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 》 大話方言 》
英雄與美人(1)
易中天 Yi Zhongtian
南方六大方言中,資格最老的是吳語。
吳語據說已經有三千多年歷史了。它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的一次大移民,這次移民是太伯和仲雍領導的。太伯和仲雍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兒子。古公亶父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大約當爹的總有些偏心,要心疼小兒子一些,又尤其喜歡季歷的兒子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太伯和仲雍一看沒戲,就帶着族人跑得無影無蹤,史書上的說法是“讓賢”。但如果是讓賢,自己躲起來就是,幹嗎把手下的精兵強將統統帶走?又何必連周族的衣服都不穿了,“斷發文身”,作“野蠻人”狀,公然擺出一副不合作的姿態?分明是和老爹、老弟都翻了臉,沒準還是被打跑的。反正“打不贏就往南方跑”,也是炎黃時代就創立了的光榮傳統,沒什麽稀罕,也沒什麽不妥。
不過太伯和仲雍這一跑,就跑得遠了,從陝西的岐山一直跑到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一帶,這纔站住了腳跟,號稱“句吳”。江南這地方,現在是富得流油,當年卻是蠻荒之地,叫“荊蠻”。移民也是早就有了的,在紹興、諸暨一帶,是夏禹的苗裔,據說是夏王少康派來給大禹守陵的,叫“於越”。他們的習俗,也是“斷發文身”,或者“披發文身”,大約還保持着夏代的原始風貌,祖上則是中原的羌族。太伯和仲雍他們祖上也是中原的羌族,也“斷發文身”,這可真是“五百年前是一傢”了。
可惜現在是親兄弟的,尚且難免禍起蕭墻,五百年前是一傢的,又哪裏靠得住?所以後到的“句吳”,和先來的“於越”,也免不了刀兵相見,鷸蚌相爭。吳越之間的戰爭,也不知打了多少年,最後打出個“臥薪嚐膽”的故事來。不過吳越兩族的文化,畢竟相通之處甚多,正所謂“交通屬,習俗同,語言通”,何況還有需要合作的時候?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同舟共濟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裏來的。)總之吳越兩國的交往是很多的。不管是戰,還是和,總歸要溝通,也要融合,彼此之間也會相互影響。於是吳越兩國的“國語”,就成為今天吳語的原型。直到現在,除寧鎮一帶“失守淪陷”外,吳方言區,大體上也就是當年吳越兩國的地盤。
吳語的代表是蘇州話。蘇州話也被稱作“吳儂軟語”,儂,是典型的吳語。吳人自稱我儂,稱別人為他儂、渠儂、個儂,現在則稱“你”為儂,反正不管什麽人,都是儂,所以叫“吳儂”。不過儂則儂矣,軟卻不一定,寧波話就不軟,因此有“寧聽蘇州人吵架,不聽寧波人講話”的說法。事實上吳人和越人原先都尚武好鬥。吳王金鈎越王劍,吳人更是兵器製造專傢。春秋時,最好的兵器都是吳國的兵工廠裏打造出來的。什麽吳戈、吳鈎、吳幹,都是。《楚辭》上說:“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國殤》)應該說是當時戰場上的真實寫照。難怪伍子胥要報仇雪恨殺楚王,不找別人,非到吳國搬兵不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吳王好劍術,國人多傷疤。”風氣風尚如此,吳語怎麽會軟?
·吳語的代表是蘇州話。蘇州話也被稱作“吳儂軟語”。
吳國出兵器,也出絲綢;出英雄,也出美女。吳國的絲綢叫吳綾,吳國的美女叫吳娃,也叫吳姬、吳娘。越國也出美女,叫越豔。“吳娃與越豔,窈窕誇鉛紅”(李白),弄得吳人和越人都有點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吳國也被越國派出的色情間謀所顛覆。再說越人還擅長詛咒,其禁咒術就叫“越方”,越巫、越祝也讓人談虎色變,吳國豈能不亡?
然而後來越國又被楚國所滅。再說南方從來就打不過北方。吳也好,越也好,楚也好,最後都被北方來的強秦統一了去,南方之強變成了北方的刀下之羊。
此後兵戰就開始改成商戰了。吳????勝雪,吳羊奇白,富庶的南方有足夠的能力在經濟上徵服北方。打造兵器的手藝自然也衹好用來做剪刀,叫“吳刀”。“吳刀剪彩縫舞衣,明妝麗服奪春暉”,“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以柔剋剛的結果是吳語開始變得甜糯綿軟,終於變成所謂“吳儂軟語”。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易中天:話說說話(1) | 易中天:話說說話(2) | 目錄 | 南方與北方(1) | 南方與北方(2) | 南腔與北調(1) | 南腔與北調(2) | 方言與官話(1) | 方言與官話(2) | 誰跟誰學(1) | 誰跟誰學(2) | 多樣與統一(1) | 多樣與統一(2) | 再說南方(1) | 再說南方(2) | 再說北方(1) | 再說北方(2) | 南徵北戰(1) | 南徵北戰(2) | 英雄與美人(1) | 英雄與美人(2) | 行盡瀟湘到洞庭(1) | 行盡瀟湘到洞庭(2) | 吳楚東南坼(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