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3.煮海熬波(3)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考察的重点是这一区域内常见的一种陶质盔形器,特别关注这类器皿的分布、埋藏、年代、器形、纹样及在遗址中所占的比率等。同时对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一批盔形器,也进行了形态学的观察和实测。
  此前的2001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在寿光县大荒北央遗址进行试掘,有一些重要发现。
  北央距莱州湾15公里,是鲁北沿海地带集中出土盔形器的一处遗址,地表采集盔形器残片占陶片总量的95%以上。北央遗址文化层厚约1米。第二、三两层包含物以盔形器为大宗,比例超过90%。发现的遗迹有灰坑和灰沟。灰坑圆形,圆底,直径50厘米左右,深40~50厘米。坑壁用红褐色黏土涂抹,加工规整,发掘者推测它们有可能是保存淡水或卤水的设施。在文化层中发现大面积分布的白色沉淀物硬面,表面平滑,推测是人工形成的遗迹,有可能是与制盐产业有关的遗留。
  出土的大量盔形器,其质地分两类:一类红褐色,质地差,估计是用当地的土壤在当地烧制的。另一类灰色或黑灰色,质地好,应是在外地烧制好以后的输入品。这些盔形器内壁底部有白色沉淀物,发掘者已采集样品,希望通过检测以证实此类器物是否为专门的制盐器具。
  山东莱州湾地区古代盔形器的分布,基本环绕莱州湾,西起无棣县,东止于胶莱河,南界大致蔓延到泰沂山系以北、胶济铁路沿线。据各遗址点出土盔形器的比例,将这一区域进细化为两小区:
  一是高密度区。以莱州湾为圆心,沿海岸线15~30公里构成一面向海湾的弧形区域,这一范围内凡商周遗址均出盔形器,而且所占比例很高,最高占陶器总量90%以上。
  二是低密度区。在高密度区外围,商周时期遗址也常发现盔形器,但数量不大,呈零星分布。
  对这种盔形器的年代还有不同认识,考古学家一般将它们推定为商周时期,也有人将年代下限延伸至春秋战国或更晚。
  对这种盔形器的功能,学者们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说是汲水器,有的说是陶臼,也有人说是煮盐的用具。根据它分布在沿海地带的这一特点,这后一种说法更引人注意。
  科研人员采用XRD和XRF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寿光大荒北央等遗址出土的盔形器及附着土壤。样品的Na元素和Cl元素XRF分析结果表明,盔形器的含盐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品,显示盔形器与早期海盐生产有关。盔形器表面附着土样用去离子水过滤后,滤液结晶体的XRD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盔形器是商周时期渤海湾地区海盐生产的器物。大荒北央遗址盔形器的内壁沉淀物与长江三峡中坝遗址出土的花边陶釜的内壁沉淀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相,进一步表明其与海盐生产有关。
  其实这种盔形器,外形与史前烹饪使用的陶釜较为接近。可以想见,最初的盐民一定是用自己平日烹饪的陶釜开始煮盐的,后来才制成了专用的煎盐器具。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