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文学者 》 女兒眼中的父親——大師顧隨 》
第20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2)
顧之京 Gu Zhijing
……魯迅先生從《淺草》上選出他的一篇《失蹤》,把他列入了"沉鐘社"的一派。
……魯迅先生認為,沉鐘社是個"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傢團體,顯示着一種努力。"嚮外,在攝取異域的營養,嚮內,在挖掘自己的魂靈,要發見心靈的眼睛和喉舌,來凝視這世界,將真和美歌唱給寂寞的人們"見《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編者導言。。魯迅先生的這一評語對整個沉鐘社是否全部合適,現在已有不同看法,但用以來觀察顧隨的小說,我以為還是比較適當的。
《失蹤》的主人公是個美的狂熱追求者,幾近變態的地步。他為了毀滅醜陋,竟殺害了女人,實際也毀滅了美。他的靈魂受到深深的自譴,一直處於不能自拔的苦境,人也變得愈加畸形了。小說寫得有點陰冷,着重心理描寫,還帶點象徵意味,頗有俄國作傢安特列夫的味道。不過反映的人物生活環境,還是比較現實的。刻畫人物也細膩……
小說的文字簡練流暢,可以說是清雋而富有詩意。
父親並不以小說創作聞名,但在作品發表的六十餘年之後,尚有人回憶評述他的小說,可見他早年小說創作的影響。不過,坦白地說,我至今也沒有完全讀懂這篇《失蹤》。20世紀50年代後期我讀大學的時候,受當時註重作品思想性的影響,曾幼稚地問過父親:"您當初寫《失蹤》,到底是要說明什麽?"由於時代的原因,父親當時笑而未答。數年前,為父親整理遺稿,發現他當年在緻友人盧季韶的信中,說了"近中思想,可於《失蹤》中見之"的話,可見這一創作之確有深意。我想,珍惜美、珍惜生命或許就是《失蹤》的內藴之意吧!珍惜美與珍惜生命本是父親一生的理想和追求!
父親早期的小說,《反目》、《失蹤》而外,僅《廢墟》於《沉鐘》第11期中覓得收入全集(《孔子的自白》、《母親》雖知刊於《沉鐘》卻一時尚未覓得)。《廢墟》所寫是父親兒時聽到的一個真實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房五是清河縣城東關外一個村裏的農民,貧睏而愚昧,他去刑場看殺人,神經受到重大刺激,發了精神病,一個有月光的夜晚,他卸下一把鍘刀,一夜之間幾乎砍殺盡了全村的人,之後沒有了下落。父親在縣城上高小時,曾到東關外去尋找那村子,衹有"????鹼地"上的"一片瓦礫","證明着這是廢墟"。表面看來,這不過是由於愚頑癡昧所造成的一個偶然性的大悲劇、大災難;而若究其深層內藴,則是魯迅小說《狂人日記》中所說的"人吃人"。黑暗的環境處處是發散着血腥氣的屠場,無辜的百姓是刀俎間的魚肉,而最終是社會的全面毀滅--一片廢墟。
其他諸種短篇小說,如今唯於父親緻友人的信中尚能見到些許信息:《海上斜陽》是1924年8月至10月初到青島時所作,乃一萬餘字近乎中篇的寫實小說,記述作者自己與摯友盧伯屏在濟南女中與學生一起反對舊校長而不得不憤然辭職之事。小說中"孟珠"是作者的假名,"孟錦"是盧氏的假名。父親還在信中告訴盧氏:"得此(指《海上斜陽》)真可自豪。""自以為那篇的末段,直嘔心吐血之作。""不過描寫世事,易陷於醜。且通篇無一處可令人快意……"小說寫成後在友人及濟南女中的學生中傳看,而後小說之下落、是否發表,至今都已成沒有謎底的疑問。
《浮沉》寫於1925年,上下兩部,看來也近乎中篇了。於7月3日起筆,上部"寫一與世浮沉、隨波逐流之青年","大部分仍以我自身為影射",已於7月中旬脫稿,"然仍須大加刪改,始能見人"。對於下部已有了構思,"頗思再寫一強有力冷無情之青年,與上半部之主人公作一對照"。為了寫好下半部,"至少須一讀尼采之'Thus Spake Zarathustra',斯梯兒納之'The Ego and His Own',及叔本華之《悲觀哲學》(三人皆德人也),始能着筆。"這部小說藉鑒了外國小說的寫法,"上半《浮沉》,亦全受柴霍夫老先生影響","下半部之結構之輪廓,蓋亦有鑒於屠格涅夫之《父與子》",正因為如此,父親設想"如果寫完,色彩和佈置,一定和從前的東西不一樣"。見緻盧季韶信。《浮海》與《孔子的自白》均是依《論語》中孔子的故事敷演而成,《浮海》已知刊於《國民新報·副刊》(1926年4月10日),但至今未覓得;《孔子的自白》完稿於1925年12月11日,"係取《論語·述而》第七之一節而演義者"。《論語》原文是:"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情節本甚簡單,弟之文筆尤糟,差幸勉強完捲"。父親寫完此"自白"後即寄與陳瑛與曹淑英兩位在濟南的弟子。見緻盧伯屏信。父親在20世紀40年代初緻周汝昌的信中說,近年撰寫《孔門詩案》,已完成了十分之七。不知與這兩篇取材於《論語》的小說是否有關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工人出版社 |
|
|
| 第1節:第一章 求學之路(1) | 第2節:第一章 求學之路(2) | 第3節:第一章 求學之路(3) | | 第4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 | 第5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2) | 第6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3) | | 第7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4) | 第8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5) | 第9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6) | | 第10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7) | 第11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8) | 第12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9) | | 第13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0) | 第14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1) | 第15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2) | | 第16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3) | 第17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4) | 第18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5) | | 第19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1) | 第20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2) | 第21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3) | | 第22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4) | 第23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5) | 第24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6)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