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反三國演義   》 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      周大荒 Zhou Dahuang

  且說孔明派遣馬超襲取上黨,絶了並冀兩州交通,乘戰勝之威,分遣王平魏延,徇下介休定襄陽麯井陘各地,收兵拒險,蕩定並州。那三晉雲山,盡皆北嚮,二陵風雨,枉自東來,浹旬之間,兵威大震。那曹兵西扼於潼關,北阻於上黨,進不能得一戰,退又恐為敵所乘,形勢日迫。
  曹操在晉城聚集衆謀士商議道:“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我軍着着落後,為其所製。今彼又襲據上黨,以窺趙地,收定襄以拊榆林,閉關自守,收兵益卒,遠足以俯瞰中原,退亦足以憑陵幽冀,腹心之患,日益加深,如之奈何?”賈詡道:“川兵屢勝,拓土開疆,不徒我腹心之患,亦江南之大不利也!關雲長既絶孫權之好,其意豈須臾忘江南,不過因諸葛亮北出秦川,不肯同時樹敵,故雖當諸葛亮連得秦隴,荊州尚默然無聲。張飛之出駐南召,純係虛張聲勢,掣我援師。今西北日亟,詡請奉明令以入江南,說孫權乘隙以攻荊州;雲長事急,必求救於諸葛亮,諸葛亮必簡西行之銳,以南援荊州,我從而襲其後,雖不能盡復故疆,三晉之地,當可得矣。”操道:“事勢危急,即煩文和一行。”
  賈詡領命,星夜兼程,前赴江南。好容易到了建業,見過孫權,孫權優禮款待,賈詡便將奉使來意聲明。孫權道:“川兵得勢,亦孤之不利。孤為自衛計,亦必取荊州,大夫可歸達魏王,江東早晚即當出兵。”賈詡道:“軍情星火,俟諸葛亮出了潼關,得了洛陽,荊襄消息,聯絡一氣,江南雖有百萬之兵,亦無所用之矣。”孫權笑道:“大夫放心,孤不出兵,當年便不絶荊州之好;今日之事,孤不並荊州,荊州將並孤矣。”賈詡聽孫權說得果决,知道他必然出兵,即時辭別,回轉晉城,報知曹操。
  且說孫權送過賈詡,召集文武商議。江東文武,當初原有兩派:一派是主張親善荊州,以魯肅為首,顧雍徐盛屬之;一派是主張三分天下,擇利而趨,以呂蒙為首,諸將皆屬之。第一派是完全失勢,魯子敬懦弱無能;徐盛鎮守江夏,見孫劉失和,知道不免戰爭,衹好加緊提防,服從上命。此刻孫權提及出兵助曹之事,在廷文武,一律贊成。他們對於形勢,都甚明了,知道諸葛亮出兵討曹,兩三個月間,便得了漢中關輔,北定並州,曹操用兵如神,卻也顧此失彼,江南若不於此時出兵助曹,後來雖有此心,亦無用兵之地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竟起圖存,除了束手歸降,那就非戰不可。
  當下孫權見衆文武一致主張出兵助曹,便差陳武潘璋,持着自己手書,去見呂蒙,叫他起兵,水陸將士,盡歸節制。二將領命,來到夏口,見過呂蒙,呈上吳侯手書。呂蒙看罷,叫二將權且休息,派人至江夏請徐盛前來商議。
  徐盛得令,即刻過江前來。呂蒙道:“文響!川兵連勝曹兵,蕩定關輔,徇下並州,兵勢之強,日興月盛,無曹即無我矣!我既與劉氏絶交,終久必出於一戰,與其待曹兵勢敗而後始求自全,不如及曹兵勢存而先相策應,文響以為如何?”徐盛道:“將軍之言甚是,但荊州方面,守備甚嚴,我欲興兵,何從而施?請將軍見示,以啓顓愚。”呂蒙道:“兵法避堅攻瑕,荊州以重兵守江,防我上攻江陵,我今以水師飾商人模樣,沿江而上,以陸兵沿西岸漸進,暗襲巴陵,如天之福,得了巴陵,便可徑窺長沙,斷荊州之右臂。荊州若以兵援巴
  陵,我以舟師橫江擊之,嚴守夏口,以致敵兵,則進退有餘,可立於不敗之地矣。”
  徐盛道:“將軍胸有成竹,盛無所復用其一得之愚;但關雲長徐元直一世之人才,近加以趙子竜遊弋江湖,西北用兵,必備東南,若其有備,深入必危!曹之求我,我之援曹,皆欲起東南之戰鬥,緩西北之圍攻,欲令劉玄德備多力分,俾曹氏得以收回三晉耳。我似可虛張聲勢以襲江陵,而集兵夏口,以待強敵;關雲長心高氣傲,久欲起兵與我為難,我若以取江陵為名,彼必為先發製人之舉,悉兵以爭江夏,是彼為我緻,我竭水陸以環攻之,必可操勝算矣!”
  呂蒙道:“彼兵大集,勝負未知,乘隙襲之,得巴陵,則彼亦不得不出兵,是彼亦為我所致矣!我若得巴陵,亦可寬江夏之防,而製荊州之後;即煩將軍來守夏口,調興霸守江夏,我自率潘陳二將軍去襲巴陵,防地有失,將軍之責,戰事有失,蒙受其罪。”徐盛見呂蒙决意,知不可爭,便道:“將軍决意出兵,盛願負夏口之責。”
  呂蒙大喜,飛檄召甘寧來守江夏;一面吩咐潘璋陳武各領兵三百人,盡着白衣,駕着商船,嚮巴陵郡進發。自己帶着杜襲,領戰船五百,水師三千人,隨後接應。令蔣欽朱桓領陸軍五千,從羊樓峒襲巴陵之後。
  呂蒙預備已久,一聲出發,即時就道,極其神速。甘寧調防江夏,分兵陸績應援。徐盛接守夏口,深恐荊州兵若識破機關,以重兵阻巴陵,以輕兵襲夏口,弄成一個角弓反張,吩咐所部,用心防守,陸路添設煙墩,水路添設巡船;派了重兵,扼住荊州來路,以免為其所乘。正是:
  白衣搖櫓,枉勞上將之陰謀;黑雲壓城,深恐敵兵之肆志。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劉備一生大業,成於諸葛,而前後大失有二:赤壁聯吳,東風剋捷,不乘戰勝之威,蹶彼之睏,長驅襄樊,並力中原,進規河洛,滅此朝食;而與周郎相爭於荊州一席之地,遂使曹操坐大,不可復製,此一失也;兩川既定,斜𠔌倉皇,不乘雞肋之歸,悉我之銳,南圖關輔,戮力中興,旁收秦晉,恢吾故土;而與諸葛相娛於漢中一日之王,轉令關羽稱兵,不可復救,此又一失也。倘以攻襄之命,臨於赤壁。祁山之師,奮於關中,曾何司馬懿之善謀,能離吳蜀;滿寵之善使,能合孫曹;緻有子明驕白衣飛渡之舟,雲長哀麥城夜走之刃,以終於西蜀偏安,凄其白帝者乎?此本書所以一定漢中,即圖關輔,而揚威華夏,先固荊州,即此提前反後之例顛,遂握覆操折吳之勝算。而一為按跡,仍屬以演義七十二回接寫七十三回之翻案文字也。其蕩定並州,無非自抒偉略;而求援吳會,依然不晚操謀。於是文和奉使,權代滿寵之行人;白衣渡江,故是呂蒙之面目。然雲長未出,煙墩烽火,轉成設自阿蒙;子竜巡江,斥堠樓船,便以俘其伏卒;不亦寒盡吳兒助賊之膽,再敢出乘虛躡後之奇否乎?讀前回,孔明書末,知會雲長,嚴防水寇,吾已知雲長將鞠旅而出荊襄,是逆筆也。讀本回,呂蒙計中,偽飾舟商,上犯巴陵,吾益知雲長必陳師而即北伐,是犯筆也。犯筆見則翻新之文至,而吳謀折,雲長之兵,可不大出耶?若夫雲長之兵可出荊穭,乃欲諸葛之兵得出關中也。又作者欲救玄德平生二失之意,彌平諸葛缺憾,俾成大業,良有以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話說三國
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吊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
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第四回 泄舊忿張綉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
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鬆東西販蜀土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竜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
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範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
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
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
第十三回 銅雀臺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
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
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𠔌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第十八回 侈親徵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
第十九回 徵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
第二十一回 趙子竜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嚮寵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
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竜一軍奪江夏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