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20節:論修養(6)
李鍌 Li Xian
問題與討論
1. 孔子所憂慮的是什麽?
2. 曾子每天如何自省其身?
3. 為什麽為學要從實踐人倫之道入手?
4. 一個人若有了過失,將如何面對?
5. 我們對於纔、學、名、位應如何看待?
二、遠怨
本單元共選錄四章。人與人相處,若不能守道持平,難免造成誤會,滋生怨尤。孔子認為遠離怨尤的方法在於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故本類以"躬自厚"章發端。人有怨於我,則以直報之;有德於我,則以德報之,如此人與我各得其平,則可以"遠怨"了,故次之以《憲問》篇"以直報怨"之說。前兩章都是論與人相處的"遠怨"之道,而《憲問》篇"貧而無怨"章,則進而探討"自處無怨"之道。《裏仁》篇"放於利"章則是戒人凡事不宜依於利而行,蓋依於利乃是取怨之道,非所以遠怨。綜合此四章的旨趣,可知律己、待人,應守道樂道,始能無怨、遠怨。
(一)
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責於人②,則遠③怨矣!"(《衛靈公》第一五·一五)
章旨
孔子教人立身處世之道,在於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註釋
①躬自厚對自己嚴格要求,即嚴以律己。躬,自己。厚,嚴格。
②薄責於人對人不求全責備的意思,即寬以待人。
③遠音yuàn,遠離。
析論
儒傢講"修身",是從自身做起。"嚴以律己",就是自我要求的具體表現。如果與他人發生爭執,首先即需反省自己,這便是"嚴以律己"。想想看,我們用一根手指指着別人的時候,豈不是還有幾根手指正指着自己嗎?如果我們自身都沒有修養好,又憑什麽去嚴責他人呢?《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七章說:"為什麽看見你弟兄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的眼中有梁木呢?"譬如同學們看見別人的掃除工作沒有做好,若能先反省自己究竟做好沒有,不對別人妄加批評,自然不會招致別人的埋怨。像這樣多多要求自己而少苛責他人,與人相處時,自然不會引起別人的怨恨,而能和諧共處了。
(二)
或曰:"以德①報怨②,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③報怨,以德報德。"(《憲問》第一四·三四)
章旨
孔子論酬德報怨之法。
註釋
①德指"恩惠"。
②怨仇怨。
③直正直、合理。
析論
孔子主張仁愛、寬恕,但是也主張人與人之間德與怨的對待要恰如其分,所以並不主張"以德報怨",因為這樣就無以報德了。孔子主張"以直報怨",但是,"以直報怨"和"以怨報怨"又不一樣,這中間的不同在義利之辨。因為"以怨報怨"是一種完全出於利害的考量,人給我十分怨,我一定還他十分怨,這種論斤稱兩的待人方式距離道德、仁愛太遙遠了。"以直報怨"則是站在道德的角度來思考,犯過的一方,一定要受到相當的懲處,才能夠深切的反省,反省之後就不會再犯錯,人類因而更趨於和諧、善良。這纔是"以直報怨"的真正意義。
人於我有德,我們當然要以德報德,俗話說:"受人一滴,報以涌泉。"又說:"施恩慎勿念,受惠慎莫忘。"以德報德,社會日趨祥和:以直報怨,人人以此自警,不敢犯錯,這都是非常適當的;以德報怨,容易流於姑息;以怨報怨,容易流於澆薄,都不是很好的方式;至於以怨報德,那就是禽獸不如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論道德(1) | 第3節:論道德(2) | 第4節:論仁愛(1) | 第5節:論仁愛(2) | 第6節:論仁愛(3) | 第7節:論仁愛(4) | 第8節:論仁愛(5) | 第9節:論仁愛(6) | 第10節:論孝友(1) | 第11節:論孝友(2) | 第12節:論孝友(3) | 第13節:論孝友(4) | 第14節:論孝友(5) | 第15節:論修養(1) | 第16節:論修養(2) | 第17節:論修養(3) | 第18節:論修養(4) | 第19節:論修養(5) | 第20節:論修養(6) | 第21節:論修養(7) | 第22節:論修養(8) | 第23節:論修養(9) | 第24節:論修養(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