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志怪 觀音菩薩傳奇   》 第二十回妙善師赤足趕行程 加拉族遊牧居沙漠      曼陀羅室主 Man Tuoluoshizhu

  話說妙善大師正和那白象說話,不料那時毛人已發現她脫逃了,跟蹤尋來,後面喧聲大作:妙善大師聽得,道聲:“不好!白象呀,那邊夜叉又追來了,如何是好?你端的有心相救時,便請早些領我出險。”
  那白象聞言,便略不遲疑地伸過三尺來長的大鼻,“嗖”地就是一捲,把妙善大師攔腰捲住,輕輕一提,提在乎空,發開四足,一直嚮前途飛跑而去,其速無比,真如騰雲駕霧一般,不消片刻已出了金輪山口。又走了三、五裏,不見毛人追來,方纔停下步子,輕輕地將妙善大師放下。
  大師微微地喘過一口氣,彈了彈衣上塵沙,撫摩着象額道:“白象呀,今番多虧了你,纔救得貧尼一命,如今貧尼可以自投塞氏堡,訪問失散的兩個同伴了。你可回山好好休養,多積幾柱功德,待我朝山證果之後,定來度你,决不食言就是了。”
  不料那白象聞言,非但不走,索性伏在地上,動也不動。妙善暗想,這象兒不肯回山,難道想跟我朝須彌山去嗎?便又問道:“白象呀,你既不願回轉金輪山,想是要隨我往朝須彌,你如有此意思的話,就把頭點三點。”
  果然那白象將頭點了三點,接着把鼻子嚮自己背上指點着,好似叫大師乘坐的一般:妙善大師十分喜悅道:“善哉,善哉!看不出你倒是與佛法有緣的,但是傲我坐騎,得纍你負重跋涉千裏了!”
  說罷便爬上象背,跌坐其上,白象就站起身來,緩緩地嚮塞氏堡而去。
  大師正想到了那邊,再訪問保姆和永蓮的蹤跡。她對於兩個同伴,雖然散失,可是並不疑心她們被毛人所害。因為她想二人如其也被毛人擒去,在山中時一定會得看見,如今山中既沒有看見,一定逃往塞氏堡。故她打定主意到堡中去探訪,不料到得將近,永蓮已迎將上來了。
  當下孫德等聞了妙善大師一番說話,齊聲說道:“這是佛法無邊,纔有如此巧事,那白象一定是佛祖差遣的,自屬無疑。衹不知大師又何來那許多麻草鞋?”
  永蓮接口道:“若要問起這麻草鞋的來歷,哼,苦哩,苦哩!”於是又將往日宮中之事,仔細訴說了一番。
  孫德肅然起敬道:“不料這位大師,乃是興林國的公主,生在帝王之傢,卻不被榮華富貴縈了心,一念誠心地修行,吃盡痛苦,不稍變志,這真是古今難得,後日證果佛門,是一定無疑的了!可是那些麻草鞋既然被毛人奪去,此往須彌山又有千裏之遙,一路上沒得穿換,那是不行的。三位倒不如在此小住兩日,待我命人多做幾雙僧鞋相送,免得赤足而行。”
  妙善大師合掌為禮道:“多謝大官人盛意,小尼衹是心領,不敢拜賜,大官人不必多勞。”
  孫德道;“這卻奇了,出傢人本來受十方供養的,幾雙僧鞋算得什麽?卻如何不肯受領?”
  妙善大師答道:“大官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出傢人受十方供養是不錯的,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佛法有因緣,不敢過求。前次在宮中罰織草鞋,是種的因,今番因草鞋得以脫身,逃出虎穴竜潭,就是收的果。因果相抵,草鞋對於小尼的緣法,已經盡了,切不可再在此時另行種因的了。況且草鞋對於小尼有救命之功,也萬無再穿之理。譬如一位救命恩人,我們就該感激敬重,視他如父母神佛一般,那纔是個正理;若是不感激敬重有恩之人,反去糟蹋凌辱他,天下有此等的道理嗎?草鞋雖比不得人,但其理則一。故小尼自此以後,寧願赤足行程,决不再穿鞋子。況且有這馴順的白象路上代步,就是赤足,也不至於有什麽痛苦,所以請大官人不必勞心。”
  孫德聽了此話,更是敬服,也不相強,當下便命開設齋飯與三衆果腹,製鞋之事也就擱過不提。三衆就在孫德傢中,歇宿一宵,次日用過早齋,問明前路,道謝作別。
  孫德領了一班善姓,相送出堡。妙善大師合十告辭,上了象背,保姆、永蓮分侍左右,別了衆善姓,一路嚮北而來。自晨至午,走了三十多裏,一片黃沙漫漫的沙漠,非但不見人煙,連水草也無處可見,遠遠望去,茫無涯涣。
  永蓮道:“前路茫茫,望去何止百裏,衹不見有什麽可以棲身之處。我們從此刻起,走到日暮,至多不過再走五十裏路,今夜如何歇宿呢?”
  妙善大師道:“你且不必預作憂慮,有了前程自顧走,走得一步是一步,就算到日暮時再沒個棲身之處,即在此沙漠中權歇一宿,也無不可。此刻縱然預先憂慮,也是沒用,總不見得因了我們的憂慮,前途會幻化出棲身之所來的。”
  永蓮聽了,不便再說什麽,三個人一頭象,寂靜無聲地嚮前走。
  一路無話,直到日落西山時分,還沒有山林村落。妙善大師坐在象背上,運用慧眼嚮前看去,衹見數裏之外,似有人畜往來,明知是一班遊牧之民,便道:“好了,好了!你等且看,前邊不是有一隊遊牧嗎?我等腳下加緊一點,趕到那邊就可以托庇了。”
  保姆、永蓮二人起初因距離得太遠,看不出什麽。又走了一程,纔有些隱約,後來越走越近,那邊人畜篷帳,纔歷歷在目。三人很是喜悅!待到得切近,天色已昏昏入暮了。
  妙善大師跳下象背,搶上幾步,嚮一個酋長模樣的人合十為禮,說明來意。可巧那班人卻是興林國所屬東境部落的加拉族,他們嚮來居無定所,以遊牧為主,聽了妙善大師的話,知是上國修行之人,自是肅然起敬,將三人邀入帳中,席地而坐,那頭白象就伏在帳外守護。
  那班加拉族人對於三衆,倒是十分恭敬,略事寒暄之後,就有人獻一瓶清水,一大盤牛肉來給三人充饑。在他們是一片好意,無奈三衆連小葷腥都不吃,何況這牛羊大葷呢?
  妙善大師看見了,連稱“罪過”,嚮那人謝道:“貧尼自有生以來,即不吃葷腥,持了長齋。就是她們二人, 自從皈依佛沮之後,也不吃葷,這些肉類,快請收過,留着自用,貧尼衹叨擾一杯清水就夠了!”
  那酋長道:“你們趕一天的路,想必是餓了,此間除了肉類之外又沒有別的東西可充饑,那便如何是好?”
  永蓮道:“倒無妨,今天我們在塞氏堡啓行的時候,承孫大官人施給一袋饃饃,大可供幾頓果腹哩!”
  妙善大師道:“是幾時給你的?怎麽我卻沒有知道?”
  永蓮道:“在出堡以前,我恐怕大師知道了,又要推卻不受,故悄悄地收了,以備不時之需。不料今天就用着它了。”
  妙善大師道:“你怎不早說?使我也好嚮孫大官人致谢。”
  永蓮道:“我已替大師重言申謝過了。”一邊說,一邊從袋中取出幾個饃饃來,大傢分吃,又喝了些水潤喉。其時帳中昏黑,又沒有燈火,衹有那蒙着沙的沉沉月色,從罅隙中透入,有些微的光明。三衆坐禪入定,遊牧的一班人也橫七竪八地沉沉睡去,不在話下。
  直到來朝,大傢分道揚鑣,各奔前程。那加拉人的行蹤,我且不去管,這邊妙善大師等三衆,一路往北而來,曉行夜宿,一連數日,倒也平安無事。
  那一天走到一個所在,衹見一座高山阻路,離山數裏之處,有座村落,也有百十來傢住戶。其時天色已經薄暮,三衆便投村落而來,不料中間卻又發生了阻力。正是:此去須彌路,風波尚未完。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第二回濁酒三杯涼亭小宴 明珠一顆好夢投懷
第三回怪老人妙舌說慈航 小公主停哭聽佛偈第四回物色乘竜欲傳大位 閑觀鬥蚊引動慈心
第五回救孤蟬公主受傷 醫創瘢國王懸賞第六回衆庸醫都無丹鼎藥 怪修士指說雪山蓮
第七回須彌山迦葉尋蓮 興林國賈後受病第八回留偈語暗藏後事 感死生了悟禪機
第九回夢見佛容喜出望外 違逆父命罰作灌園第十回祝壽筵前暢言妙旨 再貶廚下雜做苦工
第十一回一念精誠感彼宮女 半宵操作憐此勞人第十二回鑒精誠老父回心 願修行女奴宣誓
第十三回興土木重修金光寺 定良辰捨身耶摩山第十四回試金刀斬斷六根 人空門靜觀三界
第十五回一念興定中塵劫現 功行滿心上白蓮生第十六回了因緣往朝須彌山 施米𠔌安度神鴉嶺
第十七回遇善土指點前程 戀風景旁生枝節第十八回金輪山大師被劫 塞氏堡同伴求援
第十九回草履幾雙黑人爭去 聖尼一位白象馱來第二十回妙善師赤足趕行程 加拉族遊牧居沙漠
第二十一回盧莊求宿又遇因緣 糯米相貽治愈痼疾第二十二回天馬峰殲除虎患 琉璃城路得光明
第二十三回上高峰巴蛇吞象 入幻境神將擊人第二十四回遇白熊三尼裝假死 避靈猿七步學朝真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