰。在動蕩不安中,持有外國護照的人大多選擇離鄉背井,而更多的人留下來,走上另外一條路,那就是自發喚醒民族意識的道路。大學生組織服務團,上山、下海、下工廠,知識分子掀起反對崇洋媚外、爭取自強的民族主義風暴。1972年以陳鼓應、王曉波為代表的臺大師生公開舉行"民族主義座談會"及臺大學生郭譽孚血書"和平、統一、救中國"在校門口刎頸,使臺灣民族主義運動空前激烈。
  1971年因釣魚臺歸屬問題所引發的"保釣運動",可以視為臺灣青年學生、知識分子首度對臺灣政治處境展開的集體式發言。在海外學子及島內知識分子的熱情參與下,"保釣運動"對外成為一種民族主義式的集體宣泄,對內則引發臺灣橫跨1970年代的思潮大論戰。
  文藝思潮總是緊緊跟隨在社會思潮之後。
  如果說1960年代的臺灣社會處於狂熱的西化之中,那麽1970年代的臺灣社會則屬於民族意識與鄉土意識的覺醒期。強烈的失落感體現在文化上,促使人們努力創造一種屬於"自己的東西"。在文學方面發生了"現代詩論戰"(1972)、"唐文標事件"(1973)與"鄉土文學論戰"(1977),使諸多原本對現代派懷着一片虔誠的文學青年反戈成為鄉土文學陣營中的骨幹。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礦工畫傢洪瑞麟描繪礦工的畫,學西洋繪畫的席慕德繪製的風情民俗畫,許常惠教授的民族音樂,林懷民的"雲門舞集",郭小莊的京劇改革等等均為臺灣文化的各個領域打開新生命的通道。1976年媒體大幅報道素人畫傢洪通與民間雕刻傢朱銘,1978年"雲門舞集"邀請陳達從恆春到臺北,為新舞劇《薪傳》演唱《思想起》的老臺灣民謠活動,都使得臺灣的本土文化逐步被重視並挖掘出來。
  關於"鄉土文學論戰"的詮釋,楊照的觀點是:鄉土派真正的對手其實是龐大的官方意識形態,而不是現代主義。"鄉土文學論戰"面臨政治上的打壓、查禁,終於消沉而告結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推薦序一 喚起民歌時代的心中夢想第2節:推薦序二 唱過一個時代第3節:推薦序三 民歌,啊!民歌!
第4節:推薦序四 回到少年中國的路第5節:推薦序五 島嶼的寬度第6節:跋 給孤獨的孩子們
第7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1)第8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2)第9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1)
第10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2)第11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3)第12節:第一章 往事(1)
第13節:第一章 往事(2)第14節:第一章 往事(3)第15節:第一章 往事(4)
第16節:第一章 往事(5)第17節:第一章 往事(6)第18節:第一章 往事(7)
第19節:第一章 往事(8)第20節:第二章 盛開(1)第21節:第二章 盛開(2)
第22節:第二章 盛開(3)第23節:第二章 盛開(4)第24節:第二章 盛開(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