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法苑珠林 》
第十九
釋道世 Shi Daoshi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述意部引證部敬益部違損部述意部第一夫論僧寶者。謂禁戒守真威儀出俗。圖方外以發心。棄世間而立法。官榮無以動其意。親屬莫能纍其想。弘道以報四恩。育德以資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稱為僧也。是知僧寶利益不可稱紀。故經曰。縱有持戒破戒若長若幼。皆須深敬不得輕慢。若違斯旨交獲重罪。若待太公為卿相。則千載無太公。要得羅什為師訓。則萬代無羅什。何得見一僧行過上纍佛宗。見一人戒虧便輕上法。止可以道廢人。以人不弘道也。不可以人廢道。以道是人師也。故釋迦佛等。是真佛寶。金口所說理行教果。是真法寶。得果沙門。是真僧寶。緻令一瞻一禮萬纍冰消。一贊一稱千災霧捲。自惟薄福不逢正化。賴蒙遺跡幸承餘蔭。金檀銅素漆紵丹青。圖像聖容名為佛寶。紙絹竹帛書寫玄言。名為法寶。^2□發染衣執持應器。名為僧寶。此之三種體相雖假。用表真容。敬之永絶長流。篾之常招苦報。
如木非親母。禮則響逸千齡。凡非聖僧。敬則光逾萬代。是知斯風已扇遐邇共遵。冥資含識神功罔測。儻有所虧獲罪彌大。既許出傢理宜革俗。如宋朝無識初信邪惑駭動物情道俗驚怪。後悟鐘釁還申禮敬。宋室則荊蠻齷齪江漢崎嶇。詎得反比大國金輪聖禦。且如禮雲。介者不拜。為失豈同。去俗之人身被忍鎧。握節白衣理所不可。三寶既同義須齊敬。不得偏遵佛法頓棄僧尼。故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能弘道故須齊敬也。
引證部第二如梵網經云。出傢人法不合禮拜國王父母六親。亦不敬事鬼神。又涅槃經云。出傢人不禮敬在傢人。
又四分律雲。佛令諸比丘長幼相次禮拜。不應禮拜一切白衣。
又佛本行經云。輸頭檀王與諸眷屬百官。次第禮佛已。佛言。王今可禮優波離比丘等諸比丘。王聞佛教即從座起。頂禮五百比丘諸出傢者。次第而禮。
又薩遮尼幹經云。若謗聲聞闢支佛法及大乘法。毀呰留難者犯根本罪(令僧依大小乘經不拜君親是奉佛教今乃令禮反違佛教使拜跪俗人即不信佛語故犯根本罪也)。
又順正理論雲。諸天神衆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禮。如國君主。亦不求比丘禮拜以懼損功德及壽命故。
又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如是之人應從啓請。當捨身命而供養之。如我於是大乘經說。
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猶如事火婆羅門等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亦如諸天奉事帝釋迦葉白佛言。若有長宿護持禁戒。從年少邊咨受未聞。雲何是人當禮敬不。
若當禮敬。是則不名為持戒也。若是年少護持禁戒。從諸宿舊破戒人邊咨受未聞。復應禮不。若出傢人從在傢人咨受未聞。復當禮不。然出傢人不應禮敬在傢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幻小。應當恭敬耆舊長宿。以是長宿先受具戒成就威儀。是故應當恭敬供養。
又中阿含經云。雲何知人勝所謂比丘知有二種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勝。
不信者為不如也。謂信人復有二種。有數往見比丘。有不數往見比丘。若數往見比丘者勝。不數往見比丘者為不如也。謂數往見比丘人復有二種。有禮敬比丘。
有不禮敬比丘。若禮敬比丘者勝。不禮敬比丘者為不如也。謂禮敬比丘人復有二種。有問經。有不問經。若問經者勝。不問經者為不如也。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出遊。每見沙門輒下車禮。道人言。大王止不得下車。王言。我上不下。
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為道人作禮。壽終已後當生天上。是故言上不下也。
又善見律雲。輸頭檀那王禮佛已白佛言。我今三度禮如來足。一佛初生時。
阿夷相曰。若在傢者應作轉輪聖王。若出傢學道必得成佛。是時地為震動。我見神力。即為作禮。第二我出遊戲有耕田人。菩薩在閻浮樹下。日時已晡。樹影停住不移覆菩薩身。我見神力。即為作禮。第三今迎佛至國。佛升虛作十八變。如伏外道。神力無異。即為作禮。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欲入園觀。時敕禦者令嚴駕千馬之車。嚴駕以竟。唯王知時。天帝釋即下常勝殿。東嚮合掌禮佛。爾時禦者見則心驚毛竪馬鞭落地。帝釋見已即說偈言。
鬼汝何憂怖馬鞭落於地禦者說偈白帝釋言。
見王天帝釋為捨脂之夫所以生恐怖馬鞭落地者常見天帝釋一切諸大地人天大小王及四護世主三十三天衆悉皆恭敬禮何處更有尊尊於帝釋者而今正東嚮合掌修敬禮爾時帝釋說偈答言。
我實於一切世間大小王及四護世王三十三天衆最為其尊主故悉來恭敬而復有世間隨順等正覺名號滿大師故我稽首禮禦者復白言。
是必世間勝故使天王釋恭敬而合掌東嚮稽首禮我今亦當禮天王所禮者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為自在王。尚恭敬佛法等。比丘出傢學道。亦應如是恭敬於佛。彼天帝釋捨脂之夫敬禮法僧。亦復贊嘆禮法僧者。汝等已能正信出傢學道。亦當復贊嘆禮法僧者。
爾時帝釋從常勝殿來下。周嚮諸方合掌恭敬。時禦者見天帝釋從殿來下住於中庭周嚮諸方合掌恭敬。見已驚怖馬鞭復落地。而說偈言。
何故憍屍迦故重於非傢為我說其義饑渴願欲聞時天帝釋說偈答曰。
我正恭敬彼能出非傢者自在遊諸方不計其行止城邑國土色不能纍其心不畜資生具一往無欲定往則無所求唯無為為樂言則定善言不言則寂定諸天阿修羅各各共相違人間自共諍相違亦如是唯有出傢者於諸諍無諍於一切衆生放捨於刀杖於財離財色不醉亦不荒遠離一切惡是故敬禮彼是時禦者復說偈言。
天王之所敬是必世間勝故我從今日當禮出傢人又普達王經云。時有夫延國王。號名普達。典領諸國四方貢獻。王身奉佛法未嘗偏枉。常有慈心愍傷愚民不知三尊。每當齋戒輒登高觀燒香。還頭着地稽首為禮。國中臣民怪王如此。自共議言。王處萬民之尊遠近敬伏。發言人從。有何情欲毀辱威儀頭面着地。群臣數數共議欲諫不敢。王敕臣下使嚴駕。當行王即與吏民數千人始出宮。未遠忽見一道人。王便下車卻蓋住其群從。頭面着地為道人作禮。尋從而還施設飲食。遂不成行。群臣於是乃諫言。大王至尊。何宜於道路為此乞丐道人頭面着地。天下尊貴唯有頭面。加為國主不與他同。王便敕臣下令求死人頭及牛馬豬羊頭。臣下即遍行求索。歷日乃得。還白王言。前被教求死人頭及六畜頭。今悉已得。王言。於市賣之。臣下即使人賣之。牛馬豬羊頭等皆售。但人頭未售。王言。賤貴賣之。趣使其售。如其不售便以丐人。如是歷日賣既不售。丐人又不取者。頭皆□脹臭處不可近之。王便大怒語臣下言。卿曹前諫言。人頭最貴。不可毀辱頭面着地禮道人。令使賣六畜頭皆售。人頭何故丐人無取者。王即敕臣下嚴駕。當出到城外曠野澤中。王有所問群臣人民莫不振悚。王即告群臣言。卿寧識吾先王時有小兒常執持蓋者不。臣下對曰。實識有之。王言。今此小兒何所在。對曰。亡已久遠乃歷十七年。王言。此兒為人善惡何如。
對言。臣等常睹其承事先王。齋戒恭肅誠信自守。非法不言。王告諸臣。今若見此兒在時所着衣服。寧識之不。諸臣對曰。雖自久遠臣故識之。王顧使從。急還內藏取前亡兒衣來。須臾衣至。曰此是不。對曰。實是其衣。王曰。今儻見兒身為識之不。臣下皆默然良久。臣自弊闇卒睹不別。王始欲說本。前見道人來到王所。王大歡喜。起頭面着地為道人作禮。臣下莫不歡喜。道人就座。王叉手具白前緣。今故嚴出欲示本末。願為此國臣民開導愚癡令知真法。道人即為臣下說王本變。欲知王者。本是先王持蓋小兒。常隨先王齋戒一日不犯。其後過世魂神還生為王作子。今緻尊貴皆由宿行。臣下大小莫不僉然。曰吾等幸遇得睹道人。願遂哀愍。乞為弟子。道人告言。我師號曰佛。身具足相好。獨步三界教授不虛。
佛今去此乃六千裏。須臾語頃。道人飛到捨衛國。具以啓佛。彼國人民甚可愍傷。今皆誠心願欲見佛。唯垂大慈開示真道。佛便許可。明日到夫延國。佛為王及臣民等說法雲。欲知普達王及道人本末不。阿難言。願聞其事。佛言。乃昔摩訶文佛時。王為大姓傢子。其父供養三尊。父命子傳香。時有一侍使。意中輕之不與其香。罪福響應故獲其殃。雖暫為驅使奉法不妄。今得為王。道人本是侍使。時不得香人。雖不得香其意無恨。即立誓言。若我得道當度此人。福願果合今來度王並及人民。王聞佛說其本末。意解即得須陀洹。國中人民聞經。皆受五戒十善以為常法。
又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見一七歲沙彌將至屏處而為作禮。語沙彌言。
莫嚮人道我禮汝。時沙彌前有一澡瓶。沙彌即入其中。從澡瓶中復還來出而語言。王慎莫嚮人道沙彌入澡瓶中復還來出。王即語沙彌言。我當現嚮人說不復得隱。是以諸經皆云。沙彌雖小亦不可輕。王子雖小亦不可輕。竜子雖小亦不可輕。沙彌雖小能度人。王子雖小能殺人。竜子雖小能興雲。由興雲故緻雨雷電霹靂。感其所小而不可輕也。
又付法藏經云。昔佛涅槃一百年後有阿育王。信敬三寶常作般遮於瑟大會。
王至會日香湯洗浴着新淨衣。上高樓上四方頂禮。遙請衆僧。聖衆飛來凡二十萬。王之信心深遠難量。見諸沙門若長若幼若凡若聖。皆迎問訊恭敬禮拜。時有一臣。名曰夜奢。邪見熾盛無信敬心。見王禮拜而作是言。王甚無智。自屈貴德禮拜童幼。王聞是已便敕諸臣。各遣推覓自死百獸。人仰一頭。唯使夜奢獨求人首。得已各敕詣市賣之。餘頭悉售。夜奢人頭見者惡賤。都無買者。數日欲臭。
衆人見已鹹共駡辱。而語之言。汝今非是旃陀羅人夜叉羅剎。雲何乃捉死人頭賣。夜奢爾時被駡辱已。來詣王所而白王言。臣賣人頭反被駡辱。尚無欲見。況有買者。王復語言。若無買者但當虛與。夜奢奉教重賫入市唱告衆人。無錢買者今當虛與。市人聞已重加駡辱無肯取者。夜奢慚愧。還至王所合掌白王。此頭難售。虛與不取反被駡辱。況有買者。王問夜奢。何物最貴。夜奢答王。人最為貴。王言。若貴何故不售。夜奢答王。人生雖貴死則卑賤。王問夜奢。吾頭若死同此賤不。夜奢惶懼怖不敢對。王即語言。施汝無畏。汝當實答。夜奢惶怖俯仰答王。王頭若死亦同此賤。王語夜奢。吾頭若死同此賤者。汝何怪我禮敬衆僧。
卿若是吾真善知識。宜應勸我以危脆頭易堅固頭如何今日止吾禮拜。夜奢爾時聞王此語方自悔責。改邪從正歸敬三寶。以是因緣衆生聞者。若見三寶應當至心恭敬禮拜。
又四分律雲。賓頭盧羅漢。本是優填王臣。由精勤苦行。王放出傢得阿羅漢果。王後每出城參禮。寺去城二十裏。諸佞臣見賓頭不起迎王。惡心諫王。王於後取佞臣諫危欲殺之。賓頭盧見王後來入門。便下床七步迎之。王怒曰。大德由來難動。今避席迎何耶。答曰。王前有好心來故不起迎。今懷惡心來。若不起迎恐當見殺。王嘆曰。善哉。弟子愚戇妄受佞言。不識凡聖。王請悔過雖免地獄。
然賓頭盧記王。由僧起迎故卻後七日必失王位。恰如依記。被他鄰國興兵來捉。
經十二年鎖腳囚禁(自外雲雲)。
述曰。以是義故特須敬慎。不得自高恐損來報。比見俗人微受官位不生信心。妄起高慢呵駡僧尼。種種毀辱。或立廳前身處高床遣人拖牽非理恥撻。敗善增惡無過此等。雖犯王法亦須以理。外法雖行內須省愧。道俗同凡居住三界。未得入聖已來誰之無過。然出傢之人。雖內無實行。交現^2□發身被法服。睹相生善見者生恭敬。破戒僧尼亦能升座種種說法利益群生。前人聞見修持六度。展轉相化。因修善行。未來生處。近得人天。遠成聖果。得此聖已復更展轉利益無窮。譬如一燈然百千燈明終不盡。量此無盡之法。皆由前破戒僧尼說法化功得斯大利。既有此益各須自慎。縱欺得百千萬出傢之人。未能現獲一毫之益。唯加惡名流佈四海。未來生處歷劫受殃。故經曰。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如後述之。
又雜寶藏經云。月氏國王。名旃檀罽尼咤。聞罽賓國尊者阿羅漢。字衹夜多。有大名稱。思欲相見。即與諸臣往造彼國。於其中路心竊生念言。我今為王。王於天下一切人民靡不敬伏。自非有德何能任我供養。作是念已遂便前進。
彼國有人告尊者言。月氏王與諸群臣從遠來相見。唯願整其衣服共相待接。尊者答言。我聞佛語。出傢之人道尊俗表。唯德是務。豈以服飾出迎接乎。遂便靜默端坐不出。於是月氏王至其住處。見尊者衹夜多。睹其威德倍生敬信。即前稽首卻住一面。時尊者欲睡。月氏國王不覺前進授唾器。時尊者即語王言。貧道今者未堪為王作福田也。鬍為躬自枉屈神駕。時月氏王深生慚愧。我嚮者竊生微念已知我心。自非神德何能爾也。即便為王略說教法。王來時道好。去如來時。王聞教已即便還國。至其中路群臣怨言。我等遠從大王往至彼國。竟無所聞然空還國。時王報言。嚮尊者為我說法。來時道好。去如來時。卿等不解此耶。以我往昔持戒布施修造功德以殖王種。今享斯位。復修積善。當來之世必重受福。故誡我言。王來時道好去如來時。群臣聞已稽首謝言。臣等下愚竊生妄解。大王神德妙契玄旨。積德所種故享斯位。群臣歡喜言已而退。
又十誦律雲。爾時世尊說本生因緣語諸比丘。過去世時。近雪山下有三禽獸共住。一鵽鳥。二獼猴。三象。是三禽獸初互相輕慢無恭敬行。同作是念。我等何為不相恭敬。若前生者應供養尊重教化我等。爾時鵽鳥獼猴問象言。汝念過去何事。時是處有大蓽茇樹。象言。我小時行此樹在我腹下過。象鵽問獼猴言。汝憶何事。答言。我憶小時。坐地捉此樹頭按令到地。象語獼猴。汝年大我。我當敬汝為我說法。象獼猴問鵽鳥言。汝憶何事。答言。彼有大蓽茇樹。我啖其子。
於此大便。乃生斯樹。長大如是。是我所憶。獼猴語鵽。汝年大我。我當供養汝。汝當為我說法。爾時象恭敬獼猴。從聽受法。為餘象說。獼猴恭敬鵽鳥。從聽受法。為餘獼猴說法。鵽鳥為餘鵽鳥說法(依四分律鳥騎猴上猴乘象上處處遊行化說法)此三禽獸先喜殺盜淫妄語。後相誡止。即捨此過命終皆生天上。爾時世人見獸廣行善法不侵人𠔌。各自相誡雲。畜生尚能恭敬。何況我等。爾時世人皆相恭敬奉行五戒。命終之後皆得生天。佛語比丘。爾時鵽者則我身是。獼猴者捨利弗是。象者目連是。佛言。畜生無知。尚相恭敬自利利他。何況汝等。以信出傢不相尊敬。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人不敬佛及佛弟子衆現世人訶駡後世墮惡道若人知敬佛及佛弟子衆現世人贊嘆後世生天上佛種種因緣贊嘆恭敬法已。語諸比丘。從今先受大戒。乃至大須臾時。是人應先坐先受水先受飲食。
敬益部第三如寶性論雲。三寶有六義。故須敬也。一者希有義。如世寶物貧窮之人所不能得。三寶如是。薄福衆生百千萬世不能值遇。故名為寶。二者離垢義。如世真寶體無瑕穢。三寶如是。絶離諸漏。故名為寶。三者勢力義。如世珍寶除貧去毒有大勢力。三寶如是。具不思議六神通力。故說為寶。四者莊嚴義。如世珍寶能嚴身首令身姝好。三寶如是。能嚴行人清淨身故。故說為寶。五者最勝義。如世珍寶譬諸物中勝。三寶如是。一切世中最為殊勝。故名為寶。六者不改義。如世真金燒打磨練不能變改。三寶如是。不為世間八法所改。故名為寶。又具六意。
故須敬也。一佛能誨示。法是良藥。能傳通。皆利益於我。報恩故敬。二末代惡時傳法不易。請威加護。故須致敬。三為物生信稟承故敬。四示僧尼敬事儀式。
五令樂供養法得久住故敬。六為表勝相故敬。故成論雲。三寶最吉祥。故我經初置。
違損部第四如像法决疑經云。乃至一切俗人不問貴賤。不得撾打三寶奴婢畜生及受三寶奴婢禮拜。皆得殃咎。故薩遮尼揵經云。若破塔寺。或取佛物。若教作助喜。若有沙門身着染衣。或有持戒破戒。若係閉打縛。或令還俗。或斷其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决墮地獄受無間苦。以王國內行此不善。諸仙聖人出國而去。大力諸神不護其國。大臣諍競四方鹹起。水旱不調風雨失時。人民饑餓劫賊縱橫。疫勵疾病死亡無數。不知自作而怨諸天。
又仁王經云。國王大臣自恃高貴。滅破吾法。以作製法。製我弟子。不聽出傢。不聽造作佛像。立統官製等。安籍記錄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又國王太子橫作法製。不依佛教因緣。破僧因緣。統官攝僧。典主僧籍。苦相攝持。佛法不久。
又大集經云。佛言。所有衆生於現在世及未來世。應當深信佛法衆僧。彼諸衆生於人天中常得受於勝妙果報。不久當得入無畏城。如是乃至供養一人為我出傢。及有依我^2□除須發着袈裟片不受戒者。供養是人亦得功德。乃至入無畏城。以是緣故我如是說。若復有人為我出傢不持禁戒^2□除須發着袈裟片。有非法惱害此者。乃至破壞三世諸佛法身報身。乃至盈滿三惡道。故佛言。若有衆生為我出傢。^2□除須發被服袈裟。設不持戒。彼等悉已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復出傢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惱亂。駡辱毀呰以手刀杖打縛斫截。若奪衣鉢及奪種種資生具者。是人則壞三世諸佛真實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為欲隱沒諸佛所有正法三寶種故。令諸天人不得利益墮地獄故。為三惡道增長盈滿故。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而白佛言。若有為佛^2□除須發被服袈裟不受禁戒受已毀犯。其剎利王與作惱亂駡辱打縛者。得幾許罪。佛言。大梵。我今為汝且略說之。若有人於萬億佛所出其身血。於意雲何。是人得罪寧為多不。大梵王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無間罪。尚多無量不可算數。墮於阿鼻大地獄中。何況具出萬億諸佛身血也。終無有能廣說彼人罪業果報。唯除如來。佛言。大梵。若有惱亂駡辱打縛為我^2□發着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故。是人猶能為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於三寶中心得敬信。勝於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勝於一切在傢俗人。唯除在傢得忍辱者。是故天人應當供養。
何況具能受持禁戒三業相應。其有一切國王及以群臣諸斷事者。如其見有於我法中而出傢者作大罪業大殺生大偷盜大污梵行大妄語及餘不善。但擯出國。不聽在寺同僧事業。亦不得鞭打。亦不應口業駡辱加其身罪。若故違法而謫罰者。是人便於解脫退落受於下類。遠離一切人天善道。必定歸趣阿鼻地獄。何況鞭打為佛傢具持戒者。
又十輪經云。佛言。族姓子。有四種僧。何等為四。一第一義僧。二淨僧。
三啞羊僧。四無慚愧僧。雲何名第一義僧。諸佛菩薩闢支及四沙門果。是七種人名為第一義僧。在傢得聖果者。亦名第一義僧。雲何名為淨僧。諸有能持具足戒者。是名淨僧。雲何名為啞羊僧。不知犯不犯輕重微細罪可懺悔。愚癡無智不近善知識。不能咨問深義是善非善。如是等相名為啞羊僧。雲何名無慚愧僧。若有為自活命來入佛法。悉皆毀犯。破和合僧不畏後世。放縱六情。貪着五欲。如是人等名為無慚愧僧(如是四僧並須恭敬)。
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於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門。污沙門行。自稱沙門。形似沙門。當有被着袈裟衣者。於此賢劫彌勒為首。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彼諸沙門如是千佛。於無餘涅槃界。次第當得入般涅槃無有遺餘。何以故。如是一切諸沙門中乃至一稱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終不虛設。阿難。我以佛智測知法界。非不測知。阿難。所有白業得白報。黑業得黑報。若有淨心諸衆生等。作是稱言南無佛者。彼人以是善根必定得近涅槃。何況值佛親承供養。
又十輪經云。佛言。若諸比丘依佛法出傢。一切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若護持戒不應謫罰閉係刖其手足乃至奪命。悉無是法。若有破戒比丘如敗膿壞。非梵行而言梵行。退失墮落聖道果證。為諸煩惱結使所壞。猶能開示一切我竜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是以依我出傢。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聽輪王大臣宰相不得謫罰係閉加諸鞭杖截其手足乃至斷命。況復餘輕犯小威儀。破戒比丘雖是死人。是戒餘力猶如牛黃。是牛雖死人故取之。亦如石香死後有用。能大利益一切衆生。惡行比丘雖犯禁戒。其戒勢力猶能利益無量天人。譬如燒香。香體雖壞熏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復如是。自墮惡道能令衆生增長善根。以是因緣一切白衣不應侵毀輕衊破戒比丘。皆當守護尊重供養。不聽謫罰係閉其身乃至奪命。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瞻卜華雖萎勝於諸餘華破戒諸比丘猶勝諸外道又大集經。世尊說偈雲。
^2□頭着袈裟持戒及毀戒天人可供養常令無有乏如是供養彼則為供養我若能為敬法歸依而^2□頭身着袈裟服說彼是我子假使毀禁戒猶住不退地若有撾打彼則為打我身若有駡辱彼則為駡辱我是人心欲滅正法大明燈為財共鬥諍剎利同生瞋又十輪經云。譬如過去有王。名曰福德。若人有犯罪過乃至係縛。王不欲奪命將付狂象。爾時狂象捉其二足欲撲其地。而見此人着染色衣。故狂象即便安徐置地不敢損傷。共對蹲坐。以鼻舐足而生慈心。族姓子。象是畜生。見染衣人尚不加惡生於害心。乃至未來世有旃陀羅王。見我法中有人出傢堪任法器及不成法器。故作逼惱。或奪其命。命終之後必墮阿鼻地獄。
頌曰。
經行林樹下求道志能堅既有神通力振錫達乘煙一燈四弘誓至道莫能先不貪曠劫壽何論延促年感應緣(略引十驗)
魏沙門釋曇始晉沙門釋道開晉司空何弱晉廬山七領聖僧晉沙門僧朗晉沙門釋法相晉沙門釋法安宋沙門釋慧全齊沙門釋慧明神州諸山聖僧前魏太武時。沙門曇始甚有神異。常坐不臥五十餘年。足不躡履。跣行泥穢中奮足便淨。色白如面。俗號曰白足阿練也。至赫連昌破長安。不信佛法刑害僧尼。始被白刃不傷。由是僧尼免死者衆。太武敬重。死十餘年形色不改。
西晉沙門單道開。燉煌人。出傢山居。服練鬆柏三十年。後唯吞小石子。行步如飛。不耐人樂幽靜。在抱腹山多年。石虎時來自西平。日行七百。至鄴周行邑野救諸患苦。得財即散。徒行而已。石氏將末。與弟子來建鄴。又南羅浮遂卒山捨。袁彥伯。興寧中登山禮其枯骸雲。
東晉司空何充弱而信法。於齋立坐數年。以待神聖設會於傢。道俗甚盛。坐中一僧容服垢污神色低陋。自衆升坐拱默而已。一堂怪之。謂在謬僻。充亦不平形於顔色。及行中食僧飯於坐。事畢提鉢而出堂。顧充曰。何侯勞精進耶。即擲鉢空中凌虛而逝。充乃道俗目送天際。追共惋恨稽悔纍旬(右三驗出梁高僧傳)。
晉廬山七嶺。同會於東共成峰崿。其崖窮絶莫有升者。晉太元中。豫章太守範寧。將起學館。遣人伐材。其山見人着沙門服。凌虛直上。既至則回。身踞其峰。良久乃與雲氣俱滅。時有採藥數人。皆共瞻睹。當時能文之士鹹為之興。沙門釋曇諦廬山賦曰。應真凌雲以踞峰。杪翳景而入冥者也。
晉沙門竺僧朗者。戒行明嚴華戎敬異。嘗與數人俱受法請。行至中途忽告同輩曰。君等留寺衣物似有竊者。同侶即反。果乃盜焉。
晉太元中。於奉高縣金輿山𠔌。起立塔寺造製形像。苻堅之末降斥道人。唯敬朗一衆不敢毀焉。於時道俗信奉。每有來者。人數多少未至一日輒已送知。使弟子為具。必如言果到。其𠔌舊多虎。常為暴害。立寺之後皆如傢畜。鮮卑慕容德以二縣粗調充其朝中。至今號其𠔌為朗公𠔌雲。
晉沙門梁法相。河東人也。常獨山居精苦為業。鳥獸集其左右。馴若傢獸。
太山祠大石函以盛財寶。相時山行宿於其廟。見一人玄衣武冠令相開函。言終不見。其函石蓋重過千鈞。相試提之飄然而開。於是取其財寶以施貧民。後渡江南住越城寺。忽遨遊放蕩俳優滑稽。或時裸襢幹冒朝貴。鎮北將軍司馬恬。惡其不節招而鴆之。頻傾三鐘。神氣清怡恬然自若。年八十九。元興末卒。
晉沙門釋法安者。廬山之僧遠法師弟子也。義熙末陽新縣虎暴甚盛。縣有大社樹下有築神廟。左右民居以百數。遭虎死者夕必一兩。法安嘗遊其縣暮投此村。民以懼虎早閉門閭。且不識法安不肯受之。法安徑之樹下坐禪通夜。嚮曉有虎負人而至。投樹之北。見安如喜如跳。伏安前。安為說法授戒。虎踞地不動。
有頃而去。至旦村人追死者至樹下見安大驚。謂其神人故虎不害。自茲以後而虎患遂息。衆益敬異。一縣士庶略皆奉法。後欲畫像山壁。不能得空青。欲用銅青而又無銅。夜夢人迂其床前雲。此中有兩銅鐘。便可取之。安明即掘得。遂以成像。後遠法師鑄像。安送一勸助。餘一武昌太守熊無患藉觀之。遂留不改。宋孝明。江陵長沙寺沙門慧遠者。本名黃遷。即禪師慧印之弟子也。印每入定見。遠是印之先師。雖應為蒼頭故度為弟子。常寄江陵楊傢行般舟。勤苦歲餘頗有感變。一日十會通見遠身。而般舟之處行道如故。自剋終日。至期果卒。久之現形多寶寺僧曇珣曰。明年二月二十三日。當與天人相迎。言已不見。珣於是日設大法會。建捨身齋。其日苦氣。自知必盡。三更中聞空中樂聲香煙甚異。珣曰。遠公之契至矣。尋爾神逝。
宋沙門釋慧全。涼州禪師也。開訓教授門徒五百。有一弟子。性頗粗暴。全常不齒。後忽自云。得三道果。全以其無行永不信許。全後有疾。此弟子夜來問訊。時戶猶閉如故。全頗驚異。欲復驗之。乃語明夕更來。因密塞窗戶加以重關。弟子中宵而至。徑到床前謂全曰。闍梨可見信來。因曰。闍梨過世當生婆羅門傢。全曰。我坐禪積業。豈方生彼。弟子云。闍梨信道不篤。兼外學未絶。雖有福業不能超詣。若作一切會得飯一聖人。可成道果耳。全於是設會。弟子又曰。可以僧伽梨布施。若有須者勿擇長幼。及會訖施衣。有一沙彌就全求衣。全謂是其弟子。全雲。吾欲擬奉聖僧。那得與汝。回憶前言不得擇人。便以歡施。
他日見此沙彌問雲。先與汝衣着不大耶。沙彌曰。非徒不得衣。亦有緣事。愧不豫會。全方悟先沙彌者聖所化也。弟子久乃過世。過世之時無復餘異。唯塚四邊時有白光。全元嘉二十年。猶存居在酒泉(右六驗出冥祥記)。
齊始豐赤城山有釋慧明。姓康。康居人。祖世避地於東吳。止赤城山石室。
於是棲心禪誦畢命枯槁。後於定中見一女神。自稱老嫗雲。常加護衛。或時有白猿白鹿白蛇白虎遊戲階前。馴伏宛轉。不令人畏。齊竟陵文宣王聞風衹挹。頻遣三使殷勤敦請。乃暫出山至京師到第。文宣敬以師禮。少時辭還山。苦留不止。
於是資終發遣。以建武之末卒於山中。春秋七十矣。
仰尋震旦海麯神州諸山伽藍泉岩石室有修道人所居聖寺。時有行者。鹹見非一。且述三五用為實錄。餘之不盡不可備論。
昔晉太元初有燉煌沙門竺曇猷。乞食坐禪強志勤業。遊會稽剡縣赤城山有群虎來前。猷為說法。一虎獨眠。乃以如意杖打頭。有十圍蛇繞之都無怖色。又山神捨宅與之作寺。又往赤城山宴坐。此山與天台瀑布四明連屬。父老雲。天台山有聖寺。猷往尋之。石橋跨𠔌青滑難度。衡石斷路無由得達。旬宿橋首聞彼行道唱布薩聲。便潔齋自勵。忽見衡石澗開。猷便前度具睹精捨。神僧燒香。中食畢謂曰。卻後十年自當來此。
齊鄴下大莊嚴寺沙門圓通者。感一神僧夏中聽講。夏罷自恣。就辭雲。在竹林寺邀通過之。通具問道經來年尋至。在彼山東鄴之西北神僧迎接。具見門開房宇華敞林木森大。經宿周流。意言道合。便有終焉之思。神僧為咨大和上。乃不許之。及還舊路三裏之外。反望莫睹。後之往者不知其處。
近鄧州有沙門名道勤者。於州北倚立山岩。追訪具見周循歷覽。實為住寺衆具皆備。但不見人卻下重尋。便失歸路。乃於道次築室。擬尋汾州東南介山抱腹岩者。山居之僧數見沙門乘空來往。又涼州南洪崖窟沮渠蒙遜所造碑寺見存。有塑聖僧。常自行道。人來便止。人去尋行。故旁側足跡納納示現然徒衆不可見之(述曰。如名僧傳三十捲梁高僧傳十五捲唐高僧傳四十捲。及百傢史傳。凡聖碩德數千餘僧積功殊異道俗所欽。或散配諸篇或文繁不錄且列少多示知僧德)。
法苑珠林捲第十九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