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天朝落日余晖宫禁奢华往事:最后的紫禁城   》 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退位诏书(1)      向斯 Xiang Si

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退位诏书(1)
  共和的圣火燃遍全中国
  从故宫尘封已久的清末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北京是这样的一幅景象:苍黄的天空下,静静地耸立着一座灰暗的城市。斑驳的青砖和没有光泽的灰瓦上,落满了岁月的尘土。昏暗破败的街道,瑟瑟秋风卷着枯枝败叶毫无顾忌地旋转和冲撞着,飘向远方。到处是一群群衣衫褴褛的饥民,他们衣不蔽体,戴着千疮百孔的土灰布帽,帽檐下是一张张瘦削的灰中带绿的脸和一双双无神的眼睛。
  这就是20世纪初的八朝古都的北京,满目疮痍,暮气沉沉。
  这也是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余年的大清王朝的缩影。这时是光绪末年,慈禧太后统治下的大清帝国已病入膏肓,如同这位迟暮的秃发老太太一样,正苟延残喘,奄奄一息。
  一个幽灵,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共和的幽灵在中国游荡。
  被共和思想所激励和惊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纷纷投身于社会,热血沸腾地寻找救国之路。他们中的最杰出人物,是孙中山,被称为共和先驱、伟大的先行者。
  孙中山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在此两年前,一场波及18个省区、历时14年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但太平天国英雄们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却广为流传,孙中山就是在这些太平天国的英雄故事中长大、成熟,对那场革命十分向往,对革命的领袖洪秀全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胸怀大志的孙中山常以“洪秀全第二”自诩。
  孙中山12岁时到檀香山,先后进入英、美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回国,20岁时开始学医,苦苦寻找救国之路。他接触了许多有识之士和会党分子。28岁那年,他写了《上李鸿章书》,希望清政府实行改良,走上自救之路。上书失败后,他便由改良转向民主,踏上了共和之路。
  孙中山先创立了兴中会,39岁那年成立同盟会,出任总理。同盟会确定了章程三十条,正式确认孙中山提出的十六字纲领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上,将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旧学维护帝制,大倡君权神授。
  共和者否定天命,倡导天赋人权,认为人之生于天地之间,享有天然的权利,无所谓尊卑贵贱,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旧学维护君为臣纲,叫嚣天下不变,道亦不变。
  共和者认为,圣人倡导君尊臣卑之谈,一人为刚,万人为柔,导致人人屈从于权势,应正本清源,破除君权迷信,恢复人的自由、平等,指出文明之国,有君叛民,而无民叛君。他们反对以圣人之言束缚人民,大声疾呼:“破专制之恶魔,必自无圣始;谋人类之独立,必自无圣始;立学界前途之本本,必自无圣始。”孙中山预言:“满洲政府的垮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孙中山提出:“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孙中山宣告:“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共和的圣火,呈燎原之势,渐渐燃遍全中国。但任重道远,国运艰危。
  面对艰难的国运和朝气蓬勃的共和国民,李大钊先生充满激情地写道: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狭隘的境界,两岸崇山峻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曲折回环,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引言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退位诏书(1)
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退位诏书(2)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退位诏书(3)
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退位诏书(4)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退位诏书(5)
民国政府对清室的八项优待条件(1)民国政府对清室的八项优待条件(2)
民国政府对清室的八项优待条件(3)民国政府对清室的八项优待条件(4)
复辟帝制梦(1)复辟帝制梦(2)
复辟帝制梦(3)复辟帝制梦(4)
复辟帝制梦(5)复辟帝制梦(6)
复辟帝制梦(7)复辟帝制梦(8)
复辟帝制梦(9)逊帝溥仪和他的小朝廷(1)
逊帝溥仪和他的小朝廷(2)逊帝溥仪和他的小朝廷(3)
逊帝溥仪和他的小朝廷(4)逊帝溥仪和他的小朝廷(5)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