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揭秘曠世文物的傳奇內幕:《故宮》導演看臺北故宮 》
馬衡的堅守
周兵 Zhou Bing
在搶運南京文物的同時,杭立武和行政院沒有忘記留在北平故宮博物院的精品。
從1948年11月起,東北、華北野戰軍就已經將傅作義的軍隊圍困在了北平、天津、新保安和張傢口一帶,到12月14日,北平已經完全被解放軍包圍。行政院和杭立武惦記着北平的文物,心急如焚,電報飛嚮紫禁城,催促北平故宮博物院趕緊遴選精品文物,通過空運送到南京,再隨同南京的文物一起赴臺。
然而,此時的北平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已經做出了與杭立武等人相反的選擇——不去臺灣,留在大陸。
馬衡,1881年生於浙江鄞縣,中國近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著名金石學家、篆刻傢。馬衡與故宮的緣分始於1924年11月,他與那志良等一起進入“清室善後委員會”,擔任清點清宮物品的工作。1933年日軍入侵,馬衡選擇離開北平,帶上文物南遷,並於1934年4月被推選為故宮博物院院長。16年過去了,文物再次遷移,而此次,馬衡選擇了留下。
馬衡的留下與他的兒子、著名戲劇傢馬彥詳有關。通過馬彥詳,馬衡很早便與北平的地下黨組織有了聯繫。在杭立武等催促馬衡遷運文物的同時,馬彥詳也從解放區捎來了中共方面的誠意,希望馬衡不要遷運故宮文物,並許諾北平解放後仍由其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
為敷衍行政院和杭立武,馬衡召開了一次院務會。出席這次會議的有古物館的朱傢溍,代表身在上海的館長徐鴻寶;文獻館的單士魁和張德澤,代表已經赴臺的館長姚從吾;還有圖書館館長袁同禮、總務處處長張庭濟和秘書趙席慈。
院務會看起來開得很認真,馬衡與參會人員仔細討論了選擇哪些文物裝箱,以及如何裝箱等,並告誡大傢一定要細緻謹慎,“要穩重妥當,要保證不損壞。不要求快,記住!不要求快。先準備箱板、木絲、棉花和紙,用多少要做個計劃交總務處購置。”
其實,故宮裏的包裝材料像板箱、棉花、木絲等都是現成的,一面挑選,一面造册,一面裝箱很快便可完成。但在馬衡“安全第一,不要求快”的工作方針的指導下,工作人員們都沒有了抗戰時搶救文物的雷厲風行,這個包裝工作慢條斯理、拖泥帶水地進行着,一直磨蹭到1948年的12月14日,這一天,北平城徹底陷入瞭解放軍的合圍當中,對外陸路交通斷絶。在中共地下黨發起組織的“故宮博物院職工警聯誼會”的促使下,馬衡關閉了午門、神武門和東西華門四門,選裝好的精品文物再也無法運出。
一個月後,1949年的1月14日,馬衡緻函杭立武,信中寫道:“嗣賤恙漸痊而北平戰起,承中央派機來接,而醫生囑勿乘機,衹得謹遵醫囑,暫不離平。”對於文物遷臺事件,他更作了明確的表態:“竊恐愛護文物之初心轉增損失之程度。前得分院來電,謂三批即末批,聞之稍慰,今聞又將有四批,不知是否確實。弟所希望者三批即末批,以後不再續運。”道不同不相為謀,兩人從此分道揚鑣。
對莊嚴,馬衡也寫了一封信。莊嚴與馬衡本是師生,在北大的時候,馬衡是莊嚴最欣賞的學生之一,後來又一起在清室善後委員、故宮博物院工作,關係非常深厚。馬衡决定留下後,給莊嚴去信勸他也留下來,被莊嚴拒絶,兩人的師生關係就此緣盡。
在馬衡的周旋下,北平的文物沒有運出一箱,全部留下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金城出版社 |
|
|
名人推薦語 | 《臺北故宮》作者周兵簡介 | 序言:走進故宮 靠近平靜(白岩鬆) |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1) |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2) | 《臺北故宮》自序(周兵) | 南遷避戰火 | 第一次遷移:從北平到上海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1)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2)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3)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4)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5) | 從大陸到臺灣(1) | 從大陸到臺灣(2) | 第三次遷移: 風雨中鼎輪 | 第四次遷移:倉皇海滬輪 |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1) |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2) | 馬衡的堅守 |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1) |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2) | 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1) | 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