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亦新亦旧的一代   》 变迁的时代与不满的心理      南怀瑾 Na Huaijin

  变迁的时代与不满的心理
  生为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激,思想的彷徨与矛盾,情绪的郁闷与烦躁,充分显示出这时代的冲突与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们的病态心理。代表上一代的老辈子人物,悲叹穷庐,伤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大有日暮途穷、不可一日的忧虑;正在茁壮中的少年,既无高瞻远瞩,更不知道如何去后顾深思,前路茫茫,一片空白,在无所适从的情态中,陷于烦闷。这是老一辈子的人应该担替的罪过?或是这一代青年们的错误呢?其实,谁也没有罪过;不能把这个责任,推诿给谁来单独承当。这是历史趋势中自然的现象,文化思想在变动的时代中必起的波澜,也是人类历史分段生命中当然的病态。
  如要讲究责任谁属的问题,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方,当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遭逢历史的巨变,我们公认的圣人——孔子,著述《春秋》大义,是把这种过错,责之于当时身在其位,力足以谋国的“贤者”,孔子这种论断的是与否,那是历史哲学上的一个问题,姑且不论。但至少要知道在《春秋》时代,教育和知识并不普及,因此所谓“贤者”的士大夫们,的确是义不容辞,难逃其咎的。而当时印度的圣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敷扬佛法,却认为历史变乱的罪过,是人类与一切众生的共同“业力”所造成。当共同“业力”构成大势所趋的时期,犹如转动速度极快的火轮,当它正在旋转的时候,谁也无法插手使其停止;阻挠或堵塞,只是增加旋力发生巨变而已。孔子的道理是“因人论世”,所以《春秋》责备贤者。释迦的道理是“因世论人”,所以佛法的观点,便深深悲叹众生的“定业”难移。此外,老子的“无为”、“因应”观点,也正同此理而立论。我们如从“因世论人”的观点来说,释迦历史哲学的观念,自有其充分理由的论据。如果根据此理,大有可能会袖手旁观,喟然叹息芸芸众生,至可怜悯而已!如果从“因人论世”的观点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承先而启后,继往而开来,那么生逢历史时代剧变中的任务,对于现代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必须要检讨疏通,求其开展新运。但要检查现代青年思想的病根所在,与心理病态形成的原因,又必须要从历史文化演变的过程中,追溯前因与后果,再来寻求治疗的药方。
  不满现实的历史心理
  在五、六十年前的前辈时代,也正是我们出生成长的阶段,我们也正如现代青年一样,具有勇敢、决心、幻想、行动的情绪,同时更有不可一世的气概。但也正和现在青少年相似,怀有无比的彷徨、郁闷、烦躁,和敌视现实、否认一切的心理。这是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初期,新旧文化思想开始交替,东西方文化迈向交流融汇,激起中国文化新思潮的巨浪阶段。由裹成三寸金莲的小足,解放为大足;终身不出闺房一步的女子,争取男女平权。男子们由终日背诵“之乎者也”,提考篮、穿长袍马褂上京求名,而变为写作的呢吗啊,死啃ABCD,割须剃发,穿上西装革履,大谈洋务与西学,夸为识时务的俊杰。总之,事无巨细,学无古今,人无老少,一切都在求变、待变、必变的巨变过程中。我们所接触的中年以上的老前辈们,他们面对此情此景,满腔忧患,无限感伤,随时随地都在摇头叹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而进入暮年晚景的低潮,含悲抱愤而去。但在无情岁月的推排之下,曾几何时,我们这些青少年们,不满当时的现实,和轻视否认当时老前辈们摇头叹息的情景,也渐渐地进入我们的心境,成为生活习惯的一种自然姿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不知不觉,自己也进入中年,昔日老前辈们不满现实的叹息感言,又渐渐地出自我们之口。这种循环性的历史悲剧,犹如新旧交响的乐章,具有时代性旋律的哀怨,永远存在于历史的阴影里。这也正是说明:历史时代的途程在不断地向前推进,而人类在时代的轮转中,却永远不满现实。不论任何时代,青少年们固然如此,老年人们又何尝不如此。由于这个憬悟,我常警醒自己,不必忧伤,不必感叹,假如我过去了,太阳照样会从东方升起,历史依旧会演变下去,后一代的人们,也许比我们活得更有趣,更快乐,也可能更疯狂。
  时代演变中的思想与感情
  由于身历其境,而了解人们历史循环性不满现实的通病,进而探寻这种随时代年龄而发生差异的思想与心理原因,便可知道人类的感情作用,经常会左右理智慧思的极限。人的感情,不但对个人私心事物有占有把握的牢固性,同时对于具有历史性的生活形态和精神思考的习惯、文化背景、时间和空间的惯适,都有浓厚的感情作用。每当历史随时代的推进而演变的时候,由于人们旧有历史的牢固习惯,只能接受渐变的推排,极难适应突变的打击。尤其对于眼前现实的精神生活,与耳目感官日常周遭事物引发的感想,例如与社会秩序、家庭环境有关的道德规范,行为的善恶标准等观念,在历史文化变更的过程中,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反应和老辈子的伤感。尤其在二十世纪末期的剧变中,更为显著。站在我们这一代的立场,看到下一代的堕落和疯狂,真有不胜扼腕叹息之感。如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检讨历史文化演变的得失、前因后果,便可比较客观地了解青少年们思想与心理趋向的矛盾。在这个时代中,旧的过去了,新的还未产生,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如朽索之驭怒马,他们失去了可循的准绳,找不到控驭自己的鞍辔,盲目自恣,陷于一片迷惘的境地。不但东方的青少年如此,西方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都已染上这种时代性的传染病症。其实,在这个时代的阶段中,真失去了道德的标准吗?完全没有善恶的意识吗?不然。道德和善恶,它永远存在于人心之中,它是人性中自然具有的一种功能,它只有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作用,转变形态。在人类的文化史上,过去的道德观念,是基于宗教的因果观念而定;教育的规范由此而教育,思想的习惯由此而思想,稳定社会秩序两、三千年。现代的道德观念,由于物质文明的发达,工商业快速发展中的刺激反应,它逐渐接近以经济的价值观念而定,下意识的只有价值与无价值的辨别。过去的善恶观念,是以人性本应善良,对于心理和行为的善恶,具有宗教性的报应而定论。现代的善恶观念,由于科学促使物质文明的重要,同时曲解自由而又极度偏向个人的自私,几乎走向以需要与不需要来决定善恶的标准。这样的道德观念、善恶观念,虽然还未真正构成为现代人思想心理的定型,它的对与不对,是与否,实在是非常急切地等待着我们这一代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既不能凭历史文化的感情而一切陷于悲观,更不能徒凭时代的感染而盲从冲动,以致于忽略了随时偕进的理性思想。
  尚未成熟的历史与文化
  生当这个世纪末期的青少年们,传统的宗教、哲学、教育等道德理性的准绳,已经命如悬丝,失去了它固有的信赖的力量,我们所要的,是有特立独行和“确然而不可拔”的精神,融合古今中外的所长,建立新的文化机运,使后来的一代,走上安定的道路。
  同时更需要认识人类历史文化的成果,它永远还很年轻,需要新知的灌溉而求其成熟。宇宙的生命,无论过去与未来,它永远是常新不古,所以曾子在《大学》上,强调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经》也常提到“随时偕进”、“与时偕极”的道理,这都是提醒人们不要满足过去,留恋过去,要展望明天,开启未来。青春的活力,它永远是推进历史文明的动能。道家素来认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为了说明人类的历史文化永远还很年轻的理由,引申道家这个观念,可以说“历史是一部大人生,人生是一部小历史。”
  因为任何一个人,天赋的本能,都有不同的个性和幻想,尤其在少年和青年的阶段,幻想经常占有青春活力大部分的时间。幻想不是过错,幻想加上学识,在思想和行为上,便成为有守有为的学问素养。幻想不加力学,它可能会变成无羁的劣马,自误也会误人。累积人类的个性、幻想、学识,构成为思想、行为与经验的成果,便综合成为人类的历史与文化。然而任何一个人,由青少年阶段,富于幻想的时期开始,其间加以力学,或者不学,便早已奠定一生成败的基础。到了中年,便是实现他的幻想,而付诸实际行动的时期;无论是事功的成就,或是学术的著作,甚至于宗教家们修道与传道的生活,都不外于此例。到了晚年,大概都是留恋欣赏过去的成果,或者感叹过去的哀乐变为回忆,而随时消逝。所以孔子也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如果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当每个人由青少年的时期,脑力开始成长,一直到了五十多岁以后,才是脑力成长到鼎盛的时期。但上天注定人类可悲的命运,正当他脑力和智慧刚好成熟,经验的累积又正是到达高峰的时候,便像苹果一样,红透熟烂,又悠然地悄悄落地,还归虚无。除了天赋特别,老当益壮而成为瑰宝的,那是普遍中的例外,为历史点缀了壮丽的场面。此外,无论是从事出世事业的千秋人物,如宗教的教主和大哲学家们,或是从事入世事功的伟人,谁也无法逃出这个自然的规律。
  人生的生命既然跳不出这个规律以外,他在智慧上的成就,可以创造历史文化的期限,又如此的短暂而渺小,所以古今中外,累积几千年来的历史与文化,可以说都是青年人扮演主角的成果,中年或老年人担任编辑而写成;它永远都很年轻,并且尚未完全成熟。虽然由原始的宗教而发展为哲学,从哲学的范围而扩充到今天科学的成就;但摆在人类面前几千年的老问题,所有人生生命的奥秘、宇宙生命的奥秘等等悬案,始终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解答,使人确信不疑而安心于定论。并且显而易见的,集中古今中外人类几千年的思想与学术,仍然不能使这个人类社会得到永恒的平安,享受幸福而快乐。虽然在这个时代,大家震惊于科学的成就,普遍高唱科学文明相号召,但大多数人都被科学文明冲昏了头,忘记科学的发展,只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而已。况且人们又迷失了科学的方向,只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当作文化全部的需要,忘记精神科学,于是愈来愈空虚,几乎快要成为思想白痴的时代了。尤其科学的分类虽多,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综合科学的创立,更不能与精神文明的哲学会师,这是一种非常盲目的危机。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是现代有志有识的青少年们,应该在科学文明的时代中,创立新的历史文化。如此才是现代青年新的出路,徒然的彷徨和郁闷,于人于己,丝毫无补。但既不要为了科学的待遇而求科学,更不要忘记精神科学的急需建设;否则,这个世纪末期的一部人类历史文化,必然要走到“疯狂与镇定剂齐飞,颓丧与麻醉品并驾”的境界,那是毫无疑义,迫在眼前的社会病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前言变迁的时代与不满的心理西方文化的影响大时代的小故事
美国文化带来的迷惘望子成龙孝和爱旧八股与新八股
从处变自强说起六十年来教育的变和惑七十年前八股文的思想与教育新旧教育的变革
值得反省的代差与教育教育与文化的中空尊师重道武侠小说与社会心理教育
老文学和新文艺人性与人欲

评论 (0)