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大乘無量壽經 》
第16品 堂捨樓觀
支婁迦 Lokakasin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捨。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諸菩薩衆。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無量壽國中說法的講堂、修法的精捨,以及一切‘樓觀欄楯’(‘觀’音貫,也是樓。‘欄’是欄桿,直的叫欄,橫的叫楯),也都是七寶自然合成的。並且也都懸挂了白珠摩尼等等寶作的瓔珞,交叉懸挂如同網路,互相輝映,互作裝飾,光明美妙,沒有相比的。諸菩薩衆,所居住的宮殿也是一樣,顯示平等之義。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禪者。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禪者。】
上一段是境,這一段是極樂的境中人。其中有種種形象,有人在地面上講經,當然就有很多人在聽經,誦經,受經。還有人在地面經行的。經行有兩種方式:(一)繞念。(二)是在直綫上來回走著念,像織布機上的梭子。也就是要有一點活動,要避免昏沉,所以坐念與經行就交替為用。還有人在地面上思道(‘思道’就是思維於道)與坐禪(就是打坐修習禪定)。極樂世界在虛空中同有上述種種修持的人。
【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未得阿惟越緻者。則得阿惟越緻。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在極樂凡聖同居土中,種種修持的人,‘或得須陀洹’,須陀洹初果,以及下面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指的斷惑。若把見惑全斷了,就等於證了初果。但是他發心不是衹是初果,這是由於對於前生的修習,在這一方面的居多,所以這方面相應的比較快,所以先斷見惑,程度等於初果。實際極樂國土一律是發大心的菩薩,《往生論》‘二乘種不生’。初果名為入流,是凡夫初入聖道的法流。二果斯陀含譯為一來,斷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還須到人或欲界天受生一次。三果阿那含譯為不還,斷盡欲界思惑之後三品,不再還欲界,以後受生衹在色界與無色界。四果阿羅漢譯為殺賊、應供、不生,斷盡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入有餘涅槃,不再來三界。
‘阿惟越緻’就是阿鞞跋緻,就是不退轉。《彌陀要解》說:‘(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是一切種智海,也就是如來果海。須要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一念一念都流入到佛的智慧之海,所以這是極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往生之後,首先是位不退。極樂國內唯演一乘,諸往生者都發大心,所受用者,大乘法樂,所以不墮二乘地,證行不退,極樂國內沒有退緣,一切都是增上,壽命又是無量,所以必證念不退。所以《要解》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都得三不退也。’並極力贊嘆說:既是凡夫又是阿鞞跋緻,既是阿鞞跋緻可他仍是凡夫,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若非自心自性登峰造極的妙德所致,與持名功德之奇特功勳,再加上彌陀的一乘願海,要不是這三個方面,怎麽會有這樣殊勝無比的奇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編輯說明 | 前言 | 經題 | 後記 | 第01品 法會聖衆 | 第02品 德遵普賢 | 第03品 大教緣起 | 第04品 法藏因地 | 第05品 至心精進 | 第06品 發大誓願 | 第07品 必成正覺 | 第08品 積功纍德 | 第09品 圓滿成就 | 第10品 皆願作佛 | 第11品 國界嚴淨 | 第12品 光明遍照 | 第13品 壽衆無量 | 第14品 寶樹遍國 | 第15品 菩提道場 | 第16品 堂捨樓觀 | 第17品 泉池功德 | 第18品 超世希有 | 第19品 受用具足 | 第20品 德風華雨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