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器武术 》 叶隐闻书:一部武士修养书 》
第20节:叶隐闻书卷一(13)
山本常朝 Chang Korean Yamamoto
67做学问虽说是好事,但有时也会败事,正如江南和尚所戒。追随行为高尚的成功人士而知我心之非,其影响是原生的,可做学问却不会产生这种效果。在许多情况下,长见识不是因为做学问,而是由于热爱真理。
68在他人遭遇灾难时,去问候,然后进一言,鼓励他人打起精神做事,是非常重要的,其人深知此意而重新振作,这是善解人意。苟为武士者,稀松沮丧,意志消沉,那是无情。凭勇气而奋进,如果没有克物的灿烂之心,就不会成功。
69某人是捕快,追赶逃往外地的逃犯,刚要接近,巧遇乘轿子出门的人,因此立即跑过来,打开轿帘问道:"是某某人吗?"但是他完全弄错了,只好掩饰道:"等朋友等腻了,真对不起,误会了。"
70前几年,在一个重要的会议上,某人竟然因自己陈述的反对意见不被采纳而准备斩杀组头大木知昌。直到最后,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终于被认可了。事后,据说这位老兄说:"这么快就采纳了我的意见而去实施这样的事情,主君近侧辅佐的各位是靠不住的,确实是人才不足呀。"
71衙门之类的地方,事情挤到一块儿时就特别忙。有些公务人员不动脑子就劈里啪啦讲一通,大多数情况下,办事效果反而不好,不满的人很多。这种现象尤其应该避免。忙的时候,应该沉静,从容对待每一件事情,这是武士的规矩。说话随便、不耐烦地应对,那是对待仆役的态度。
72时间也是人收入和支出的费用,所以请求别人帮忙时,也是承蒙人家将自己生命必要的部分送给自己,那与死乞白赖地要钱没什么两样,因此能自己做的事,最好不求别人。
73大雨之戒:旅途中偶遇骤雨,急忙跑过泥泞的道路,快步奔到屋檐下,忽而又转到廊下或其他能避雨处,躲来躲去,人还是被淋湿,如果一开始就坦然地接受大雨,也就不会因苦雨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同样,偶遇不测,也要坦然面对。
74多艺,是为了奉公。因此,修行艺能,要趋于武道,只要下了决心,就能有用于武家。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习武者多半都只是喜好武艺本身,而忘了武家;做学问更是如此,尤其有迷失的危险。
75听说在中国,有个人特别喜欢龙。从衣服到家具以及其他日用器具,全部都绘有龙的图案。其爱龙之心终于通到龙神那里,并感动了龙神。可当真龙现身在他的窗边时,此人却因惊吓而气绝。现实生活中,背后喜欢说大话,一旦有事,却连话都说不出的人,也不少啊。
76某人是善使枪的名人,弥留之际,把大弟子叫到枕边,说道:"本门流的奥义,我要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除此以外,再也没什么可以交代的了。如果你想招收弟子,每天就用竹刀训练,真正搏击的时候就不同了。"又听说连歌师傅传授心得时,常说:"从赴连歌诗席的前一日就开始静心,预先看诗歌集。"这是虚静专一于一事的境界。各位也应专一于自己的职守。
77中道是究极的境界,可武士道却必须超越,要敢为天下先。教人射箭,规定左右手要有相同的高度,可右手动不动就会抬高,所以,真要射箭时,右手要降低一些才能射中目标。临战时,为了要战胜那些赫赫有名的武士,夜以继日地想着如何克敌,毫无疲惫和倦意,自然就变得武勇了。这是老武士们常说的话,我以前也听说过。不光是实战时要这样想,平常也应该这样想。
78大木铁山大木铁山:大木权左卫门知烈,铁山是他的号,兵部丞知光的次子。在老了以后,这样说道:"柔道不同于相扑,即使扭成一团,暂处于下风,也可以反败为胜。不过,近些年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正当处于下风时,如果哪位仲裁人此时介入,将他们分开,毫无疑问,处于下风者应该输了。此乃始之胜者,始终之胜也。"
79武士之子的教育,与一般家庭不同。首先,幼小时要训练勇气,但不许哄骗恐吓孩子,幼年如果禀性胆小,将会对其一生产生影响。电闪雷鸣时,父母要锻炼孩子独处;让孩子独自走幽暗阴森的地方;孩子不停地啼哭时,不要说恐吓孩子的话……这些都是武士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还有,不能轻易对孩子进行呵斥,小孩子常常遭到呵斥,会形成腼腆羞怯的性格;务必保证孩子不沾染各种恶习,一旦染癖就很难改正了;谈吐风格、举止礼仪之类,要逐渐引起孩子的自觉,但不要引发孩子的欲念。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中,只要是禀赋正常的孩子,都能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夫妇关系恶劣的家庭,培育的孩子一般都不孝顺。连鸟兽一生下来之后,只要是看惯听惯的,也会改变其天性,从而决定它们的生活习性。母亲愚蠢,父子关系也会恶化。母亲爱孩子,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一旦父亲有异见,母亲总是偏袒孩子,一味地站在孩子一边,与孩子的小心眼儿一拍即合,必然导致父亲和孩子的不和。从女人浮浅的心思来看,她把孩子当作自己一方的盟友和伙伴,对付作为假想敌的丈夫;同时也把孩子当作自己将来的托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1) | 第2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2) | 第3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3) | 第4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4) | 第5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5) | 第6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6) | 第7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7) | 第8节:叶隐闻书卷一(1) | 第9节:叶隐闻书卷一(2) | 第10节:叶隐闻书卷一(3) | 第11节:叶隐闻书卷一(4) | 第12节:叶隐闻书卷一(5) | 第13节:叶隐闻书卷一(6) | 第14节:叶隐闻书卷一(7) | 第15节:叶隐闻书卷一(8) | 第16节:叶隐闻书卷一(9) | 第17节:叶隐闻书卷一(10) | 第18节:叶隐闻书卷一(11) | 第19节:叶隐闻书卷一(12) | 第20节:叶隐闻书卷一(13) | 第21节:叶隐闻书卷一(14) | 第22节:叶隐闻书卷一(15) | 第23节:叶隐闻书卷一(16) | 第24节:叶隐闻书卷一(17)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