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揭秘竜脈玄機細品皇朝興衰:皇朝天運   》 六朝古都(2)      嚮斯 Xiang Si

  精通風水的道士陪同楚王登上高臺,觀察越城。道士說:“楚王請看,越城地形險要,山川秀麗,王氣氤氳。此後百年,這裏仍然將是稱王之地!”楚王看着王氣極旺的城市,點頭贊同,憂慮地問:“有何良策?”道士進言:“填金,以鎮王氣。”楚王會意,下令將士立即鑄造一具金人,由道士指點,埋在城中獅子山東臨江之寶塔橋旁邊的金陵村。楚王大量填金,以鎮王氣,並在石頭山上建築金陵邑(位於今江蘇南京清涼山),所以,人稱這裏為金陵。
  六朝古都,金陵古城蜀國軍師諸葛亮順江而下,穩坐船中,當他細心察看金陵古城時,不禁失聲驚叫:“鐘山竜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東晉大臣王導曾說:“建康,古之金陵。”歷史上,孫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共六個朝代先後定都於此,因此,人們稱這座古城為六朝古都。唐代大詩人李白,喜歡金陵古城,他這樣贊嘆:
  金陵風景好,
  豪士集新亭。
  舉目山河異,
  偏傷周情。
  四坐楚囚悲,
  不憂社稷傾。
  王公何慷慨!
  千載仰雄名。
  李白流連忘返,多次寫詩吟詠:
  金陵夜寂涼風發,
  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雲映水搖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
  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淨如練,
  令人長憶謝玄暉。
  然而,十分奇怪的是,這座王氣旺盛的古城,定都於此的六個王朝,為什麽都是短命的?東吳69年,東晉102年,南朝宋59年,齊23年,梁55年,陳32年,明初定都於此,一世而終,僅僅50餘年。太平天國建都南京,維持了9年;有人認為,楚王埋金以鎮王氣,風水沒了;有人認為,是秦始皇斬斷了地脈,斷了竜氣。
  那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也是最後一次東巡。他神氣活現地巡遊雲夢,浩浩蕩蕩地浮江東下,遠遠地就看見了陽光下王氣氤氳的金陵。御驾車隊到達金陵,秦始皇十分興奮,被這裏虎踞竜蟠的氣勢所吸引。
  一路之上陪同左右的是道法極高的方士常生、仙導,他們修道數十年,精通風水之術,還通曉長生術,他們一直興高采烈地說話,大講都城風水。秦始皇十分奇怪的是,到達金陵之後,這兩位方士出奇的沉默。看金陵地形地勢和山川形勝,他們的眼中還充滿了憂慮。
  秦始皇問:“金陵形勝,氣象萬千,兩位何故沉默寡言?”
  方山地處金陵東南,方山頂部平坦如官印,又稱天印山。兩位方士對視一下,憂心忡忡,欲言而止。
  秦始皇說:“四海之內,莫非王土。天下,乃皇帝之天下,有何懼哉!但說無妨,恕你們無罪。”
  方士常生低聲說:“金陵地形險要,氣勢磅礴,不是平庸之地,非同小可啊!”
  仙導湊近秦始皇,鄭重地附耳說道:“金陵乃竜脈地勢,虎踞竜蟠,地形險峻,王氣極旺,五百年後會有天子坐鎮!”
  秦始皇認為,自己是始皇帝,子子孫孫,皇脈相續,一姓帝國千年萬年,生生不息,怎麽能在嬴姓之外還有別的天子出現?真是豈有此理!秦始皇大驚失色,趕緊詢問:“有何良策?”
  站在竜船上的常生,掃視一眼金陵地勢,指着方山說:“截斷方山。”
  頭戴方巾的仙導看見秦始皇一臉迷惑不解,從容地說:“方山地處金陵東南,你看,方山頂部平坦如官印,人稱天印山。天印,自然是上天賞賜的官印,决定了金陵之地的王氣興衰和吉祥命運。斷了方山竜脈,就是阻隔了金陵的王氣。再引淮水貫穿金陵,通達長江,讓這條秦淮河衝盡王氣,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皇帝之位千年萬世萬萬世了!”十裏秦淮河
  秦始皇大喝一聲:“好!”
  略通風水的秦始皇看一眼金陵城北的獅子山、馬鞍山,吩咐:“這兩座山,也斷了山脈!”此後,金陵改稱為秣陵。秣陵?不是飼馬的草料場嗎?兩位方士聽了,不禁大笑,稱贊皇帝英明蓋世,是千年纔出、天印神授的聖明之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作者介紹前言(1)前言(2)
第一個通曉風水術的君主(1)第一個通曉風水術的君主(2)第一個通曉風水術的君主(3)風水之都(1)
風水之都(2)竜脈(1)竜脈(2)三竜雲氣
華陰形勝竜首山王氣(1)竜首山王氣(2)竜首山王氣(3)
鳳鳥後裔膏腴沃土六朝古都(1)六朝古都(2)
六朝古都(3)三重宮闕八朝古都(1)八朝古都(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