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文字不是東西 Text is not something   》 第20節:作傢的心理阻滯      劉紹銘 Liu Shaoming

  作傢的心理阻滯
  陸𠔌孫編的《英漢大詞典》對英文writer?s block有如下的解釋:“使作傢不能進行寫作的‘作傢心理阻滯’。”身為作傢而不能“進行寫作”,有如習武的人廢了經絡。作傢欲語無言,遇上的究竟是哪門子的心理障礙?如果作傢寫稿,衹是隨緣,不受每天見報的拘束,那麽,偶遇阻滯,倒也無妨。沒有編輯給你函電交馳,哪一天想通了再引筆直書就是了。作傢的心理障礙,想也名目繁多,實難細說。總之,心情不好,就是阻滯。有些阻滯,是可以剋服的,或者說,可以隨時日而消失。但有些阻滯,除非自己跟自己或環境妥協,否則一生也化解不開。 對我而言,作傢心理阻滯最難疏通的一種,是作傢因“自我評審”習慣引緻的後遺癥。這後遺癥就是恐懼癥:害怕今天的我寫不過昨天的我。作傢的心理阻滯第一輯寫作這回事作傢自我評審,應與德國鋼琴傢瓦爾特·吉澤金(Walter Gieseking,1895~1956)所說的critical self?hearing意義相當。琴藝要出人頭地,操鍵時就得細聽其音,對自己的功夫絶不能“客氣”,務求達到眼高手不低的境界。 朋輩中有臺灣地區詩人和小說傢,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成了大名,後來惜墨如金。當年飲譽文壇的一兩本經典,依舊獨立蒼茫。 凡事總應有個解釋。作傢久無新作不一定是“洗手不幹”。他們可能一直沒有疏懶過,衹是稿成後自己執捲吟哦,通不過cri?tical self?hearing這一關,不想拿出來發表。珍惜羽毛,這種剋己功夫,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 馮贄的《雲仙散錄》收了這麽一條——《文筆襟喉》曰:“有人謁李賀,但見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文成三篇。”“久而不言”,想是受了輕微心理故障之害。雖然“隨地吐痰乞人憎,罰款千元有可能”,但“唾地者三”既能令我們的鬼纔詩人其病立愈,一舉而成三篇,就讓他唾而快之好了。 如果天下作傢的block,可因唾而解,不亦快哉!怕的是有些早年的成名作傢,日後罷寫,其block不是怕比不上以前的自己,而是對寫作這行業失去了興趣和敬意。“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這種調調,科舉廢後,唱不起來了。但過去幾十年,文人的地位與身價雖然今非昔比,作傢心裏知道,衹要自己的“貨色”不賴,自有行傢和讀者欣賞。 可是今天的作傢,恐怕再不能做這種假定了。試以臺灣地區為例。1992年《遠見雜志》有餘宜芳《文學不死,衹是寂寞》一文,提到文藝界的一位講師跟學生談起作傢思果,對方摸不着頭腦,怪而問之曰:“是一種水果嗎?” 餘宜芳還引了副刊編輯劉剋襄的話:從前刊登竜應臺的文章,一天可以收到十幾封讀者來信。現在不論誰寫,都激不起任何反應。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要報的,是知音。 他說對了,“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教育出版社
第1節:新版自序第2節:目錄第3節:且說床邊故事第4節:另類專傢
第5節:趙元任與愛麗絲第6節:校園風景第7節:編輯的眼睛第8節:將相本無種
第9節:遺老獨白第10節:寫作這回事第11節:memo狂想麯第12節:獵頭校長
第13節:浪得虛名第14節:眉批第15節:自我陶醉第16節:馬丁尼之戀
第17節:熱辣辣的隱私第18節:壽則多辱第19節:無罪以當富貴第20節:作傢的心理阻滯
第21節:書看不完,怎麽辦?第22節:新狂人日記第23節:虛擬文本第24節:林行止的兩個世界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