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寶島佛教六十日參學記:僧眼看臺灣 Taiwan Buddhist sixty days participating school in mind: Taiwan sight monk   》 第20節:僧眼看臺灣(19)      體恆 Ti Heng

  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
  一樣的陋習
  整體來說,臺灣民衆要比大陸民衆的社會素質高些,可是也有與大陸民衆一樣讓人討厭的陋習。比如,隨地亂扔垃圾。
  我覺得,愛護公共場所的衛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否講究衛生,是否能把自己用過的廢棄物適當處理,代表着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大陸人隨處丟垃圾的壞習慣也帶到了國外,一些在國外旅遊的大陸遊客,時不時會因為這些,被人拍照登報,受盡嘲諷。我在大陸出門旅行,最生氣的就是看到滿天飛舞的垃圾。自己快樂了,卻把煩惱留給別人,這是極不道德的一種行為!
  可是,在臺灣我也看到了這種現象。不管是首善之區的臺北,還是偏僻的鄉村,街道上、馬路上、風景區(寺院除外),到處也有被人隨手丟棄的塑料袋、飲料瓶、包裝紙、面巾紙、盒子、箱子……雖然沒有大陸那麽多,可是也夠大煞風景的。這讓人很不喜歡!同樣都是華人居住的地區,香港與新加坡這兩個地方就不是這樣,幹淨極了。為什麽臺灣與大陸會這樣呢?這是個值得讓人思考的問題!
  都是中國人,我不希望中國人被人鄙視,被人瞧不起。所以,即便因為我說的這些話讓臺灣的朋友們生氣,我也在所不惜,衹要從今以後,大傢別再亂丟垃圾!
  我期待着,臺灣與大陸的明天都能是一片藍天,一片淨土,讓所有的人來得快樂,去得歡喜!
  我的同學們
  法鼓山佛教研修學院是今年四月初八纔成立的一所高等佛教教育機構,主要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佛教實踐能力、佛學研究能力的新型佛教弘法人才。第一屆報考五十餘名,招收了十五人。這個"大"班級的十五人,就是我要與之共處兩個月的同學們。
  甫入班級,我就發現了這些同學間的差異。雖然衹有十五人,可是"類別"夠齊全的,有出傢僧衆、有在傢居士,有男生、有女生,有臺灣本土的、還有島外來讀的,有從佛學院來的、有從社會大學來的,有直接本科考上的、有工作三五年後再讀的,有一直讀佛學的、有原來根本與佛教不沾邊的。最有意思的是,有歲數與我相仿的,還有社會工作退休之後考來讀書的,年齡階段的懸殊超過三十歲。這種現象不但在中國佛學院看不到,恐怕就是大陸一般高校與研究所也不太容易看到。
  這讓我想到了孔老夫子,史書上說他當年帶學生,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他的學生中,有經商的、有為官的,有做學問的、有搞工藝的,有富的、有窮的,有尊的、有卑的,有擅文的、有能武的,有年少的、有年老的……可謂五花八門。然而,正是這不拘一格的形式,使他老人傢贏得了"中國民間辦學第一人、中國大衆化教育的創始者"等不少榮譽稱號,並被尊為中國文化的祖師(大成至聖先師),兩千餘年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第2節:僧眼看臺灣(1)第3節:僧眼看臺灣(2)第4節:僧眼看臺灣(3)
第5節:僧眼看臺灣(4)第6節:僧眼看臺灣(5)第7節:僧眼看臺灣(6)第8節:僧眼看臺灣(7)
第9節:僧眼看臺灣(8)第10節:僧眼看臺灣(9)第11節:僧眼看臺灣(10)第12節:僧眼看臺灣(11)
第13節:僧眼看臺灣(12)第14節:僧眼看臺灣(13)第15節:僧眼看臺灣(14)第16節:僧眼看臺灣(15)
第17節:僧眼看臺灣(16)第18節:僧眼看臺灣(17)第19節:僧眼看臺灣(18)第20節:僧眼看臺灣(19)
第21節:僧眼看臺灣(20)第22節:僧眼看臺灣(21)第23節:僧眼看臺灣(22)第24節:僧眼看臺灣(2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