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蔡晓舟联络同道组成"安徽大学期成会",奔赴北京、上海等地,"蔡晓舟在北京东方饭店宴请在京的皖籍名流学者,到会的有许世英、江朝宗、柏文蔚、胡适、高一涵等数十人。蔡晓舟慷慨陈词,并抽刀断指,用鲜血书写了'誓死建成安徽大学'八个大字"2 。第二年春天,"安徽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由蔡晓舟、刘贻燕、徐光炜任筹备处事务股干事,具体负责筹备工作。胡适、陶行知(当时还叫陶知行)、刘希平、高一涵、江朝宗、柏文蔚等社会名流,均被列为筹备处评议员或交际股干事。
1923年2月,一直积极支持创建安徽大学的省长许世英,因遭到贿选议员和军阀余孽的双重攻击而辞职,安徽大学筹备一事遂告吹。其后,安徽大学筹建工作两度重提,两度搁浅。光阴一晃,已阅经年。1927年10月,军阀陈调元任安徽省政务委员会主席,"为缓和安徽各界人士尤其是教育界的不满情绪,决定恢复安徽大学的筹建工作,重新组建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
刘文典一开始并不在筹备名单之内,安徽方面原本计划推选刘文典的北大同事、安徽同乡王星拱为筹委会主任,主持安大筹建工作。王星拱,字抚五,安徽怀宁人,曾在安徽高等学堂读书,后到英国伦敦理工大学留学,主攻化学专业。1916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在国内教育界颇有声望。遗憾的是,安大筹建一拖再拖,而此时正在筹建中的武汉大学也向他发出了邀请,于是王星拱未能到任主持安大的早期筹建工作。
1927年年底,刘文典正式登上安大筹建的历史舞台。筹备会成员或为社会名流,或为政界要人,共有十一人,分别为:余谊密、胡春霖、张秋白、汤志先、雷啸岑、刘文典、吴承宗、廖方新、常宗会、刘复、吴善。其中,余谊密时任安徽财政厅厅长,雷啸岑时任安徽教育厅厅长,胡春霖时任安徽建设厅厅长,刘复时任安徽司法厅厅长,其余几人包括刘文典在内为知名学者。
从现有的资料分析,刘文典"跳槽"到安大,可能缘于王星拱的推荐。他最初应该是想到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为今南京大学前身)文学院任教的,当时王星拱在这所学校任高等教育处处长、化学系教授。刘文典到了南京以后发现,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乌烟瘴气",根本不适合他。恰好这时,王星拱婉拒了安徽大学筹委会主任的邀请,可能正是他的推荐,刘文典进入安徽省教育界的视野。
另有一种说法是,刘文典到安大,缘于于右任的推荐。在靳仁编著的《民国血案惨案迫害案》中提到"蒋介石扣押刘文典案":"筹建安徽大学,诸事齐备,唯独校长人选难以择定其人。经多方磋商,由于右任力荐,刘文典接受安徽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院长之聘,辞去北京大学教职,南下安庆就任。"这只是一家之辞,并无旁证,写在这里供读者参考。
按照刘文典一向的清高狂傲,他最初对安徽的大小官员们是心存芥蒂的,"安徽的那些东西不能共事,所谓大学也不过是那么一句话而已"。那么,刘文典后来为什么又会改变主意,接受安徽大学的邀请呢?在一封写给胡适的信里,他道出了原委:"弟所以跑在安庆那样秽浊的地方讨生活,一来是因为安庆有个中学(全省仅剩这一个硕果),小儿可以读书;二来是受生活的压迫,所以才忍耻含垢在那里鬼混,过的生活真苦极了。终日要和一班不相干的人们周旋,简直是娼妓一般。"由此可见,刘文典在做出决定之前,是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争斗的,但最终"饥饿"让他屈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