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魔志怪 》 後西遊記 》
第十九回 唐長老坐睏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
佚名 Yi Ming
天花才子 Tian Huacaizi
詩曰:
平平道理沒低高,就是靈山也不遙。
既已有人應有鬼,須知無佛便無妖,
死生禍福憑誰造,苦樂悲歡實自招;
若識此中真妙義,求經求解亦徒勞。
話說唐半偈與小行者師徒四衆,自分身解脫而來,一路上無挂無礙,好不快活,又不知不覺行了數千裏路,忽又一座高山阻路。唐半偈在馬上看見,便問小行者道:“前面怎麽又有高山了?”小行者道:“從大唐國到靈山,算起程途來有十萬八千裏之遙;似這般高山峻嶺也不計其數,衹好看做平平大道,坦坦而行,方容易得到。我們出門纔過不上三、五處,怎麽就驚訝起來?”唐半偈道:“不是驚訝,衹恐其中又有妖魔。”小行者道:“山嶽乃靈秀聚藏之處,斷沒有個空處生設之理,不為妖魔竊據,定有仙佛留蹤。我看此山雖然高峻,卻祥光瑞氣,鬱鬱蒼蒼,多分是個聖賢所居。師父放膽前行,不須害怕。”唐長老聞言,再擡頭又將那座山一看。衹見:
竜蟠空際,青巍巍高插雲霄。虎踞寰中,碧沉沉下臨泉壤。方隅廣阔,從東而望,莽蕩蕩未知哪一面為西,道路修長,自南而觀,遠迢迢不識哪一條是北。蒼煙影裏,圍不轉,抱不合,盡是千年老樹;嵐氣光中,攀不着,躋不上,無非萬丈危峰。日色正晴,而細細半空飛雨,大都石觸流泉;風聲不作,而隱隱四境聞香,無非澗衝瀑布。鬆梢白鶴成群,裝點出丘壑清幽;嶺上玄猿作隊,描畫得幾巒靈異。紅不是花,丹不是葉,赤不是霞,絳雪滿山光灼灼;秀不是草,靈不是藥,滑不是苔,紫芝遍地色離離。爛玉充饑,不羨鬍麻之服;露珠解渴,何煩瓊杵之漿。日月至明,常不見煙雲殊幻;山川膚寸,忽然生氣候不齊。四山岩穴高深,九夏不能消背陰之冷霜;絶頂觀瞻最遠,半夜可以見滄海之出日。上碧落而下黃泉,真堪頂踵兩閭;宗靈鷲而祖須彌,足以兒孫五嶽。
唐半偈在馬上細細觀看,見山中煙雲皆有溫和之氣,樹上鳥雀毫無怪異之聲。因贊嘆道:“履真,你看得果明,論得最當,但不知是甚地方?我們須趕入山去,尋個人傢問問,方知端的。”小行者道:“師父說得是。”因將竜馬加上一鞭,大傢追隨着趕進山去。又行了三、五裏,早望見兩山回合處,高聳出許多獸頭屋脊,心知非寺即觀。因隨着徑路轉到山門前看時,見果是一所仙觀,忙將馬勒住,跳將下來。等小行者三人走到,遂將馬交與沙彌牽着,然後一齊走入觀來。正不知是甚麽所在,到了二山門,忽見立着一片石,石上兩行字寫得分明道:
萬壽山洞天,五莊觀福地。
唐半偈看了,忽然省悟道:“原來就是此處,果然是聖賢所居。履真所見不差。”豬一戒笑道:“師父原來是走過的?”唐半偈道:“我何曾走過?”豬一戒道:“既未曾走過,為何曉得?”唐半偈道:“曾聞得有人傳說,此山乃鎮元大仙修真之處;昔日唐玄奘佛師往西天求經時,曾在此處經過。不期你祖大聖一時魯莽,將他觀內草還丹人參果樹打倒,鎮元大仙不肯甘休,兩傢大傷和氣;後來虧了觀世音菩薩醫活了果樹,方纔解了此結,我所以得知。就是水程上也開載有萬壽山名目。今日既有緣到此,我們進去瞻仰一番,也不為空過。”小行者聽了歡喜道:“原來我祖大聖與他是舊相識,該進去拜望拜望。”四衆一面說一面柱裏走。將走到大殿,衹見殿內走出兩個道童來相迎,忽看見他師徒四人模樣,衹管估上估下吃驚打怪,不敢開口。唐半偈便問道:“二位小師兄見了我們,為何這等驚訝?”兩道童方應道:“我看四位老師父又象認得,又象不認得,故此驚疑,不敢輕易動問。”小行者笑道:“好鬍說!既認得就認得,若是不認得就不認得,為甚又認得又不認得,說這樣蹺蹊話兒?”兩道童道:“不是俺們說活蹺蹊。衹因二、三百年前曾有一位唐三藏師父,帶着三個徒弟,儼然與四位老師父一般嘴臉,故疑疑惑惑說個認得;今細看四位老師父面貌雖同,而言語老少又有些略不同處,故疑疑惑惑說個不認得。”唐半偈聽了笑說道:“二位小師兄眼力果然不差,莫非就是明月、清風二位麽?”兩道童道:“我二人正是,老師父為何也得知?”唐半偈道:“因你說起,我故揣知。昔年那四位求經的師父今已成佛了;我們四衆,乃新奉大唐天子之命重往靈山去的,雖則是同源共派,卻已後先異體,怪不得你二人疑惑。”明月、清風道:“既不是舊相知,另是新客,且請問:昔年唐師父既已請了經去,便已完了善果;今日老師父又到靈山見世尊做什麽?”唐長老道:“衹因唐佛師求來的真經,世人不得其解,漸漸入魔。故唐天子命我貧僧又往靈山去求真解。”明月、清風笑道:“大道誰人不具,哪個不知,連經也是多的,何況既有經經即是解,又求些什麽?中國人怎這等愚蠢!又要老師父奔波勞碌;象我們這裏,無經也過了日子。”豬一戒聽了怒說道:“你這兩個童兒也忒憊懶,客來全不知款待,衹管說長道短,你道傢怎知我僧傢之事?”明月、清風見豬一戒發作,衹瞪着眼看。唐半偈忙喝住豬一戒不許多嘴,又嚮明月、清風道:“此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消論到。但貧僧久聞鎮元大仙乃地仙之祖,道法高妙,今幸便路過此,願求瞻仰,敢煩二位小師兄通報一聲。”明月、清風道:“既要見傢師,且殿內請坐。但傢師近日在火雲樓養靜,不喜見客。前日元始天尊到來也未曾會面。衹怕未肯出來。”唐半偈道:“大仙見與不見,安敢相強?衹求二位小師兄通報一聲。”兩道童道:“這個使得。”說完,明月便邀唐半偈殿上去坐。
清風便入內去稟知鎮元大仙道:“外面來了四個和尚,說是大唐國王差他去西域見佛求解的,路過此山,要求見祖師。一個是師父,三個是徒弟,行藏模樣,就與那年求經的一般無二。”鎮元大仙道:“那年,那唐三藏乃金蟬子轉世,與我是舊識,那孫行者後來又與我八拜為交,故殷勤款待他;今日這四個和尚,知他有來歷沒來歷?我怎輕易去見他!你衹回了吧。若念同是善門,留他一茶一飯足矣!”清風領命,出到殿上回覆唐長老道:“傢師近日養靜,概不見客。若要相會,候老師父西天求解回來吧。若是路上未曾吃飯,請坐坐,便齋用了去。”唐半偈聽了,卻也默默無言。旁邊小行者早不忿道:“你這師父忒也妄自尊大!我們又不是專一遊方化齋的,今日偶便過此,我老師父要會一會,也是一團恭敬之心,怎麽躲在裏面裝模作樣不肯出來?”清風笑道:“這位師父說話倒也好笑,你們是釋教,我們是道教,又素不相識,偶然到此,又不是特特為傢師來的,見也罷,不見也罷,有什麽統屬相關,上門怪人!”小行者道:“既是釋教與道教無統屬相關,為何當年唐佛師與孫佛師到此,留他住了許久,又做人參果會請他,今日卻這等薄待我們?”清風道:“這話說得一發好笑,各人有各人的情分,你哪裏管得許多!”小行者道:“他們有甚情分?”清風道:“你不知,那唐三藏前身原是金蟬子,曾在佛前親手傳茶與我師父吃,是個舊交;孫行者初也無緣,行兇羅唕,被我本師拿住,捆了鞭打,又拿他下油鍋,因愛他會騰挪,有手段,又有大體面能請觀世音來醫活人參果樹,兩下打成相識,故與他八拜結為弟兄。有此因緣,故留住許久。你們沒一些來歷,怎麽爭得!”小行者笑道:“若是這等說來,我與你師父就是真真的通傢了。”清風笑道:“又來說謊!且問你:遊方和尚傢在哪裏?就是有傢,不過空門,也不能有欲以觀俺玄門之竅,卻從哪裏通起?莫要信口騙人。”小行者道:“不騙你!我與你實說罷,我就是孫大聖的嫡派子孫。孫大聖既與你師父為八拜之交,我豈不是通傢?”清風道:“這是冒不得的!那孫大聖好大有手段,使一條金箍棒有萬斤輕重,被我師父拿住又走了。你既要充他子孫,也要有二、三分本事。”明月接說道:“不但孫行者有本事,就是二徒弟豬八戒那柄釘耙,與三徒弟沙和尚那條禪杖,也甚是利害。”小行者笑道:“原來你們衹奉承狠的,我祖大聖既有金箍鐵棒,我難道就沒有?”就在耳朵中取出綉花針變做金箍鐵捧,走出殿外舞了一回,竪在月臺上道:“你看這是什麽?終不成也是假冒!”豬一戒與沙彌見小行者賣弄,也撤出釘耙、禪杖放在臺邊,道:“請看看,比當年的可差不多。”兩個道童看見也着驚道:“原來四位師父也不是凡人,既有來歷,不須着急。”清風因看着明月說道:“你可快備齋,請四位老師父暫且用些,等我進去再稟知師父,或者出來相見,也未可知。”唐半偈忙稱謝道:“如此多感。”說罷,明月就邀唐長老四衆到客堂去吃齋;清風依舊走到火雲樓見鎮元大仙,將前情細細說了一遍。大仙道:“我方纔靜觀,這些來因已知道了。若論孫鬥戰與我有交,他的子孫就是我子侄一般,理該和氣待他。但他倚着後天之強,不識先天之妙,若不叫他費些氣力,我仙傢作用他也不知。”因分付清風道:“且去單請他師父來見,我自有處。”清風領命走到客堂,等他師徒們吃完了齋方說道:“傢師聞知俱是知交,就該出見,因一嚮養靜,不敢破例,命我先請唐老師父進去一會吧。”豬一戒道:“難道我們就進去不得?”清風道:“先師後徒,禮也!不要性急,少不得一個個都要請的。”豬一戒還要發話,早被唐半偈喝住道:“大仙肯容我謁見,已是天大的情分,你怎敢鬍爭!”豬一戒方不敢開口。
清風遂領着唐半偈,竟到火雲樓來。到得樓下,早又有一個小童撐開簾子,請唐半偈入去。唐半偈入到樓中,望見鎮元大仙高坐在上面,就合掌膜拜道:“貧僧大顛,謹參見祖師。”那大仙看見,忙降座攙住道:“我與你釋、道分途,禮當賓主,怎麽如此謙恭?”唐半偈道:“大仙乃當代祖師,大顛不過一介凡僧,今得仰瞻圓範,實出萬幸,敢不頂禮,以展微誠!”大仙道:“體力雖別,聖凡性道實無高下。顛師既肯努力靈山,自是佛門法器,不應過為分別,還是賓主為宜。”唐半偈哪裏肯依,遜讓了多時,畢竟以弟子禮參拜大仙。參拜完,大仙讓坐,命童子傳茶。茶畢,大仙便問道:“當年唐旃檀努力求經,蓋有前因,故歷多魔,以彰佛罰;今顛師既無前因,衹在傢修持,未嘗不可證果,何故又承命西行?”唐半偈道:“努力必待前因,則惟佛成佛,而凡夫萬劫不出凡夫矣!貧僧此行,豈敢妄希佛果,但願捨此凡夫耳!”大仙點頭道:“聖凡疆界,顛師一言盡撤,佛器,佛器!”又命童子擺出許多仙傢果品,留唐長老在樓下茶話不題。
卻說小行者弟兄三人,在外面等了半晌不見出來,心下焦躁道:“今日尚早,這樣好天氣,齋又吃了,不走路,衹管在裏面講些什麽?”又等了一會,不見動靜。小行者對着明月道:“央你進去催催我們老師父出來吧,衹管耽擱,恐怕誤了前程。”明月答應道:“待我進去說。”去了半晌方出來回說道:“傢師說西方路上妖魔最多,料想到不得靈山,枉送了一條性命,不如在火雲樓跟傢師修行,或者還有個出頭日子。唐師父悔悟過來,情願在此修行,不去了,故着我傳言,叫你們去了吧。”小行者聽了大怒道:“鬍說!哪有此事?”明月道:“你不信,你自傢進去見你師父就明白了。”小行者道:“待我進去問。”跟着明月走到火雲樓下,衹聽得唐長老在內,與大仙攀今吊古的談論,忍不住在簾外高聲叫道:“師父,既見過,去了吧!我聞大道無言,衹管講什麽!”唐半偈未及答應,大仙早問道:“什麽人到此喧嚷?”唐半偈忙起身賠罪道:“是愚徒孫履真催貧僧早去,村野不知禮法,多有唐突,望祖師恕之。”大仙道:“既是高徙,可叫他進來,我對他說。”明月遂掀開簾子,讓小行者進去。小行者走到樓下,望着大仙也不為禮,衹睜着眼看。大仙問道:“你是什麽人?”小行者道:“我已對童兒講明,是你昔年八拜為交的孫大聖就是傢祖。他是什麽人,我就是什麽人。”大仙道:“既是佛傢支派,也該習些規矩。”小行者道:“規矩都是些虛文套子,習他衹好哄鬼。”大仙道:“這也罷了!衹是你師父德行雖高,卻終是凡胎,西方路上千魔百怪,怎生去得?我故留他在此修行,保全性命。你們可各尋頭路,不必在此守候。”小行者道:“鎮元老先,你雖說有三分仙氣,卻一毫德行也無。我師父奉大唐夭子之命,往靈山拜佛求解,你卻在半路上邀截他修行!我不知道你這樣歪心肝賊肚腸修出什麽行來?倒不如將這五莊觀一把火燒光了,轉隨我師父到西天去,見世尊懺梅懺悔!縱不能夠證果,還不失本來幹淨面目;若衹管撐持這些旁門架子,究竟何益?”大仙道:“你既要你師父西去,我也不強留,衹恐怕你沒甚本事,保他不去。”小行者笑道:“不是誇口說,托賴祖大聖傢傳這條金箍鐵棒,若是西方路上有幾千幾萬個的妖精,也還不夠打哩!況我二師弟豬一戒一柄釘耙,三師弟沙彌一條禪杖,也是不怕鬼神的!先生你不要替古人擔憂。”大仙笑道:“你們若果有這樣手段便也去得,衹怕說得出行不得。”小行者道:“你若不信,請到樓外來,試試我的金箍鐵棒看何如?”大仙又笑道:“這些蒼蠅舞燈草的伎倆,試他做甚?衹與你講過,我留你師父坐在此樓下,我又不動手,衹要你請了師父出去,便算你有些手段,我便也象昔年,做人參果會請你;若是請不出去,帶纍他有些災難,我叫你這小賊猴活不成!那時卻莫對孫鬥戰說我無情。”小行者笑道:“先生不要說謊,等我去叫了兩個兄弟來做個證見。”大仙點頭道:“你去叫來也好。”小行者慌忙走到客堂,與豬—戒、沙彌細細將前言說了一遍。豬一戒大喜道:“我正想這觀裏的人參果,不知是個甚味兒?大傢去攙了師父出來,不怕他不請我們嘗嘗。快去快來。”遂一齊走到火雲樓下,再擡頭看時,衹見那座樓:
炭為梁柱,火作門窗。四壁墻垣皆烈焰,三層檐閣盡金蛇。一脊遊蜿蜒紅竜,雙角聳蹲飛赤獸。畫棟雕甍,無非列炬;珠簾玉幕,疑是燃燈。騰烘有如妖廟,連燒不減鹹陽。補之不滅,勢欲燎原;舉而愈揚,狀如烽燧。張南離之威,擅丙丁之用。莫認做暴客無明,須識取仙傢三昧。
小行者忽然看見,嚇得魂不附體道:“罷了,罷了!師父定然燒死了!”欲要捏着避火訣闖進去,衹覺這火與凡火不同,遠遠立着如炙餅似的,衹是不敢近前。回過頭來,忽見明月掩着嘴笑。小行者忙上前扯着問道:“這火是誰放的!我師父與大仙躲到哪裏去了?”明月笑道:“好好的樓房誰肯放火?”小行者道:“不是放火,為何一時就燒將起來?”明月道:“你不聽得這樓原叫做火雲樓!自有此樓便有此火,何須又放?你師父與我大仙正在裏面談道,躲些什麽?”小行者聽了,似信不信。因與豬一戒、沙彌商量道:“這事卻如何處置?衹怕師父有些災晦!”豬一戒道:“那大仙既與你賭鬥,不放師父,這火自然是他弄的了,師父斷然不妨。衹要有甚法兒滅了此火,不但可救師父,還有人參果吃哩!”沙彌道:“要滅火也不難,豈不聞水能剋火,衹消藉兩副擔桶挑些水來,潑在火上怕他不滅!”小行者聽了,大喜道:“沙弟說得有理。也不消挑水費力,待我喚將竜王來,叫他下一場大雨,何愁此火不滅。”豬一戒道:“下雨比挑水更妙,我二人在此看着,你須快去喚竜王來救師父。”小行者急急跳入空中,掐一個“唵”字訣,念念有詞。早有西海竜王來到,嚮小行者施禮道:“不知小聖呼喚小竜有何使令?”小行者忙答禮道:“無事不敢奉請,今因五莊觀道士恃強,將我師父關在火雲樓裏不放,卻四面放火燒他;我一時解救不得,故請你來煩你下一場大雨,潑滅了火焰,好救師父。”竜王道:“下雨不難,衹是不曾會得風伯、雷神,無以助威。”小行者道:“有雷恐驚嚇了師父,有風倘延燒開一發難滅,都不消得。衹要雨大些,滅了火便是你的功勞。”正說處,東海竜王也來了。二竜奉令,將雲頭低下,直罩在火雲樓上,真是竜能興雲,雲能緻雨。不一時烏雲布滿,大雨傾盆。真是:
忽油忽沛忽滂沱,倒峽嫌微又瀉河,
若使仙傢無蓄泄,火雲樓下已生波。
小行者看見大雨如註,滿心歡喜道:“這等大雨,任是天火也定然滅了,莫說這一間樓子。”便嚮二竜王道:“雨夠了,請住吧。再多時恐怕濕了我們的行李。”竜王聞言,遂停雲罷雨,起在半空。小行者道:“多勞了,請回吧,容改日奉謝,我好去救師父了。”竜王作禮別去不題。
小行者衹道火已滅盡,竟直從火雲樓頂上落將下來。不期火雲樓烈焰騰騰如故,落下來急了,一時收煞不住,竟落入火中,燒得滿身疼滿,叫一聲“啊呀”,忙忙跳將出去,一身毫毛燒得精光。幸虧豬一戒與沙彌扶住,替他將身上的餘火撣去,因埋怨道:“這樣大火,你難道不看見?卻跳將入去。”小行者道:“這樣大雨,我衹道火已滅了,誰知還是如此。這雨都下到哪裏去了?”豬一戒道:“雨落到火上,就似澆油一般,愈下愈烈,一毫也無用。”沙彌道:“此火不為水滅,自是仙傢妙用。但火無體,以木為體,我們一頓釘耙、禪杖,將這間燒酥的樓子打倒了,火無依附,自然要滅。”豬一戒道:“打倒樓子,倘壓傷師父卻怎麽處?”沙彌道:“似這般畏首畏尾,這火如何得消?”豬一戒道:“這火又消不得,他躲在火裏又不出來,莫若以火攻火,轉自放一把,將他前後觀宇都燒將起來,不怕他不出來救火。待他出來捉住,便好救師父。”小行者沉吟了半晌,忽想道:“兵法雲:知彼知己,百戰百勝;不知己不知彼,百戰百敗。這大仙既與我祖大聖打成相識,則他的道法自與我祖大聖相敵。初時,原是我差了,不該與他角口,惹他動起火來。他既動了火,我又動起火來,不知燒到幾時?豈不誤了師父正事!當初,我祖大聖原說凡有急難相救,莫若尋他,求他一個面情,與大仙講講。那時大傢散了火撒開,豈不妙哉!”豬一戒道:“尋着你祖大聖可知好哩!衹怕你祖大聖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哪裏去尋?”小行者道:“他與我既屬一體,便上天下地總不出方寸中。我有尋處。”沙彌道:“快去快來!恐師父受苦。”小行者道:“我去去就來。”因跳在空中,以心問心,競駕雲往西找去。真是水乳針芥毫不爭差,早望見一座佛宮十分莊雅。但見:
樹樹優婆放碧花,層層樓閣護丹霞,
琉璃墻繞黃金路,不是仙傢是佛傢。
小行者看見佛宮,不勝歡喜,也不管是與不是,就象自傢屋裏熟路一般,竟往裏走。走到宮中,擡頭一望,果見祖大聖端端正正高坐在靈臺之上,喜得個小猢猻抓耳撓腮道:“原來是條直路,一綫也不差。”因拜伏在地道:“孫兒履真,謹參見佛祖。”鬥戰佛看見,問道:“你既已皈依,為何不努力奉師西行,卻轉回頭見我?”小行者道:“孫兒因遵佛祖前車後轍之訓,奉唐師父重往西天求解,不期路過五莊觀,被鎮元大仙將師父留住在火雲樓不放;孫兒與他爭論,他竟放了一把火將樓子罩住,不能進去。孫兒無法,衹得召竜王來降雨滅火,誰知雨到火上,轉添烈焰。孫兒打帳用金箍鐵棒打坍了他的樓子,斷絶六根;又打帳以火攻火,一發燒光他的觀宇;又恐怕耽擱工夫,損傷師父,衹得忍耐。因聞他曾與佛祖八拜為交,故特來求佛祖,或是施些法力滅他的火,或是講個人情放出師父來,解了此結,以便西行,庶可完佛祖從前願力。”鬥戰佛道:“那鎮元大仙乃地仙之祖,法力甚大,就是南海觀世音菩薩,說起來也要讓他三分,你怎麽去惹他?他那火雲樓,乃是他性中三昧煉成,豈雨水所能剋?我若用法力以天一真水去沃他,亦可消滅,又恐怕衝動他的無明火,不肯服輸,又要別生枝葉;我去講人情,倘他裝腔做勢,未免損傷體面。莫若指你一條路,還到南海普陀山去求觀世音菩薩。他佛力無邊,自有解救。”小行者道:“求觀世音菩薩固好,衹是孫兒從未識面,如何突然好去?就去。他人生面不熟,怎肯用情?”鬥戰佛道:“菩薩慈悲,聞聲尚且救苦,豈論識與不識?他若推辭,你就說出唐佛師與我求經求解這段因緣,他自生憐憫。”小行者救師心急,領了祖大聖法旨,不敢停留,忙遂拜辭出宮,又駕雲望南海而來。不多時,早望見普陀勝境。真是:
乾轉坤旋吸與呼,憑虛一望海天孤,
波濤隱見潮音洞,誰說南無南不無?
小行者看見,落下云頭,正要找尋岩洞,忽見前面紫竹林中走出黑熊大神攔住問道:“來者莫非就是孫鬥戰後人孫履真麽?”小行者聽見叫他名字,十分驚訝,因連連聲喏道:“弟子正是孫履真,要求見菩薩有事相懇,敢煩引見。”黑熊大神又問道:“你此來,可是要求菩薩替你滅火雲樓心火救師父麽?”小行者連連點頭道:“正是,正是。”黑熊大神道:“既為此來,不消見菩薩了,菩薩已有法旨。”因取出五、六寸長的一條柳枝,枝上含吸着兩三點水珠,遞與小行者道:“菩薩叫你將此柳枝上甘露水,滴在火雲樓上,那火自然消滅。”小行者接在手中一看,心下甚是狐疑。因暗想道:“那樣大雨也不能滅火,這點點水兒濟得甚事?”又不敢明說,衹道:“我偕遠而來,還須見見菩薩問個明白。”黑熊大神道:“菩薩分付說,你若耽擱去遲,恐傷了師父;若要見菩薩時,叫你滅了火救了師父,來繳還柳枝再見吧。”小行者見菩薩事事前知,安敢違拗,衹得謝了黑熊大神,又忙駕雲奔到五莊觀,衹見火雲樓正烈焰騰騰。小行者手拿着柳枝,衹管尋思道:“我方纔又不曾面見菩薩,多分被這黑熊神耍了。然而來也來了,無可奈何,且試試看。”因輕輕灑下一滴,誰知那一滴灑在火上,早霏霏微微散作一陣,把個火焰霎時之間就熄了一半;小行者看見,滿心歡喜,急急的又灑下一滴,不刻半刻工夫,火已全然無光。小行者遂將枝上的盡力都灑將下來,再看時,哪裏還有一點火氣!依舊明窗淨戶,現出一座火雲樓來。
豬一戒與沙彌看見,喜得衹是打跌。忽見小行者從空落下來,便一齊問道:“大師兄,什麽法兒熄得這等幹淨?”小行者道:“一時說不了,且救出師父來再與你細講。”三人遂不管好歹,竟推開簾子闖將入來,但見師父高坐着端然無恙,大傢歡喜。豬一戒因指着大仙道:“先生賭輸了!怎麽說?”大仙見小行者滅了他的三昧真火,也自歡喜。因扯着小行者的手兒問道:“你這小猴兒倒也有三分鬼畫符!還不辱沒了你老祖。你既要請你師父西行,須實對我說,方纔是央誰人來助你?”小行者就誇講說道:“我自傢的一身本事用不了,這點點火種兒打什麽緊!卻要央人?”大仙道:“你這小猴兒不要瞞我,你縱有本事也滅我真火不得,斷有緣故!你若不實說,我再放一把火,將火雲樓圍住,叫你也走不出去!”小行者恐怕仙傢又有法術,因笑說道:“老先生不要性急,待我說與你聽。我實不去央人,人聞我的大名,卻樂從來助我。”大仙道:“你且說是誰來助你?”小行者道:“不是別人,就是我祖大聖昔年請來的觀世音菩薩。他適纔在此經過,看見我弟兄三人要將鐵棒、釘耙、禪杖打坍你的樓子,菩薩因與你相好,再三勸住,遂將幾點甘露滅了你的無明。哪個肯去央人?”大仙點頭道:“我說無人,原來還是菩薩慈悲。既是菩薩解紛,衹得放你們去吧。”唐半偈聽見,忙躬身稱謝道:“蒙祖師垂宥,永註洪恩。”就起身要行。豬一戒攔住道:“師父去不得!先生賭輸了,原許請我們吃人參果,先生正人君子,斷不失信。師父略坐一坐,吃一個壯壯神好走路。”大仙笑道:“也是一緣一會。請你,請你。”隨叫清風、明月取出五個人參果來,請他四人各吃一個;自陪了半個,將半個分與衆仙童。師徒們方歡歡喜喜謝別了大仙,挑着行李,牽着竜馬,走上大路。小行者叫豬一戒、沙彌保護唐長老慢行,自卻卻又駕雲復到南海來見觀世音菩薩,繳還柳枝,即問菩薩道:“竜王大雨不能滅火,怎麽菩薩衹三兩滴甘露卻令火滅無餘?”菩薩道:“雨雖猛勇,不如甘露慈悲故耳。”小行者言下感悟,連連拜謝而出,一筋鬥趕上師父,將菩薩言語宣說一遍。大傢嘆息,自此愈加精神努力西行。正是:
火長青蓮花,露濕菩提樹。
師徒此去,不知又有何所遇,且聽下回分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西遊記 |
|
|
序 | 第一回 花果山心源流後派 水簾洞小聖悟前因 | 第二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 | 第三回 力降竜虎 道伏鬼神 | 第四回 亂出萬緣 定於一本 | 第五回 唐三藏悲世墮邪魔 如來佛欲人得真解 | 第六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 | 第七回 大顛僧盡心護法 唐三藏顯聖封經 | 第八回 大顛僧承恩求解 唐祖師傳咒收心 | 第九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 | 第十回 心明清淨法 棒喝野狐禪 | 第十一回 後因不昧皆前果 外道收回即本傢 | 第十二回 一戒認親 釘耙歸主 | 第十三回 缺陷留連 葛藤挂礙 | 第十四回 金有氣填平缺陷 默無言斬斷葛藤 | 第十五回 假沙彌水面陷師 小天蓬河底捉怪 | 第十六回 弄陰風熱心欲死 灑聖血枯骨回春 | 第十七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鋪情欲塹 | 第十八回 唐長老心散着魔 小行者分身伏怪 | 第十九回 唐長老坐睏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 | 第二十回 黑風吹鬼國 狹路遇冤傢 | 第二十一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 | 第二十二回 唐長老逢迂儒絶糧 小行者假韋馱獻供 | 第二十三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