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 2 疆域何所指      葛劍雄 Ge Jianxiong

  本書所說的疆域,基本上就等於現代的領土。但由於歷史條件不同,它具體的含義也不完全相同。所謂疆域,就是一個國傢或政治實體的境界所達到的範圍,而領土則是指在一國主權之下的區域,包括一國的陸地、河流、湖泊、內海、領海以及它們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領空)。
  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於:領土是以明確的主權為根據的,但疆域所指的境界就不一定有非常完全的主權歸屬。例如歷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擁有主權很明確的正式行政區以外,往往還有不少屬國、藩國、羈縻[jímí機迷]單位等各種附屬的、接受監護的或自治的區域。王朝在這些區域之間的地位和作用千差萬別,有的能擁有完全的主權,與正式政區相同;有的衹能部分控製,或者不能穩定地控製;還有的衹是名義上的歸屬,與外國並無二緻;要根據完全的主權標準來確定疆域的範圍就很不容易。
  疆域一般衹指表層的陸地和水面,不像領土這樣延伸到它們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這是由於在科學技術和生産力不發達的情況下,這樣的延伸還缺乏實際意義,所以人們不可能對這些延伸部分産生主權意識。例如在沒有任何飛行器的條件下,就既不可能進入別國的領空,也不必擔心本國的領空受到別國的侵犯。在地下礦藏還沒有充分利用、開採技術相當落後的條件下,也不會存在本國的底土受到別國算計的可能性,當然就沒有明確底土歸屬的必要。
  領土一般有明確的界綫,即使是一些未定的和有爭議的地區,爭議雙方總有各自的界綫。而疆域的界綫卻往往很不明確,即使當時也是如此。由於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生産手段落後,或者處於遊牧、遷徙狀態等原因,一個政權往往並不清楚自己的境界究竟在哪裏,相鄰的政權之間也沒有意識到有劃分界綫的必要。還有些政權的邊境是高山、叢林、荒漠、凍土等無人區,與其他政權完全隔絶,這些邊境的界綫在哪裏就很難判斷。
  領土的擁有者一般都有明確的領土意識,疆域的擁有者卻未必有這樣一種主權意識,而往往根據各自的標準來决定哪裏屬於自己的疆域。在相當長的年代裏,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和信奉儒傢學說的學者都認為:中國是天下之中、文明的中心,中國的皇帝就是君臨天下、擁有一切的最高主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經·小雅·北山》)因此王朝的疆域範圍不在於實際上應該到哪裏,而是皇帝接受到哪裏,或者是哪裏的人有資格作皇帝的臣民。被稱為“夷”、“狄”、“戎”、“蠻”的人是所謂“天子不臣”的對象,是沒有資格作皇帝臣民的,所以不能算“中國人”,他們居住的地方也就不能算“中國”的疆域,衹能是“化外”。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明明當時的朝廷已經控製了這些政權,或者管轄了這些地區,統治者卻偏要說它們“不通中國”、“非我朝所有”,在列舉自己疆域範圍時不把它們算在內。
  還有的人用文化標準來判斷疆域的範圍,認為衹有接受了漢族文化或儒傢文化的地區才能算是中原王朝的疆域,否則就不能算。這就完全混淆了概念。歷史上的朝鮮、越南由於長期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與漢文化區有很多相似之處,而西藏卻由於本地民族一直聚居,外來文化不易傳入,與漢文化區差異很大。因此在封建時代,的確有一些人念念不忘朝鮮、越南曾經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的歷史,卻把西藏當作外國。但事實是,朝鮮、越南早已成為獨立國傢,而西藏從13世紀以來,始終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對當時人的言論也要作具體分析,不能簡單照搬,更不能認為連當時人們都不承認的地方就肯定不是這個政權的疆域。
  領土或國土是對國傢而言的,它的前提是國傢的存在,在還沒有國傢存在的時間和地區自然也就不存在領土或國土。疆域則並不一定指一個國傢,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一些地區性的、民族性的政權實體,甚至一些部落或部落集團,它們實際占有的、控製的地域範圍都可以稱為疆域。
  正因為有這些區別,我們在本書還是沿用了傳統的名詞“疆域”,而不是用今天通行的“領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一 引言2 疆域何所指
3 疆域種種二 走嚮統一的漫長歷程:先秦時期
2 商朝3 西周
4 東周(春秋、戰國時期)三 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1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2 西漢初的睏境
3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4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5 東漢的疆域6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四 長期的分裂和短期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2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3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4 北方的局部擴展和南方的退縮
五 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2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3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4 邊疆政權的消長
5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六 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