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疏證   》 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楊樹達 Yang Shuda

  《左傳?文公十八年》曰: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 、 、大臨、竜降、庭堅、仲容、叔達,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於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後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醜類惡物,頑囂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搜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捨之則囂,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 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兇,增其惡名,以至於堯,堯不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 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魍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兇也。
  又《成公十八年》曰:二月乙酉朔,晉悼公即位於朝,始命百官,使魏相、士魴、魏頡、趙武為卿,荀傢、荀會、樂黶、韓無忌為公族大夫,使訓卿之子弟共儉孝弟。使士渥濁為大傅,使修範武子之法。右行辛為司空,使修士蔫之法。弁糾禦戎,校正屬焉,使訓諸禦知義。荀賓為右,司士屬焉。使訓勇力之士時使。卿無共禦,立軍尉以攝之。祁奚為中軍尉,羊舌職佐之,魏絳為司馬,張老為候奄,鐸遏寇為上軍尉,籍偃為之司馬,使訓卒乘親以聽命。程鄭為乘馬禦,六騶屬焉,使訓群騶知禮。凡六官之長,皆民譽也,舉不失職,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師不陵正,旅不師,民無謗言,所以復霸也。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
  《禮記?祭義篇》曰:緻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顔色而不與爭也,望其容貌而衆不生慢易焉。
  《衛靈公篇》曰: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
  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荀子?王製篇》曰: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遺,折願禁悍而刑罰不過。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於傢而取賞於朝也,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顯也。夫是之謂定論,是王者之論也。
  《顔淵篇》曰: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衆,舉臯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衆,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華嶠《後漢書?劉平江革傳序》曰:先代石氏父子稱孝,子慶相齊,人慕其言而治。此殆所謂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以為政也。
  《後漢書?郅惲傳》曰:惲志在從政,謂鄭敬曰:“天生俊士,以為人也。鳥獸不可與同群,子從我為伊、呂乎?將為巢、許乎?”敬曰:“吾足矣。初從生步重華於南野,謂來歸為鬆子。今幸得全軀樹類,還奉墳墓,盡學問道,雖不從政,施之有政,是亦為政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 ,小車無 ,其何以行之哉?”
  《韓非子?說林下篇》曰:齊伐魯,索讒鼎,魯以其雁往。齊人曰:“雁也。”魯人曰:“真也。”齊曰:“使樂正子春來,吾將聽子。”魯君請樂正子春,樂正子曰:“鬍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愛之。”答曰:“臣亦愛臣之信。”《新序?節士篇》曰:齊攻魯,求岑鼎。魯君載岑鼎往。齊侯不信而反之,以為非也。使人告魯君:“柳下惠以為是,因請受之。”魯君請於柳下惠,柳下惠對曰:“君之欲以為岑鼎也,以免國也。臣亦有國於此,破臣之國以免君之國,此臣所難也。”魯君乃以真岑鼎往。柳下惠可謂守信矣。非獨存己之國也,又存魯君之國。信之於人重矣,猶與之 也。故孔子曰:“大車無,小車無 ,其何以行之哉?”此之謂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陳寅恪序第3節:自 序第4節:學而篇第一(1)
第5節:學而篇第一(2)第6節:學而篇第一(3)第7節:學而篇第一(4)第8節:學而篇第一(5)
第9節:學而篇第一(6)第10節:學而篇第一(7)第11節:學而篇第一(8)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第14節:為政篇第二(1)第15節:為政篇第二(2)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第18節:為政篇第二(5)第19節:為政篇第二(6)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第22節:八佾篇第三(1)第23節:八佾篇第三(2)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