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 》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20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4)
啓功 Qi Gong
第20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4)
八月江南岸,平林歌著黃。清波凝暮靄,鳴籟入虛堂。捲幔吟秋色,題書寄雁行。一丘猶可臥,搖落漫邊傷。
這次雖承誇奬,但究竟是出於孩子淘氣的仿作,後來也繼續仿不出來了。
先生最不喜宋人黃庭堅、陳師道一派的詩,有一次嚮我談起陳師傅(寶琛)的詩,說:"他們竟自學陳後山(師道。)"言下表現出非常奇怪似的開口大笑。我那時由於不懂陳後山,當然也不喜歡陳後山,也就隨着大笑。後來聽溥雪齋先生談起陳師傅對心會先生詩的評論,說:"儒二爺盡作那空唐詩"是指衹摹仿唐人腔調和常用的詞藻,沒有什麽自己獨具的情感和真實的經歷有得的生活體會,所以說"空唐詩"。這個詞後來誤傳為"充唐詩",是不確的。
為什麽先生特別喜愛唐詩,這和早年的傢教熏習是有關係的。恭忠親王喜作詩,有《樂道堂集》。另有一部《萃錦吟》,全是集唐人詩句的作品。見者都驚訝怎能集出那麽些首?清代人有些集句詩集,像《飣餖吟》、《香屑集》之類的,究竟不是多見的。至於《萃錦吟》體裁博大,又出前者之外,所以相當值得驚詫。近幾十年前,哈佛燕京學會編印了一部《杜詩引得》,逐字編碼,非常精密。有人用來集杜句成詩,即藉重這部工具。後來我在故宮圖書館見到一部《唐詩韻匯》是以句為單位,按韻排開,集起來,比用《引得》整齊方便,我纔恍然這位老王爺在上書房讀書時必然用過這種工具書。而心畬先生偏愛唐詩,未必與此毫無關係。先生對於詩,唐音之外,也還愛"文選體",這大約是受永光法師的影響吧!
四心畬先生的書藝
心會先生的書法功力,平心而論,比他畫法功力要深得多。曾見清代趙之謙與朋友書信中評論當時印人的造詣,有"天幾人幾"之說,即是說某一傢的成就是天才幾分、人力幾分。如果藉用這種評論方法來談心畬先生的書畫,我覺得似乎可以說,畫的成就天分多,書的成就人力多。
他的楷書我初見時覺得像學明人王寵,後見到先生傢裏挂的一副永光法師寫的長聯,是行書,具有和尚書風的特色。先師陳援庵先生常說:和尚袍袖寬博,寫字時右手提起筆來,左手還要去攏起右手袍袖,所以寫出的字,絶無扶墻摸壁的死點畫,而多具有疏散的風格。和尚又無須應科舉考試,不用練習那種規規矩矩的小楷。如果寫出自成格局的字,必然常常具有出人意表的藝術效果。我受到這樣的教導後,就留意看和尚寫的字。一次在嘉興寺門外見到黃紙上寫"啓建道場"四個大鬥方,分貼在大門兩旁。又一次在崇效寺門外看見一副長聯,也是為辦道場而題的,都有疏散而近於唐人的風格。問起寺中人,寫者並非什麽"方外有名書傢",衹是普通較有文化的和尚。從此愈發服膺陳老師的議論,再看心畬先生的行書,也愈近"僧派"了。
我看到永光法師的字,極想拍照一個影片,但那一聯特別長,當時攝影的條件也並不容易,因而竟自沒能留下影片。後來又見許多永光老年的字跡,與當年的風采很不相同了。總的來說,心畬先生早年的行楷書法,受永光的影響是相當可觀的。
有人問:從前人讀書習字,都從臨摹碑帖入手,特別楷書幾乎沒有不臨唐碑的,難道心先生就沒臨過唐碑嗎?我的回答是:從前學寫字的人,無不先臨楷書的唐碑,是為了應考試的基本功夫。但不能寫什麽都用那種死板的楷體,必須有流動的筆路,才能成行書的風格。例如用歐體的結構布下基礎,再用趙體的筆劃姿態和靈活的風味去把已有結構加活,即叫做"歐底趙面"(其它某底某面,可以類推)。據我個人極大膽地推論心畬先生早年的書法途徑,無論臨過什麽唐人楷書的碑版,及至提筆揮毫,主要的運筆辦法,還是從永光來的,或者可說"碑底僧面"。
據我所知,心畬先生不是從來沒臨過唐碑,早年臨過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後來臨過裴休的《圭峰碑》,從得力處看,大概在《圭峰碑》上所用功夫最多。有時刀斬斧齊的筆畫,內緊外鬆的結字,都是《圭峰碑》的特點。接近五十多歲時,寫的字特別像成親王(永琨)的精楷樣子,也見到先生不惜重資購買成王的晚年楷書。當時我曾以為是從柳、裴發展出來,纔接近成王,喜好成王。不對,顛倒了。我們旗下人寫字,可以說沒有不從成王入手,甚至以成王為最高標準的,心會先生豈能例外!現在我明白,先生中年以後特別喜好成王,正是反本還原的現象,或者是想用嚴格的楷法收斂早年那種疏散的永光體,也未可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1) | 第2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2) | 第3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3) | 第4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1) | 第5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2) | 第6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1) | 第7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2) | 第8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3) | 第9節:記我的幾位恩師 | 第10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1) | 第11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2) | 第12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3) | 第13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4) | 第14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 | 第15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6) | 第16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7) | 第17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1) | 第18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2) | 第19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3) | 第20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4) | 第21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5) | 第22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6) | 第23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7) | 第24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8)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