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國古都北京   》 序言(2)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各族文化,熔冶一爐,是古都北京的第四個特徵。北京南襟河濟,北連朔漠,位於中原農耕民族和塞外遊牧民族、關外漁獵民族交匯之地,歷來為中華民族內部各族融匯和相爭之區。正是由於各兄弟民族長期的爭局和融合(還有其他原因),中國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東移,北京纔成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北京城的建築和園林,也匯合了各個民族文化之優長。四方民族,雜居北京,他們的衣食住行,坊裏習俗,宗教信仰,歲時紀勝,使北京的市井生活更加色彩斑斕。
  世界文化,密切交融,是古都北京的第五個特徵。遼南京的清真寺(今牛街清真寺),是北京對外文化交流的一例。到了元代,大都是當時世界的一個文化中心。明初鄭和下西洋,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明史·外國傳》載述86個國傢或地區,可見其時中外文化交往之一斑。晚明利瑪竇將西方近代文明帶到京師,《坤輿萬國全圖》、《幾何原本》、自鳴鐘等使北京士大夫耳目為之一新。清代康熙時任耶穌會士南懷仁為欽天監監正。後在英國出現中華格的園林,稱為“英華園庭”,法國等也爭相仿效。晚清外國在北京設立29個使領館,中西方文化交往出現新的特徵。
  《中國古都北京》內容頭緒紛繁,錯綜復雜,我力求執簡馭繁,博觀約取。中國17世紀著名畫傢石濤說過:“搜盡奇峰打草稿。”本書不是繪畫,作者也不是石濤;但《中國古都北京》卻像一軸畫捲,將歷史文化勝跡一幅幅地展示出來。本書再現北京歷史文化時,內容務求豐富,史實務盡翔實,圖片務冀精美,結構務期嚴謹。本書的敘述,以時間為經:自石器初暉、青銅文明、燕都薊城、北方重鎮、三燕建都、遼代南京、金代中都、元代大都、明代北京、清代京師至民國北京,劃分段落,縱嚮鋪敘;復以事物為緯:自歷史事件、名人勝跡、城池宮殿、壇廟寺觀、園林陵寢、教育科技、文化藝術、帝後生活、坊巷市俗至歲時節令,分設綱目,橫嚮鋪敘。這樣經緯交織,縱橫錯綜,以復原中國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面貌。但古都北京燦爛的歷史文化如經天日月,本書則不若爝火之光。雖纂述並不愜心,但也是辛勤的收穫。
  這裏,我特別要提到攝影大師嚴鐘義先生。我和他在上個世紀80年代相識,曾經有過非常愉快的合作。相隔多年後,又重溫舊誼,推出新版《中國古都北京》,獻給中國的讀者,也獻給世界的朋友。
  寫到這裏,我想起了中國“千人糕”的古老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一盤豐盛的糕點,要有人耕田種麥、有人磨麥成粉、有人養雞生蛋、有人榨蔗製糖等,經過千人之手方能製成,而不衹是糕點師一個人的傑作。同樣《中國古都北京》的成書,吸取了歷史、考古、文物、古建、園林和歷史地理等學術研究的成果,還經過編輯、攝影、設計、繪圖、印刷等多人之手,為此,謹嚮各方及諸位敬申謝忱。
  2007年8月8日
  於北京四合書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遷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貨彙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