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 鏡花緣   》 第二十回 丹桂岩山雞舞鏡 碧梧嶺孔雀開屏      李汝珍 Li Ruzhen

  話說那些婦人俱以絲綿纏身,棲在林內,也有吃桑時的,也有口中吐絲的。唐敖道:“請教九公:這些婦人,是何種類?”多九公道:“此處近於北海,名叫‘嘔絲之野’。古人言這婦人都是蠶類。此地既無城郭,這些婦人都以桑林為居,以桑為食,又能吐絲,倒象‘鮫人泣珠’光景。據老夫愚見:就仿鮫人之意,把他叫作‘蠶人’。鮫人泣珠,蠶人吐經,其義倒也相合。”林之洋道:“這些女子都生的嬌嬌滴滴,俺們帶幾個回去作妾,又會吐絲,又能生子,豈不好麽?”多九公道:“你把他作妾,倘他性子發作,吐出絲來,把你身子纏住,你擺脫不開,還把性命送了哩!你去問問,那些男子,那個不是死在他們手裏!”
  這日到了囗跂踵國。有幾個國人在海邊取魚。一個個身長八尺,身寬也是八尺,竟是一個方人。赤發蓬頭,兩衹大腳,有一尺厚、二尺長,行動時以腳指行走,腳跟並不著地,一步三搖,斯斯文文,竟有“寧可濕衣,不可亂步”光景。唐敖因這方人過於拘板,無甚可觀,不曾上去。
  這日到了一個大邦,遠遠望見一座城池,就如峻嶺一般,好不巍峨。原來卻是長人國。
  林之洋自去賣貨。唐敖同多九公上去,見了幾個長人,嚇的飛忙走回道:“九公!嚇殺小弟了!當日我見古人書中,言長人身長一二十丈,以為必無這事係統的批判。參見“歷史”中的“蒲魯東”。,那知今日見的,竟有七八丈高,半空中晃晃蕩蕩,他的腳面比我們肚腹還高,令人望著好不害怕!幸虧早早逃走,他若看見,將我們用手提起,放在面前望望,我們身子已在數丈之外了!”
  多九公道:“今日所見長人並不算長。若以極長的比較,他也衹好算個腳面。老大嚮在外洋同幾位老翁閑談,各說生平所見長人。內中有位老翁道:‘當日我在海外,曾見一個長人,身長千餘裏,腰寬百餘裏;好飲天酒,每日一飲五百鬥。當時看了,甚覺詫異。後來因見古書,纔知名叫“無路”。’又一老翁道:‘老朽嚮在丁零之北,見一長人,臥在地下,其高如山,頓腳成𠔌,橫身塞川,其長萬餘裏。’又一老翁道:‘我曾見一極長之人,若將無路比較,那無路衹好算他腳面。莫講別的,單講他身上這件長衫,當日做時,不但天下的布都被他買絶,連天下的裁縫也都雇完,做了數年才能做成。那時布的行情也長了,裁縫工價也貴了,人人發財。所以布店同裁縫鋪至今還在那裏禱告,但願長人再做一件長衫,他們又好齊行了。彼時有一個裁縫,在那長衫底襟上偷了一塊布,後來就將這布開了一個大布店,回此棄了本行,另做布行交易。你道這個長人身長若幹?原來這人連頭帶腳,不長不短,恰恰十九萬三千五百裏!’衆老翁都問道:‘為何算的這樣詳細?’老翁道:‘古人言由天至地有如此之高,此人恰恰頭頂天、腳踹地,所以纔知就是這個裏數。他不獨身子長的恁高,並且那張大嘴還愛說大話,倒是身口相應。’衆老翁道:‘聞得天上剛風最硬,每每飛鳥過高,都被吹的化為天絲。這位長人頭既頂天,他的臉上豈不吹壞麽?’老翁道:‘這人極其臉厚,所以不怕風吹。’衆老翁道:‘怎曉他的臉厚?’老翁道:‘他臉如果不厚,為何滿嘴衹管說大話,總不怕人恥笑呢?’旁邊有位老翁道:‘老兄以為這人頭頂天、腳踹地就算極長了,那知老漢見過一個長人,較之剛纔所說還長五百裏。’衆老翁道:‘這人比天還大,不知怎能擡起頭來?’老翁道:‘他衹顧大了,那知上面有天,因此衹好低頭混了一世。’又一老翁道:‘你們所說這些長人,何足為奇!當年我見一人,睡在地下就有十九萬三千五百裏之高,脊背在地,肚腹頂天,這纔大哩!’衆者翁道:‘此人肚腹業已頂天,畢竟怎樣立起?倒要請教。’老翁道:‘他睡在那裏,兩眼望著天,真是目空一切,旁若無人。
  如此之大,莫講不能立起,並且翻身還不能哩!’說著閑話,回到船上。林之洋賣了兩樣貨物,並替唐敖賣了許多花盆,甚覺得利。郎舅兩個,不免又是一番痛飲。林之洋笑道:“俺看天下事衹要湊巧:素日俺同妹夫飲酒存的空壇。還有嚮年舊壇,俺因棄了可惜,隨他撂在艙中,那知今日倒將這個出脫;前在小人國,也是無意賣了許多蠶繭。這兩樣都是並不值錢的,不想他們視如至寶,倒會獲利;俺帶的正經貨物,倒不得價。人說買賣生意,全要機會,若不湊巧,隨你會賣也不中用。”唐敖道:“他們買這蠶繭、酒壇,有何用處?”林之洋未曾回答,先發笑道:“若要說起,真是笑話!……”正要講這緣故,因國人又來買貨爾(DudleyShapere1928—)的術語。對信息域夏佩爾做過,足足忙了一日,到晚方纔開船。
  這日到了白民國交界。迎面有一危峰,一派清光,甚覺可愛。唐敖忖道:“如此峻嶺,豈無名花?”於是請問多九公是何名山?多九公道:“此嶺總名鱗鳳山,自東至西,約長幹餘裏,乃西海第一大嶺。內中果木極盛,鳥獸極繁。但嶺東要求一禽也不可得,嶺西要求一獸也不可得。”唐敖道:“這卻為何?”多九公道:“此山茂林深處,嚮有一麟一鳳。麟在東山,鳳在西山。所以東面五百裏有獸無禽,西面五百裏有禽無獸,倒象各守疆界光景。因而東山名叫麒鱗山,上面桂花甚多,義名丹桂岩;西山名叫鳳凰山,上面梧桐甚多,又名碧梧嶺。此事不知始於何時,相安已久。誰知東山旁有條小嶺名叫狻猊嶺,西山旁有條小嶺名叫鷫鸘嶺。狻猊嶺上有一惡獸,其名就叫‘狻猊’,常帶許多怪獸來至東山騷擾;鷫鸘嶺上有個惡鳥,其名就叫‘鷫鸘’,常帶許多怪鳥來至西山騷擾。”唐敖道:“東山有麟,麟為獸長,西山有鳳,鳳為禽長,難道狻猊也不畏麟,鷫鸘也不怕鳳麽?”多九公道:“當日老夫也甚疑惑。後來因見古書,纔知鷫鸘乃西方神鳥,狻猊亦可算得毛群之長,無怪要來抗橫了。大約略為騷擾。麟鳳也不同他計較;若幹犯過甚,也就不免爭鬥。數年前老夫從此路過,曾見鳳凰與鷫鸘爭鬥,都是各發手下之鳥,或一個兩個,彼此剝啄撕打,倒也爽目。盾來又遇麒麟同狻猊爭鬥,也是各發手下之獸,那撕打迸跳形狀,真可山搖地動,看之令人心驚。畢竟邪不勝正,鬧來鬧去,往往狻猊、鷫鸘大敗而歸。”
  正在談論,半空中倒象人喊馬嘶,鬧鬧吵吵。連忙出艙仰觀,衹見無數大鳥,密密層層,飛嚮山中去了。唐敖道:“看這光景,莫非鷫鸘又來騷擾了我們何不前去望望?”多九公道:“如此甚好。”於是通知林之祥,把船攏在山腳下,三人帶了器械,棄舟登岸,上了山坡。唐敖道:“今日之遊,別的景緻還在其次,第一鳳凰不可不看:他既做了一山之主,自然另是一種氣概。”多九公道:“唐兄要看鳳凰,我們越過前面峰頭,衹檢梧桐多處遊去,倘緣分湊巧,不過略走幾步,就可遇見。”大傢穿過峻嶺,尋找桐林,不知不覺,走了數裏。林之洋道:“俺們今日見的都是小鳥,並無一隻大鳥,不知甚故?難道果真都去伺侯鳳凰麽?”唐敖道:“今日聽見各鳥,毛色或紫或碧,五彩燦爛,兼之各種嬌啼,不啻笙簧,已足悅耳娛目,如此美景,也算難得了。”
  忽聽一陣鳥鳴之聲,宛轉嘹亮,甚覺爽耳,三人一聞此音,陡然神清氣爽。唐敖道:“《詩》言:‘鶴鳴於九臯主張以無為萬物之根本;裴頠則反對貴無論,主張有為萬物,聲聞於天’。今聽此聲,真可上徹霄漢。”大傢順著聲音望去,衹當必是鶴鷺之類。看了半晌,並無蹤影,衹覺其音漸漸相近,較之鶴鳴尤其洪亮。多九公道:“這又奇了!安有如此大聲,不見形象之理?”唐敖道:“九公,你看:那邊有顆大樹,樹旁圍著許多飛蠅,上下盤旋,這個聲音好象樹中發出的。”說話間,離樹不遠,其聲更覺震耳。三人朝著樹上望了一望,何嘗有個禽鳥。林之洋忽然把頭抱住,亂跳起來,口內衹說:“震死俺了!”二人都吃一嚇,問其所以。林之洋道:“俺正看大樹,衹覺有個蒼蠅,飛在耳邊。俺用手將他按住,誰知他在耳邊大喊一聲,就如雷鳴一般,把俺震的頭暈眼花。
  俺趁勢把他捉在手內。”話未說完,那蠅大喊大叫,鳴的更覺震耳。林之洋把手亂搖道:“俺將你搖的發昏,看你可叫!”那蠅被搖,旋即住聲。唐、多二人隨嚮那群飛蠅側耳細聽,那個大聲果然竟是“不啻若自其口出”。多九公笑道:“若非此鳥飛入林兄耳內,我們何能想到如此大聲,卻出這群小鳥之口。老夫目力不佳,不能辨其顔色。林兄把那小鳥取出,看看可是紅嘴緑毛?如果狀如鸚鵡,老夫就知其名了。”林之洋道:“這個小鳥,從未見過,俺要帶回船去給衆人見識見識。設或取出飛了,豈不可惜?”於是捲了一個紙桶,把紙桶對著手縫,輕輕將小鳥放了進去。唐敖起初見這小鳥,以為無非蒼蠅、蜜蜂之類,今聽多九公之話,輕輕過去一看,果然都是紅嘴緑毛,狀如鸚鵡。忙走回道:“他的形狀,小弟纔去細看,果真不錯,請教何名?”多九公道:“此鳥名叫‘細鳥’。元封五年,勒畢國曾用玉籠以數百進貢,形如大蠅,狀似鸚鵡,聲聞數裏。國人常以此鳥候日,又名‘候日蟲’。那知如此小鳥,其聲竟如洪鐘,倒也罕見!”
  林之洋道:“妹夫要看鳳凰,走來走去,遍山並無一鳥。如今細鳥飛散,靜悄悄連聲也不聞。這裏衹有樹木,沒甚好頑,俺們另嚮別處去罷。”多九公道:“此刻忽然鴉雀無聞,卻也奇怪。”衹見有個牧童,身穿白衣,手拿器械,從路旁走來。唐敖上前拱手道:“請問小哥:此處是何地名?”牧童道:“此地叫做碧梧嶺,嶺旁就是丹桂岩,乃白民國所屬。過了此嶺,野獸最多,往往出來傷人,三位客人須要仔細!”說罷去了。
  多九公道:“此處既名碧梧嶺,大約梧桐必多,或者鳳凰在這嶺上也未可知。我們且把對面山峰越過,看是如何。”不多時,越過高峰為真實存在的是“共相”,個別事物是虛假的。提出證明上帝,衹見西邊山頭無數梧桐,桐林內立著一隻鳳凰,毛分五彩,赤若丹霞;身高六尺,尾長丈餘;蛇頸雞喙,一身花文。兩旁密密層層,列著無數奇禽:或身高一丈,或身高八尺;青黃赤白黑,各種顔色,不能枚舉。對面東邊山頭桂樹林中也有一個大鳥:渾身碧緑,長頸鼠足,身高六尺,其形如雁。兩旁圍著許多怪鳥:也有三首六足的,也有四翼雙尾的,奇形怪狀,不一而足。多九公道:“東邊這衹緑鳥就是鷫鸘。大約今日又來騷擾,所以鳳凰帶著衆鳥把去路攔住,看來又要爭鬥了。”
  忽聽鷫鸘連鳴兩聲,身旁飛出一鳥,其狀如鳳,尾長丈餘,毛分五彩;攛至丹桂岩,抖擻翎毛,舒翅展尾,上下飛舞,如同一片錦綉;恰好旁邊有塊雲母石,就如一面大鏡,照的那個影兒,五彩相映,分外鮮明。林之洋道:“這鳥倒象鳳凰,就衹身材短小,莫非母鳳凰麽?”多九公道:“此鳥名‘山雞’,最愛其毛,每每照水顧影,眼花墜水而死。古人因他有鳳之色,無風之德,呼作‘啞鳳’。大約鷫鸘以為此鳥具如許彩色,可以壓倒鳳凰手下衆鳥,因此命他出來當場賣弄。”忽見西林飛出一隻孔雀,走至碧梧嶺,展開七尺長尾,舒張兩翅,朝著丹桂岩盼睞起舞,不獨金翠縈目,兼且那個長尾排著許多圓文,陡然或紅或黃,變出無窮顔色,宛如錦屏一般。山雞起初也還勉強飛舞,後來因見孔雀這條長尾變出五顔六色,華彩奪目。金碧輝煌,未免自漸形穢;鳴了兩聲,朝著雲母石一頭撞去,竟自身亡。唐敖道:“這衹山雞因毛色比不上孔雀,所以羞忿輕生。以禽鳥之微,尚有如此血性,何以世人明知己不如人,反靦顔無愧?殊不可解。”林之洋道:“世人都象山雞這般烈性,那裏死得許多!據掩看來:衹好把臉一老,也就混過去了。”孔省得勝退回本林。東林又飛出一鳥,一身蒼毛,尖嘴黃足,跳至山坡,口中卿卿咋咋,鳴出各種聲音。此鳥鳴未數聲,西林也飛出一隻五彩鳥,尖嘴短尾,走到山岡,展翅搖翎,口中鳴的嬌嬌滴滴,悠揚宛轉,甚覺可耳。
  唐敖道:”小弟聞得‘鳴鳥’毛分五彩,有百樂歌舞之風,大約就是此類了。那蒼鳥不知何名?”多九公道:“此即‘反舌’,一名‘百舌’。《月令》‘仲夏反舌無聲’,就是此鳥。”林之洋道:“如今正是仲夏民問題、民族問題、戰略和策略、黨、工作作風等基本問題。,這個反舌與衆不同,他不按月令,衹管亂叫了。”忽聽東林無數鳥鳴,從中攛出一隻怪鳥,其形如鵝。身高二丈,翼廣丈餘,九條長尾,十頸環簇,衹得九頭。攛至山岡,鼓翼作勢,霎時九頭齊鳴。多九公道:“原來‘九頭鳥’出來了。”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女魁星北斗垂景象 老王母西池賜芳筵第二回 發正言花仙順時令 定罰約月姊助風狂
第三回 徐英公傳檄起義兵 駱主簿修書寄良友第四回 吟雪詩暖閣賭酒 揮醉筆上苑催花
第五回 俏宮娥戲誇金盞草 武太後怒貶牡丹花第六回 衆宰承宣遊上苑 百花獲譴降紅塵
第七回 小纔女月下論文科 老書生夢中聞善果第八回 棄囂塵結伴遊寰海 覓勝跡窮蹤越遠山
第九回 服肉芝延年益壽 食朱草入聖超凡第十回 誅大蟲佳人施藥箭 搏奇鳥壯士奮空拳
第十一回 觀雅化閑遊君子邦 慕仁風誤入良臣府第十二回 雙宰輔暢談俗弊 兩書生敬服良箴
第十三回 美人入海遭羅網 儒士登山失路途第十四回 談壽夭道經聶耳 論窮通路出無腸
第十五回 喜相逢師生談故舊 巧遇合賓主結新親第十六回 紫衣女殷勤問字 白發翁傲慢談文
第十七回 因字聲粗談切韻 聞雁唳細問來賓第十八回 闢清談幼女講羲經 發至論書生尊孟子
第十九回 受女辱潛逃黑齒邦 觀民風聯步小人國第二十回 丹桂岩山雞舞鏡 碧梧嶺孔雀開屏
第二十一回 逢惡獸唐生被難 施神槍魏女解圍第二十二回 遇白民儒士聽奇文 觀藥獸武夫發妙論
第二十三回 說酸話酒保咬文 講迂談腐儒嚼字第二十四回 唐探花酒樓聞善政 徐公子茶肆敘衷情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